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黄帝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对黄帝的赞颂和祭祀延续至今。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帝被推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史记》以《黄帝本纪》为中国历史的开篇。司马迁还以“万系一宗”来叙说民族关系,认为汉人与诸多民族均是同根同源。历代祭祀黄帝之举,史不绝书。当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时,往往自称为黄帝后裔。对黄帝的崇拜,使中华文明在多元发展的同时,一以贯之地保持了连续性。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材料二   以下图片是毛泽东、蒋介石、邓小平在黄帝陵的题字(词)碑

    (注:毛泽东祭文是为国共两党同祭黄帝而作,部分内容为“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蒋介石题字“黄帝陵”:邓小平题字“炎黄子孙”。)

    材料三   改革开放后,全球华人有规模地“重返黄帝陵”寻根祭祖,前来拜祭黄帝陵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已逾百万人次。……20世纪最后的二十多年中,一些卓有成就的华人华侨频繁回国投资、讲学,为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积极献计献策。

    ——摘编自苏征社《试论邓小平侨务思想的实践意义》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帝文化在中国古代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共两党祭祀黄帝的背景和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黄帝”这一文化符号在今天的现实价值。
  • 2、下图是 1950-1956 年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以工业总产值为 100,不包括手工业)。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       )

    A、中共已意识资本主义的弊端 B、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取得胜利 C、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确立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工业化完成
  • 3、1947年—1948年间,中国共产党的城市接管本着“宁缓勿急,宁慢勿乱”“原封原样接收”的思想,稳重渐进,逐渐稳定了城市基本秩序。这种做法(     )
    A、调整了新民主主义路线 B、加速了土地改革的深化 C、有利于工作重心的转移 D、奠定了国营经济的基础
  • 4、1936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决定,取消国统区团组织,采用青年的、民主的、公开的活动方式开展青年工作,吸收广大青年参加抗日救国的民族统一战线。这一举措(       )
    A、践行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B、适应了民族战争发展需要 C、加剧了国统区的统治危机 D、加速了全民族抗战的到来
  • 5、下图为 1926 年发表于《北洋画报》的漫画《武力解决之未当》,漫画中的文字为:“小百姓说:用那改锥好,结果还要好的多呢,何必用锤!”该漫画意在揭示(       )

    A、北方民众反对国民革命 B、国民政府崇尚武力治国 C、帝国主义力图瓜分中国 D、军阀统治致使民生艰难
  • 6、1902 年年初,某市民家庭投资20万两创办近代面粉公司,到1909 年只剩下4 个粉磨,经营困难,亏损颇多;1912年,他们又与人合资创办新的面粉公司,1919 年发展到三家总公司,包括 12座面粉厂和4 座纺织厂,资本总额超过1200 万元。这一案例反映了(       )
    A、民族工业错失发展良机 B、清末新政催生民族工业 C、政治生态影响实业投资 D、北洋政府支持民族产业
  • 7、据记载,清代苏州东城“比户习织,专其业者不啻万家”,杭州东城也是“机杼之声,比户相闻”,江宁织缎之机有百余种名目。这体现了,清代(     )
    A、棉纺织业得到发展 B、封建生产关系质变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手工业生产区域化
  • 8、麒麟被尊为“仁兽”、“瑞兽”,古人认为它的出现往往与盛世联系在一起。郑和下西洋时期,明朝与亚非各国的交往,也包含着麒麟等动物的交流。与郑和下西洋直接有关的海上“麒麟贡”大约前后有七次,史称“麒麟外交”。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
    A、旨在促进物种交流 B、政治特征较为明显 C、固守天朝上国观念 D、带有强烈经济目的
  • 9、金朝设“南官”制度,以汉制汉,采用唐宋官服旧制,以官服上花朵纹样大小定尊卑;女真男服便于行动,南宋《中兴四将图》画像中岳飞身边家将的便服已与金人男服无多大区别。这说明当时(     )
    A、宋与金均实行因俗而治 B、各民族矛盾已逐渐缓和 C、民族交融多因现实需要 D、少数民族服饰占据主导
  • 10、宋元学者马端临评论说,“盖当大乱之后,人口死徙虚耗,岂复承平之旧,其不可转移失陷者,独田亩耳。然则视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以定两税之法,虽非经国之远图,乃救弊之良法也”。该论断认为,两税法(       )
    A、顾应社会变革而产生 B、加强国家对农户的控制 C、其推行导致天下大乱 D、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实行
  • 11、489年,孝文帝遣使江南,引入江南典籍;两年后孝文帝又派遣副使考察建康宫殿楷式。与此同时,南齐也向北魏遣使十二次,展现江南的人物风流。这些做法(     )
    A、激化了当时社会矛盾 B、凸显了南方文化优势 C、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D、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
  • 12、西汉后期,儒家经典中“九族”一词演化为政治生活中的流行术语,异姓有服;东汉时“九族同姓”学说开始兴起,母族、妻族被从九族中剔除。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B、豪强地主已把持朝政 C、儒家独尊地位的形成 D、外戚干政的不断衰落
  • 13、战国时期,“客”指游说于各诸侯国的知识分子。“以客出仕”是一种流行的入仕途径,公孙衍、张仪、白起、范雎、李斯等人均是典型。当时的“以客出仕” (       )
    A、促进了传统儒学兴盛 B、导致了思想趋同 C、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D、推动了百家争鸣
  •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精神。杨善洲(1927-2010),云南保山人,曾任保山地委书记等。退休后,杨善洲带领群众开展植树造林,坚持20多年,为大亮山披上绿装,大大改善了当地的自然环境。2011年,杨善洲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杨善洲“改革先锋”称号。

    结合新中国的相关人物和史实,围绕一种中国的“时代精神”,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体现时代特征,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晋——成王之弟叔虞的封国,都于唐(今山西翼城西)。西周初年,这里有一唐国,可能是陶唐氏的后裔所建,成王时灭唐,封叔虞于此,袭用唐之国号,后改国名为晋。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晋国所在地的居民成分比较复杂,既有夏朝的遗民,又有众多的戎狄之族。针对多源文化传统的居民构成,晋国的统治者用“夏政”和“戎索”分别治理,使之各得其宜。晋的治国策略体现了周王室力求安定天下的良苦用心。

    ——摘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二

    1937年5月

    陕甘宁豫海县回族自治政府成立。

    1938年10月

    毛泽东发表《论新阶段》,提出“各民族与汉族有平等的权利,在共同对日原则之下,有自己管理自己事务之权”。

    1941年9月

    延安民族学院成立,培养了数百名少数民族干部和从事民族工作的汉族干部。

    1946年1月

    《和平建国纲领草案》规定“在少数民族区域,应承认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及自治权”。

    1946年11月

    西满分局向中共中央和东北局提出:“现东蒙无论老年、青年,进步的、落后的,都主张成立蒙古自治政府。”

    1947年5月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据《民族问题文献汇编》等整理

    材料三   建立绝对君主制和民族国家的努力是一场伟大而复杂的斗争,它面临着很多敌人:开始的时候,敌人主要是罗马教廷和贵族割据势力;但随着一些民族国家的出现,不免就会发生某些民族国家本身成为其他民族争取自由的斗争对象的情况。

    17—18世纪是各绝对王权国家之间战争最频繁的年代。在所有这些战争中,最为重要的是三十年战争(1618—1648),因为这场战争以其特殊的惨烈性,激发了有关自然法问题的一些创造性思考,这种思考产生了一套旨在限制国家战争破坏性的现代国际法体系。

    —改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

    (1)、根据材料一,写出西周的政治制度,并结合所学,概括晋国统治者针对“居民成分比较复杂”所采用的治理策略及其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内蒙古自治区成立的有利条件。结合所学,阐明其对新中国政权建设的重要意义。
    (3)、根据材料三,结合16-19世纪相关史实,阐述西欧民族国家在形成过程中如何战胜“很多敌人”。从限制战争的角度,指出三十年战争所激发的“创造性思考”。
  •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雇工大都与雇主具有人身隶属关系,长工列于雇主的户籍之中,受雇主管束。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冲击,实际生活中雇主与雇工之间的人身隶属关系逐渐松弛。万历十六年,颁布条例,解放了农业短工,使他们在法律上与“凡人”(具有完全人身自由的自由民)处于平等地位。乾隆五十三年,清政府又颁布条例,解放了农业和商业雇佣的长工,给他们以人身自由。至于手工业雇工,明代中叶以后,匠籍制度日益松弛,清代初年,政府颁布谕令,“免山东章邱、济阳二县京班匠价,并令各省俱除匠籍为民。”……乾隆以后,雇工与雇主之间,不立文契,口头约定的工期未满而随时辞工等现象,日益增多。

    —摘编自方行《清代前期江南的劳动力市场》

    材料二   英国主仆关系演变

    18世纪前

    仆人是主人的私人物品,依附于主人而生存。

    18世纪

    主仆作为共同体,过着和谐平静的生活。仆人们热切关心主人的起居,主人也深深地依赖仆人。

    19世纪

    仆人不仅仅是一个依附者,而是作为一个正常人群体工作的雇员。

    20世纪

    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家务外包业的发展等因素,主仆关系逐步衰落。1960年英国的仆人数量从1851年的一百万减少到三十万人左右。

    材料三   新技术革命从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开始。首先是核能技术进步。20世纪30年代原子物理学的迅速发展揭开了核裂变的奥秘,使人工利用原子能成为可能。1946年美国颁布“原子能法”并成立原子委员会,委员会由联邦政府主管并负担大部分费用。几乎与美国同时,苏联也开始发展原子能技术。1949年9月,即美国原子弹爆炸四年以后,苏联也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科学技术的普及使构成人类文明的各个方面,如劳动生产组织和生产管理等发生了变化。行为科学家美国的赫茨伯格提出“双因素理论”,认为在受人尊重、工作成就感等激励因素被满足时,就能激励员工的积极性。与行为科学平行的还有现代管理科学理论:它把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如计算机、信息论、控制论等与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结合起来运用,力求最有效地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下)》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雇主与雇工“人身隶属关系逐渐松弛”的表现,并结合所学,分析上述表现形成的制度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主仆关系的变化。结合所学,分别分析造成19世纪和20世纪主仆关系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核能技术进步”的推动力量,并结合所学,从现代企业管理的角度,简析“新技术革命”的意义。
  • 17、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明确记载,庆历年间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但目前尚未发现宋代的活字印刷实物。考古资料证明,当时活字印刷术很快传播到西夏。出土的多种西夏文献证实,西夏学习、推行泥活字印刷,并成功实现了木活字印刷。宁夏贺兰山西夏方塔出土的西夏文活字本《吉祥遍至口合本续》和甘肃武威出土的《维摩诘所说经》等,是中国最早的活字印刷实物。在敦煌莫高窟,则发现了很多早期回鹘文木活字。这表明(     )
    A、学者的工作是对原始材料进行追根溯源、考辨其真伪 B、历史研究应重视新材料的发现,坚持多源互证的原则 C、历史学家对材料的看法不同可以做出不同的历史解释 D、人们只能逐步接近但却永远无法掌握历史的客观实在
  • 18、论及西方“福利国家”建设,有学者指出:“福利国家职能与机构的膨胀使它由克服市场经济弊端的主体变成问题本身,福利国家从宏观行为方式上看是‘管理国家’。国家事务重心由战争转移到经济,必然导致新职能和新机构膨胀。”下列选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过度的社会保障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 B、资本主义的福利国家激化了社会矛盾 C、社会保障制度容易助长公民懒惰行为 D、保证了全体公民享受较好的公共福利
  • 19、有学者认为,“随着对小亚细亚的征服,一个以罗马城为中心、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便屹立在世界历史的舞台上,从此,罗马开始收获战争种下的‘庄稼’了。”下列项中,属于这一时期“庄稼”的有(     )

    ①奴隶制庄园的发展②复合式公寓的出现③贵族寡头制的巩固④最早成文法的创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20、下表是两则不同时期的谚语,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变化。这一变化(     )

    时期

    谚语

    宋代

    苏湖熟,天下足。

    明清

    湖广熟,天下足。

    A、说明湖广取代江浙成为新的经济中心 B、缓解了明清时期全国粮食缺口的态势 C、导致古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根本转变 D、缘于明清江浙地区广泛种植经济作物
上一页 14 15 16 17 1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