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重点班)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普通班)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黑龙江哈尔滨市第三十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广东省深圳市翰林学校2017年秋季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 广东省汕头市潮师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吉林省九台市第四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 青岛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历史期初调研试卷
- 山东省滨州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入学考试试卷
-
1、作为首任军机大臣,张廷玉为军机处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深受雍正帝信赖,其所受荣宠达到极致。但到了晚年,仅仅犯了一些小错误,张廷玉被削去爵位,遭到无情的打击。材料最能说明( )A、军机处有保密性强的特点 B、军机处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 C、军机处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D、军机处是强化君主专制的工具
-
2、有学者指出,宋代的统治,对外无军功可标榜,对内治功则颇有成效。宋代无外戚内乱,无藩镇强横,没有全国性的农民斗争,其统治长达三百余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持续时间较长的王朝。下列选项中,符合宋代“对内治功则颇有成效”是( )A、由王安石主持的变法达成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B、以考满和考察加强对官员任职进行考核 C、改道为路确定监督州县各级官吏的主要职责 D、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推动出现“大定之治”
-
3、如表是某朝代某地方官吏升迁原因占比表,这一朝代最有可能是( )
《长吏名籍》所见升迁原因占比表
升迁
原因
以功迁
以廉迁
以捕格群盗除
以请
诏除
以秀
才迁
举方
正除
以军吏十岁补
以孝
廉迁
共计
人数
73
15
11
5
3
2
2
1
112
占比
65.18%
13.39%
9.82%
4.46%
2.68%
1.79%
1.79%
0.89%
100%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
4、《周礼》中记载小司寇之职,“掌外朝之政,以致万民而询焉。一曰询国危,二曰询国迁,三曰询立君……小司寇摈以叙进而问焉,以众辅声明而弊谋。”这说明西周( )A、君主权力不断加强 B、重视完善官僚政治 C、依靠血缘纽带维系 D、蕴含原始民主传统
-
5、材料一 冬十月丁未,诏曰:“联承乾在位,十有五年。每览先王之典,经纶百氏,储畜既积,黎元永安。今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
——《魏书·高祖纪上》
材料二 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论,学术界有不同的声音。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而当代著名史学家黄仁宇却认为: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1)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社会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北魏孝文帝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作用如何?
(2)请从材料二中任选一位史学家的观点加以评述。
-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代政治、经济和阶级关系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使操纵在大官僚大地主手中的科举制度不仅有了改革的必要,也具备了改革的可能。北宋的科举改革大致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重点是严格科举制度,改革考校程式,提倡公平竞争,保证取士权宋牢掌握在皇党手中。第二阶段重点是改革考试内容和取士科目,为封建统治阶级造就和选拔有用人才。改革后的宋代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无论士农工商,只要被诀为是稍具文墨的优秀于弟,皆允许应举入任,从而扩大了取士范围。废除了一切荐举制度的残余,最大限度地防止了考场内外的徇私舞弊活动,使“切以程文(指考场作答文章)为去留”的原则得到真正实行。改革后考试内容趋向多样化,进士科由以诗斌为主转变为经义、诗赋、策论并重。读书人光凭背诵儒家经典或擅长吟诗作赋,已难以取得科第,只有开拓知识面、培养独立见解和分析能力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科场竞争中取得胜利。
——摘编自何忠礼《科举制度与宋代文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科举制度改革的影响。
-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图1、2、3所示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秦到宋中央官制发生的变化。
(2)图1至图4,中枢权力体制(中央官制)的变化反映出的主要矛盾是什么?结合图5,分析这一矛盾演变的趋势。
(3)综合上述图示,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
-
8、《礼记.王制》说:“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春秋之世,国君“为天子之同姓者十之六,天子之勋戚者十之三,前代之遗留者十之一。国中之卿大夫皆公族也,皆世官也。”这体现了( )A、宗法制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B、先秦时期宗法制度在政治中的重要作用 C、政治权力和物质财富的等级世袭 D、公天下向家天下的转变
-
9、乾隆帝曾说:“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假。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下列能印证乾隆帝观点的措施是( )A、废丞相权分六部 B、增设内阁辅政 C、增设军机处辅政 D、重用宦官
-
10、唐太宗看到进士科人才济济,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此言本质上反映了( )A、科举制提高了文化水平 B、中央官学培养大量政治人才 C、科举制加强了专制集权 D、科举制推动选官制度的发展
-
11、据下表——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对王安石的评价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
人物
评价
司马光(宋)
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疏远,才佞辐辏,败坏百度,以致于今
梁启超(清末)
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
费正清(美国)
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代表一种务实进取的儒学
A、时代变迁关注点不同 B、中国人评价更准确 C、后人的评价较为全面 D、外国人评价不客观 -
12、学习历史必须掌握年代。现在最常用公元纪年,这种纪年法将100年称为一个“世纪”;在每个世纪里,习惯上又有“前期”“中期”“后期”或“初期”“末期”等叫法。据此、武王伐纣的公元前1046年,应该表述为( )A、公元前10世纪中期 B、公元前10世纪末期 C、公元前11世纪初期 D、公元前11世纪中期
-
13、王夫之在论述古代两种政治制度的利弊得失时说:“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文中的“封建”这一制度最早出现于下列哪个朝代A、商 B、西周 C、秦 D、西汉
-
14、下图为汉武帝晚年的郡国形势图,灰色区域代表当时的封国。此图表明
A、西汉末年王国有死灰复燃之势 B、王国对中央已不构成严重威胁 C、郡县制暂时又让位给了分封制 D、封国存在有利于抵御外族入侵 -
15、秦始皇通过朝议拟定“皇帝"为名号后,利用带有古老天命观的“天子”称号来强化其获得天下的正当性和神圣性。秦始皇此举意在A、加强中央集权 B、彰显皇权至上 C、推动国家统一 D、突出丰功伟业
-
16、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这表明军机处官员
①在皇宫内办公
②按才德标准遴选
③多为临时差遣
④权力取决于皇帝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
17、孔子绝非提倡时时处处遵从周礼而行,而是想要在周礼的基础上探索如何改善人际关系以及保持社会和谐。为此,孔子主张A、无为而治 B、以法治国 C、民贵君轻 D、仁者爱人
-
18、“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出自A、孔子 B、韩非子 C、老子 D、董仲舒
-
1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没有对诸侯国的监察制度,惠帝、文帝时,对中央直辖的郡由丞相直接派员“分刺州,不常置”。汉武帝时将全国分成13个监察区域,每个区域各派刺史1员,监察郡级官员(郡守、国相),并有权监督诸侯王,正式创立了刺史制度。刺史巡行监察,无固定治所。汉元帝之后,刺史有了固定治所和佐吏撩属。西汉末年,新莽政权以州牧取代刺史,赋予州牧统兵作战之权,并参与地方政务,州牧开始向地方官转变。东汉初年,尽管光武帝复置刺史,但刺史已经变成固定的地方官,行政权也进一步扩大。东汉末年,再改刺史为州牧,以便集中所辖州内各郡军事、民力和财力镇压起义,州牧正式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州牧(个别仍称刺史)乘机专兵揽权,扩充实力,中央政府逐渐失去了对地方州牧的控制,“汉之殄灭,祸源乎此”。
——朱华《西汉至隋刺史制度的演变》
材料二 任何一制度,决不会绝对有利而无弊,也不会绝对有弊而无利。所谓得失,即根据其实际利弊而判定。而所谓利弊,则指其在当时所发生的实际影响而觉出。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简述刺史制度发展的历程。(2)、结合汉朝刺史制度发展的史实,对材料二的观点作出解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逻辑严密) -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时期,民族关系的热点和焦点在北方,特别是与匈奴的关系。秦汉之际,匈奴的势力逐渐强大,从高祖到汉武帝即位初,汉匈都一直有和亲之约。但从汉武帝开始,汉匈双方发生了近五十年的战争,到汉光武帝时,匈奴分裂南北两部,南匈奴附于汉,走上了与汉民族融合的道路,北匈奴被迫西迁。……西域都护成了西汉的一级地方政权。秦始皇时开始对西南少数民族进行治理,到汉武帝时,为了断匈奴臂,派张骞出使西域,加深了汉武帝对西南少数民族的认识,最终设立益州等郡进行管理,促进了西南少数民族与汉民族的关系。
——摘编自王文光《秦汉时期民族关系互动述论》
材料二 清朝入关后,随着对边疆地区统治的扩大,理藩院职掌范围也扩大到西北、西南边疆地区,成为清朝管理少数民族的中央机构。在东北地区实行军府制,设立将军,兼管军政和民政;在西北地区主要采取军府制统治,设伊犁将军……在北疆的蒙古族聚居的地区推行盟旗制度;在西藏地区则根据当地的宗教信仰特点,通过西藏的上层,实现政教合一的统治体制;其他如在西南地区仍袭明制,实行土司制度。清政府通过封爵、给俸、联姻、朝觐制度等措施,极尽拉拢、抚绥少数民族上层人物。清政府在东北、外蒙古和西北边境,设置了一系列军事哨所,此外,清政府还在东北、西北、蒙古地区设置台站,开辟驿路。
——摘编自张艾力、娜布琪《清代民族政策略论》
材料三 按照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各少数民族依法享有平等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同时享有自主管理本地方、本民族事务的权利。民族自治地方的自力更生和开拓进取,加上国家有力的扶持和帮助……新建许多工业项目,把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加快了民族地方的发展。……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极大地凝聚了民心,顺应了民意,反映了民情,从制度上彻底粉碎了国内外分裂势力破坏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野心。
——摘编自陈国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由来及意义》
(1)、结合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2)、结合材料二归纳清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措施。(3)、结合材料三概括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