• 1、东汉史学家班固在其所著的《汉书·叙传》中指责《史记》将汉史“编于百王之末,侧于秦、项之列”,所以他将《高帝纪》作为开篇,陈涉、项羽分别由世家、本纪降为传。这一史学编撰的变化反映出(     )
    A、贵族政治遭到史家的封杀 B、作者思想境界的差异巨大 C、史学的政治功能日益扩大 D、官修史书体裁进行了变革
  • 2、某官署坐落于靠近以前匈奴单于所在地的位置,是汉朝政府在西域的军事和政治中枢。汉朝还在这里屯田,把哨楼、城墙组成的边防网络向前推移,延伸到中亚地区。据此可知(     )
    A、该官署位于河西走廊一带 B、汉武帝积极开拓西北疆域 C、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 D、机构设置促进了商路开通
  • 3、西汉前期,士农工商大都以追求财富和权欲作为动机;西汉后期,弥漫整个社会的功利思想逐渐淡化。这一变化缘于(     )
    A、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B、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对外经济文化联系加强 D、社会主流思想发生改变
  • 4、秦汉时期,皇帝的决策一般经过以下程序:皇帝将问题交给有关机构和臣下讨论,提出方案,经皇帝批准,交由御史府拟定诏、制、敕、令,再经丞相副署后传送有关部门执行。这(     )
    A、提升了国家治理水平 B、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 C、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 D、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 5、商鞅变法时,令拥有两名以上成年男丁的农户分为小家庭,一“室”变多“户”,原来以“室”为单位的土地人口由官府析分登记在各“户”之下,农民成为国家课役农。商鞅的这一改革措施(     )
    A、瓦解了宗族血缘关系 B、推动了社会形态转变 C、提高了基层治理能力 D、维护了井田制的稳定
  • 6、战国秦汉时期的村落继承聚族而居的传统,比邻而居,守望相助。但该时期一些农民开始摆脱传统村落的藩篱,另辟居处,出现了一定数量的散村。农民外迁(     )
    A、说明乡里制度开始动摇 B、印证郡县制在全国的推广 C、表明血缘关系逐渐松弛 D、体现庄园式劳作方式普及
  • 7、孔子认为统治者不仅要怀德,而且要怀刑,并高度赞扬郑国政治家子产“宽以济猛,猛以济宽”的治绩。据此可知,孔子认为国家治理应(     )
    A、隆礼重法 B、为政以德 C、外儒内法 D、德法兼行
  • 8、西周时期,周王以“授民授疆土”的方式改变了夏商时期亲族聚居的政治结构。在打破旧式部族方国血缘界限的基础上,建立起一批周人统治,各族混居的新型国家。这表明西周时期(     )
    A、宗法血缘观念日趋淡化 B、贵族统治秩序逐步建立 C、国家组织形态发生改变 D、王权逐渐实现高度集中
  • 9、田猎是商王及贵族的经常性活动,具有保护农业生产、逸乐、祭祀及军事训练等多重功利性质。如图是学者把卜辞地名出现频率较高的田猎地联系在一起,构建的商代田猎地分布网络图。它反映出商代(     )

    A、农业经济较为发达 B、统治范围在不断拓展 C、方国势力反叛无常 D、养兵于农的治国方略
  • 10、下图为《2006—2013年良渚古城考古的主要收获》一书中的良渚古城考古平面示意图。据此可知,下列说法最为准确的是(       )

    A、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 B、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的村落景象 C、可以佐证新石器晚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D、表明早期中国已具备较完善的国家形态
  •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中国科技发展战略与相关重要成果

    国家科技发展战略

    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第一阶段:科技立国

    “向科学进军”

    “重点发展,迎头赶上”

    提出“陆相生油”理论,打破了西方学者的“中国贫油”说;成功爆炸原子弹、氢弹;试制并成功发射运载火箭、中远程弹道导弹、人造地球卫星;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第二阶段:科技富国

    “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

    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科学

    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教兴国”

    “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86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973)计划等各项计划顺利实施;重大产品、技术装备、科学设备的自主开发能力明显提高,有力地支撑了三峡工程、青藏铁路、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奥运会、世博会等重大工程建设;“中国制造”走遍世界。

    第三阶段:科技强国

    “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王贻芳获基础物理学突破奖;神舟飞船与天宫空间实验室在太空交会;北斗导航卫星实现全球组网;蛟龙号、海斗号潜水器创造最大深潜纪录;国产大飞机、高速铁路、三代核电、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众多成果走在世界前列。

    ——摘编自《科技发展大跨越创新引领谱新篇》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新中国科技75年”,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的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井田制遭到严重的破坏。公元前685年齐国“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围绕着“争霸”战争的需要,春秋以至战国的整个历史阶段内,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势力增强,这次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材料二   严禁在承包土地上盖房、葬坟、起土。社员承包的土地,不准买卖,不准出租,不准转让,不准荒废,否则,集体有权收回。

    ——1981年底《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

    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服务,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2008年《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之所以做出这种决定,是缘于农村的现实现状……在城市化的推动下,大批农民进城变身为农民工,导致农村大片土地撂荒,危及粮食安全。先前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多是以家庭为单位小块经营,缺乏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导致效率低下,农业产出低。城市二元体制束缚了农村的发展,一边是城市化的一路高歌猛进,另一边却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停滞不前,导致城乡差距越来越大。……以此来加速农业的现代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土地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 13、1885年12月,印度民族主义者代表大会宣布了“国民大会党”的成立,并把各地民族主义组织提出的政治、经济要求集中起来形成决议。大会强调民族团结,确定只讨论全国性的政治、经济问题,不讨论容易引起矛盾、摩擦的地方性事务和宗教问题等。上述举措(       )
    A、表明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B、缘于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C、受迫于党内激进派别的压力 D、有利于民族平等和争取自治
  • 14、从1994年底开始,国家选择100家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这表明,这一时期国企改革的目标是(     )
    A、扩大对外开放 B、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挑战 C、实现政企分开 D、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 15、1956年,党和国家对国民经济结构作出了一些调整:在城镇,分散了一部分过于集中的小手工业和小商业,个体经济和自由市场也有所恢复和增加;在农村,允许一部分生产资料如鱼塘、菜地、果园、桑园、成片林木等可以暂不入社,归原主经营等。上述措施(     )
    A、增添了国民经济的活力 B、反思了人民公社的弊端 C、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调整 D、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 16、抗日战争期间的某次会战,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华军队,振奋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有力地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作战,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地位。此战之后,美国即宣布将向中国贷款5亿美元,美英两国宣布废除对华不平等条约。此次会战是(     )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第三次长沙会战
  • 17、如表是不同年份中国共产党党员结构统计数据,该表中数据变化的历史进步性主要体现在(     )


    工人

    农民

    知识分子

    其他

    民国十六年

    53.8%

    19.1%

    19.1%

    8.4%

    民国十七年

    10.9%

    76.6%

    7.2%

    5.3%

    A、取得国民大革命的初步胜利 B、促使民主革命任务发生变化 C、为党工作重心转移奠定基础 D、推动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发展
  • 18、清代运行的“雨泽奏报制度”留下了大量的“雨雪粮价折”,其中包含有降水、收成、粮价等诸多信息。康熙时期具有密折奏事之权的地方督抚大员基本都要奏报地方雨泽,否则就要受到皇帝的申饬。这一举措旨在(     )
    A、完善地方监察制度 B、强化对官僚的控制 C、直接广泛获取信息 D、关注地方秩序稳定
  • 19、临安著名小吃“宋五嫂鱼羹”创始人原是“汴京酒家妇,善作鱼羹”,宋室南渡后,南下寓居杭州,继续卖鱼羹,因手艺很好,“人竞市之,遂成富媪”。宋诗“九市官街新筑成,青裙贩妇步盈盈”“忆昔剪茅长桥滨,朱娘酒店相为邻”。这折射出宋代(     )
    A、妇女成为了经商的主体 B、理学对妇女行为影响小 C、社会成员身份趋向平等 D、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宽松
  • 20、唐代,都城长安不仅有近万家的流寓突厥居民,还有大量外国留学生,甚至“客(外国人)留长安久者,或四十余年,皆有妻子……安居不欲归”。这表明当时(       )
    A、对外贸易的繁荣 B、民族交融的深化 C、统治政策的开明 D、坊市制度的崩溃
上一页 15 16 17 18 1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