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如图是西藏地方政府1785年自铸银币,在货币铭文上刻铸其时皇帝年号“乾隆”,货币上选择“祥云”图案,间隔在“乾隆宝藏”四字之中。特定选择以“祥云”为中央王朝发行于藏流通货币的图示,而非选择此前在西藏流通银币上出现的更具藏传佛教含义的八瓣莲花、忍冬纹式。该银币(     )

    A、是中央政府对新疆地区实行有效管辖的证明 B、见证了雍正皇帝册封“班禅额尔德尼”封号 C、证明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D、肯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都是中国领土
  • 2、下列选项中,材料与评述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材料

    评述

    A

    辽宁绥中县东王岗台村发现商朝青铜器窖藏

    说明商朝统治范围到达东北地区

    B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发现祭祀台、墓葬和贵族居住区等

    反映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C

    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提出“格物致知”

    理学注重强化伦理道德秩序

    D

    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A、A B、B C、C D、D
  • 3、南宋赵汝适撰写《诸蕃志》记述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数量之多,是前所未有的,东至今天的日本,南达印度尼西亚各群岛,西至非洲及意大利的西西里岛,北达中亚及小亚细亚,地域之广,为当时罕见。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     )
    A、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B、海外贸易非常繁荣 C、宁波有当时最大的外贸港口 D、抑商政策开始动摇
  • 4、如图是东南亚地区出土的汉朝陶器,据考证,推测是航海过程中用于储存水和食物的容器。其或可说明,曾有不少汉朝人甚至汉朝的船只到达过当地。而且从陶器种类看,既有来自南海沿岸的,也有部分可能来自江浙沿海地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①此物可研究陆上丝绸之路形成   ②此物可研究海上丝绸之路形成

    ③出土陶器有助研究三彩釉技术   ④是实物史料,有一定研究价值

    A、②④ B、③④ C、①④ D、①③
  • 5、据《史记》记载,汉武帝以田蚡为丞相,田蚡入朝廷奏事,“荐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权移主上”。后来田蚡“尝请考工地益宅,上怒曰:‘君何不遂取武库!’”皇帝与丞相的矛盾一触即发。为此,汉武帝(     )
    A、划分13个州部 B、颁布“推恩令” C、增强尚书台作用 D、设立“中朝”
  • 6、据《良渚玉韵》,良渚文化有了发达的犁耕稻作农业和以精美玉器、陶器、漆器、丝织品为代表的专门化手工业。它们创造出丰富的物质财富,导致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等级的剧烈分化,形成了金字塔形的社会结构和规范化的礼制。据此可知,良渚时期(     )
    A、礼制观念成熟 B、原始农业开始出现 C、即将迈入阶级社会 D、血缘关系被打破
  • 7、唐朝诗人陈叔达的《春首》:“雪花联玉树,冰彩散瑶池。翔禽遥出没,积翠远参差。”古诗中的瑶池,就是今日的新疆天山天池。下列是中国历史上在新疆地区设治管理的措施,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设置西域都护府   ②设置安西都护府   ③设立伊犁将军   ④设立北庭都元帅府

    A、②③①④ B、①②④③ C、④③②① D、①②③④
  • 8、王水照主编的《王安石全集:修订增补版》记载道:“王安石好读书,三日一治县事。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于民,立息以偿,俾新陈相易;兴学校,严保伍,邑人便之。”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的评价中正确的是(     )
    A、增加了财政收入 B、其改革仅仅限于整顿吏治 C、减轻了人民负担 D、增强统治集团内部凝聚力
  • 9、宋史专家邓小南先生讲到:“(宋)政权之主要注意力集中于如何防范文武重臣的篡夺之祸;如何防止人事、财政、军权等大权旁落;如何禁止百官间凭籍种种因缘相互朋比,以致构成为专制政权的离心力量;如何消除地方上已在或潜在的割据势力等等。”由此可知,采取巩固统治的措施是(     )
    A、实行郡国并行制 B、加强中央集权 C、设立行省制度 D、废丞相设内阁
  • 10、唐朝中期,杨炎在改革建议的奏文中揭示:“人户寝溢,堤防不禁。丁口转死,非旧名矣;田亩移换,非旧额矣;贫富升降,非旧第矣。户部徒以空文总其故书,盖得非当时之实。”杨炎认识到,人民的负担已经严重脱离收入真实情况,税制如不适时进行调整,人民也就只能逃亡。根据他的建议,推行的制度是(     )
    A、均田令 B、租庸调制 C、两税法 D、一条鞭法
  • 11、有关科举的诗词数量,在宋代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苏轼的《送孙著作赴考城兼寄钱醇老李邦直二君于孙处》等,都是用诗句记录送友赴考的情况。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有(     )
    A、推行外儒内法 B、世家大族没落 C、国民素质提高 D、大力提倡文治
  • 12、地方行政制度主要分为行政区划和行政组织两方面的内容。下列材料所指制度,按其出现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辛,其不可变也固矣。”

    ②“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

    ③“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第,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④“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

    A、①③②④ B、①③④② C、③①②④ D、③①④②
  • 13、《魏书》记载:“自凤举中京,方隆礼教,宗室之范,每蒙委及,四门之选,负荷铨量……(孝文帝)及迁都洛邑,诏立国子太学、四门小学”。孝文帝上述举动意在(     )
    A、学习商周的治国理政经验 B、传播儒家先进礼制文化 C、极力推动鲜卑全面的汉化 D、推进拓跋氏上层士族化
  • 14、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整理了以下材料。如此判断,其研究主题最可能是(     )

    序号

    内容

    高勒毛都2号墓地M1出土的玉璧与汉代贵族墓中出土同类器物相比,无论是玉料还是雕琢工艺,都属上乘之作。

    《后汉书·南匈奴列传》:“(永平)十六年,乃大发缘边兵,遣诸将四道出塞,北征匈奴。”

    A、匈奴军事实力远超汉政权 B、汉朝与匈奴的民族交流 C、汉朝政权呈现出衰亡特征 D、匈奴给汉带来先进技术
  • 15、学者赞同秦汉时期太尉之职不常置,难以作为一种固定领军制度。据《百官公卿表》记载,诸侯国设置中尉,掌一国武事,地位与太傅、丞相、内史并列。这反映出(     )
    A、三公之间的权力斗争公开化 B、皇帝失去对三公权力的掌控 C、权力分割与牵制的政治权术 D、君主专制必然导致权臣专权
  • 16、伴随着秦人生存空间的拓展,农耕区越来越大,最终实现了以农为主的经济结构,为推动其融入华夏提供了根本动力。这反映出(     )
    A、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 B、传统华夷观念开始被打破 C、秦人居于游牧与农耕之间 D、各民族之间的区别已消失
  • 17、孟子被尊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和发展者。孟子的思想学说对唐宋之后的中国产生了深刻且巨大的影响,下列属于孟子的观点是(     )
    A、“有教无类” B、“道法自然” C、“仁政” D、“相生相胜”
  • 18、如图是我国新石器时代部分文化遗址分布图。下列选项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①处代表器物为黑陶,并掌握养蚕缫丝技术 B、②处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 C、③处居民最早种植水稻,出现大规模的祭坛 D、④处出土了大量青铜器,有宫殿建筑和天文建筑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法律

    时间

    主要内容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

    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二十九条:临时大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

    第三十四条:临时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员,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

    第四十五条: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岁的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近现代以来中国的国家法制建设取得了新发展。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 20、依据材料和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14—16世纪,是近代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关键时期,下列表格反映了这一时期与之相关的诸多重大历史事件。

    时间

    事件

    1431年

    在英法爆发的战争中,法兰西民族英雄圣女贞德遇难

    1492年

    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大西洋贸易从此愈加繁荣,欧洲的生产关系进而发生蜕变

    1517年

    马丁·路德发布《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1539年

    国王弗朗索瓦一世颁布了《维莱科特雷法令》,规定法语为法国行政和法庭所用的官方语言,取代了此前使用的拉丁语

    材料二   中世纪晚期的欧洲,教皇地位的衰落与国家世俗化发展要求打破原有的政治结构,换言之,主权国家的建构是一个历史的必然。《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开启了基于领土的主权国家,国家的政治权限被划定在特定的领土范围以内,领土成为主权国家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

    ①____战争,英国战败退守英格兰等岛屿,客观上为英国民族国家的建构提供了有利的空间条件。战争也使英国民众普遍感到“法语是敌人的语言”;“使英格兰人意识到他们的特性、统一性和共同的传统和历史”。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迁,国家的权力从贵族的手中转移到君主手中,最后再转移到代表人民的议会手中,人民从徘徊于政治体系之外到能够平等地享有政治权力,伴随这个过程,普通国民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逐渐巩固。

    ——摘编自黄其松《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叙事——以英国为例的阐释》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说明14—16世纪影响近代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因素。
    (2)、写出①处战争的名称,并概括这次战争对英国、法国走向近代民族国家形成的影响。
    (3)、概括材料二中《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核心原则,并简述其在近代国际法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上一页 170 171 172 173 17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