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宋代东南地区,吴郡“父笃其子,兄勉其弟,有不被儒服而行,莫不耻焉”。江西饶州“为父兄者,以其子与弟不文为咎;为母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福建居民更是“多向学,喜讲诵,好为文辞”。这一现象出现,主要缘于(     )
    A、书院教育的普及 B、崇文抑武的推行 C、印刷技术的进步 D、平等观念的流行
  • 2、如图,汉代画像石中的“羽人”形象,蕴含着羽化升天的意思;隋唐时披着佛教飞天的大巾、穿上长裙的无羽而飞的“飞天”普遍存在。这说明(     )

    A、三教合一文艺格局形成 B、浪漫主义艺术风格占据主导地位 C、宗教文化赋予艺术创新 D、宫廷画与时代结合催生特色文化
  • 3、780年,唐政府开始实行“两税法”,田赋分夏、秋两季征收,统一规定夏税不得过六月,秋税不得过十一月。929年,后唐明宗首次改进两税法,规定辖区南部黄淮地区夏税自五月十五起征,八月初一纳足;最北部地区自六月十日起征,九月纳足。这一调整有利于(     )
    A、减少政治腐败 B、发展商品经济 C、增加政府收入 D、减轻农户负担
  • 4、《资治通鉴·唐纪》载“每议政之际,是非蜂起,上不能决也。”同时,当时也有“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的说法。这反映了三省体制(     )
    A、不利于国家政局的稳定 B、推动了政治决策民主化 C、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 D、导致地方势力迅速崛起
  • 5、唐制规定,京师各机构部门每季都要派御史巡按监察。贞元十九年(803年),监察御史崔远进入了由宦官掌握的右神策军驻地,结果被杖四十,流放外州。这反映了出当时(     )
    A、统治集团内部利益争斗 B、皇权已被严重削弱 C、三省六部制已完全废止 D、监察官员位卑权重
  • 6、如表内容为《三国志》中关于人口迁徙的部分记载。这可用于说明(     )

    史书

    摘要

    《吴书·张昭传》

    汉末大乱,徐(州)方士民多避难扬(州)土

    《魏书·华歆传》

    是时,四方贤士大夫避地江南者甚众

    《魏书·卫觊传》

    关中膏腴之地,顷遭荒乱,人民流入荆州者十万余家

    《吴书·全琮传》

    是时中州(今河南)士人避乱而南,依(全)琮居者以百数

    A、户籍管理趋向严格规范 B、政府极力限制人口迁移 C、中原地区经济发展迅速 D、南方社会秩序相对稳定
  • 7、褶,北方游牧民族传统服装的一种,短身、细袖、左衽之袍。考古资料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褶,既有左衽也有右衽,还有对襟样式;袖子有短小窄瘦的,也有宽松肥大的;衣身有短小紧窄的,也有宽博的。这一服饰现象折射出当时(     )
    A、民族文化交流融合 B、儒学地位受到冲击 C、各地政权长期并立 D、实行民族分化统治
  • 8、《汉官仪》记载,东汉时期,百官在每年年尾会获得一笔“腊赐”(类似“年终奖”),其中大将军、三公能得到钱20万(一说30万)牛肉200斤、粳米200斛,几乎相当于他们一年的官俸。这一记载(     )
    A、表明了当时国库充盈与富裕 B、反映了高官贵胄贪腐成风 C、旨在激发世人对朝廷的仇恨 D、与当时的政治形势相吻合
  • 9、汉初允许盐铁私营,主要由富商、豪强所控制。他们以利为本,价格自由决定,质量参差不齐,百姓不堪其苦。武帝时实行盐铁专卖,“贵冉有平而民不疑……虽使五尺童子适市,莫之能坎。”这说明该政策(     )
    A、旨在加强对人身的控制 B、促进了市场秩序的规范 C、解决了人口膨胀的问题 D、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商品
  • 10、史书记载,秦完成统一后,曾一次将各地豪富二十万户迁到咸阳,还曾“徙黔首三万户琅砑台下,复(免除赋役)十二岁”;击退匈奴后又“为筑城郭,徙民充之”。这些举措主要用于(     )
    A、增加政府收入 B、拓展边疆地区生产 C、巩固国家统一 D、分封豪富安抚民心
  • 11、春秋战国时期,孟子指出天下当“定于一”,墨子主张“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管仲提出“衡石一称,斗斛一量”、“书同名、车同轨”的主张。这一局面(     )
    A、表明儒家思想得到了共识 B、折射出传统秩序遭到破坏 C、意味着统一的国家已出现 D、反映贵族丧失了世袭特权
  • 12、甲骨卜辞记载,“己酉贞,王其令山司我工”,卜辞中的“山”是人名,“我工”即王室之工,意即王命令山去管理王室的手工业生产。这反映出商代时期(     )
    A、国家治理充斥神权色彩 B、中央集权体制开始建立 C、天文历法体系相当完善 D、工匠地位已与王族媲美
  •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代大运河裁弯取直,改变了隋唐形成的运河格局。大运河的河道长度、漕运范围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大运河的运转也变得更为复杂,这客观上对保证大运河正常运转的管理制度提出了更高的求。……元代定都大都(今北京),运河南北贯通,运河的格局、路线、重要性等方面都异于前代,运河漕运开始进入全新时期,这种根本性的变化导致管理制度亦较前代有了明显的不同。虽然大运河全线贯通,但终元一代,海运占主导地位,故而研究元代大运河管理制度时不可避免要涉及海运管理。

    ——摘编自钟行明《元明清大运河管理制度的演进》

    材料二   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蒲州张四雏家族、王崇古家族、马自强家族,均是大商人家庭,三家联姻为亲戚,增强了其商业竞争实力。王崇古在河东业盐,张四维的父亲是长芦大盐商,累资数十百万,张、王二氏联手,结成了盐商团伙,控制了河东、长芦两处盐利,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在亲缘集团的基础上又逐渐发展为地缘组织。

    ——张正明《明清时期的山西盐商》

    而传统的城镇,商业机能则日渐浮现……1500~1800年的三百年间,方志资料显示这是一段市镇稳定成长时期,尤其在正德、万历年间以迄清代乾隆时代,市镇的数量平均增加一、二倍以上,而且有许多市镇达到空前的繁荣。

    ——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

    材料三   随着明初“开中法”的实施,北方边境贸易发展很快。1728年中俄《恰克图条约》签订后,边境贸易更是日趋活跃,晋商几乎垄断了中俄之间的边境贸易。明后期实施的“一条鞭法”,使“役归于地”,税“概以银征收”,商人免除了劳役之苦。“康乾盛世”时期,康熙实行了“摊丁入亩”的政策,取消了几千年来一直沿袭的人丁税,使封建人身束缚得以松弛,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从咸丰开始,国内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化,国内战事频繁,当时军阀割据,土匪纷起,以致晋商票号各分庄损失巨大。洋务运动中兴之际,恰是山西票号极盛于各地之时,我国封建社会中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受高额地租率的影响,晋商把利润大量投向土地,以获取坐享其成的地租,没有把票号与民用工业结合起来。19个世纪中叶以来连续不断的激进主义的暴力冲撞,一次次阻断了中国经济自然演进的路程,最终摧毁了山西商人。

    ——摘编自张泽一《晋商兴衰探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对运河进行改道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归纳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新现象。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晋商兴衰的主要原因。
  •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初年,三省机构的职能分别是:“中书造命,门下宙复,尚书奉行。”中央政治体制“沿隋制,以尚书省为重”。贞观年间,因为门下省职能可以驳正尚书省六部奏事和审复中书省草拟的诏书,再加上又掌管着加盖天子印玺及诏敕副署之权,“所以自唐太宗时期开始,门下省实际上是掌握了全国政令的‘副署’和‘颁行’权,其在三省中的核心地位,亦因此建立起来”。

    ——摘编自贾玉英《唐宋时期三省制度变迁论略》

    材料二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曰:“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犹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日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摘编自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材料三   唐代四海一家,是一个包容汇聚的时期,中外变流日益繁盛,思想、史学、文学、艺术等都取得了灿烂成就,科技蓬勃发展。

    ——摘编自中国历史研究院主编《中华文明史简明读本》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的演变。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结合史实,分别例举隋唐天文、医学的一项成就。
  • 15、宋时明州驿亭之设是接待高丽来使必不可少的外交礼仪之需,关于航济亭具体设置时间目前学界并无关注,而史籍所见记载尚有争议。下列论述合理的是(     )

    出处

    内容

    宋人罗濬《宝庆四明志》

    航济亭,县东南四十步,元丰元年(1078)建,为高丽使往还赐宴之地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元丰二年(1079)五月壬辰,赐明州及定海县高丽贡使馆名曰乐宾,亭名曰航济

    王应麟《玉海·宫室》

    元丰二年(1079)明州及定海县作高丽贡使馆。五月二十五日赐名乐宾(亭曰航济)

    A、航济亭所建时间定为元丰二年 B、海路在宋朝外交中发挥作用 C、材料都是二手史料,可信度低 D、明州主导北宋对外贸易通道
  • 16、永乐年间进士刘球曾总结郑和下西洋的功绩:“圣天子德加海外,间遣中贵人总甲士帆大舶,穷舻道海洋,抵暹罗、阿丹、爪哇、满剌加、古里、苏门、天方、真腊、锡兰山诸国,收其所谓麒麟、福鹿、狮虎、象犀诸异兽,……以入中国,以为苑囿之实、府库之藏、器玩服饰之用,使远方之人亦得因是以修其敬于朝廷。”这从侧面可说明明朝的对外交往(     )
    A、促进西域和中原的联系 B、实施了开明开放的政策 C、具有政治经济双重性质 D、由“十三行”代为管理
  • 17、明太祖曾说:“洪武六年拜(胡惟庸)右丞相,久之进左丞相。……帝以准庸为才宠任之。……宠遇日盛,独相数岁、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由此可见,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根本目的是(     )
    A、借鉴历代经验 B、提高行政效率 C、改革中枢机构 D、加强君主专制
  • 18、《清实录》记载:“云、贵、川、广猺獞杂处,其奉公输赋之土司,皆当与内地人民一体休养,俾得遂生乐业,乃不虚朕怀保柔远之心。……惟冀尔等各抒忠悃,安靖封疆。”关于“改土归流”政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逐步地取消土司世袭的制度 B、开展清查户口丈量土地等工作 C、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官员 D、实现了边疆和内地一体化治理
  • 19、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卷二《地语》里记载了实施“迁海令”后对沿海社会的影响:“岁壬王(康熙元年)寅二月……令沿海之人民向内地迁徙五十里……空其军民,弃赀携累,仓卒奔逃,野处露栖。死亡载道者,以数十万计。”此“迁海令”(     )
    A、是中国自然经济心态的反映 B、处于对日本经济封锁目的 C、是针对沿海倭寇猖獗而制定 D、推动了封建经济持续发展
  • 20、明清小说情节中,能够找到不少有关京杭大运河的元素,如在“三言两拍”中,许多故事围绕着运河水道及沿岸展开。导致这一文化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A、市镇经济繁荣 B、文化专制松弛 C、外来文化影响 D、印刷技术进步
上一页 169 170 171 172 17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