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册府元龟》载:“开元二年(714年)十二月,右威卫中郎将周庆立为岭南市舶使。”唐文宗太和八年(834年)上谕:“南海蕃舶,本以慕化而来,固在接以仁恩,使其感悦。……其岭南、福建及扬州蕃客,宜委节度观察使(市舶使)常加存问。除舶脚、收市、进奉外,任其往来流通,自为交易,不得重加率税”。这些记载反映出唐朝
    A、民间走私络绎不绝 B、对外交往开放包容 C、朝贡贸易利润丰厚 D、藩镇割据现象凸显
  • 2、汉武帝采纳谋士建议设置河西四郡,并移民屯垦。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关东贫民徙陇西、北地、西河、上郡、会稽凡七十二万五千口”;元狩五年,“徙天下奸猾吏民于边”;任命赵过为搜粟都尉,在西北等地推广代田法。这些措施(     )
    A、解决了腹地人地矛盾尖锐问题 B、推动了边疆开发与民族交融 C、加强了对匈奴部落的有效管理 D、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
  • 3、新中国成立至1952年,我国先后颁布了《婚姻法》《工会法》《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惩治贪污条例》,以及有关劳保、教育、卫生等相关法律、法令。这些法律和法令的颁布(     )
    A、旨在维护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果 B、奠定了中国法治体系建设的基础 C、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战略需要 D、开启了中国法制近代化转型进程
  • 4、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宣布:“人人生来并且始终是自由的。”1895年《美国联邦宪法》规定:“非经正当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1982年《加拿大宪法》规定:“在独立的不偏袒的法庭举行公平、公开的审判中,根据法律证明有罪之前,应该推定为无罪。”这些规定(     )
    A、体现出宪法的根本法地位 B、注重对个人权益的保护 C、以成文法为主要法律渊源 D、强化法院的独立司法权
  • 5、加尔文指出,基督徒们只有在现世以克己节制、勤俭劳动的成果来验证自己是否获得恩宠。所以韦伯说,新教把自己在“俗世的秩序内的理性行为”,视为“恩宠考验的任务和手段加以肯定”,把行为的“成就”看作是神“赐福的标志”。由此可推知,新教伦理(     )
    A、调和了理性与信仰间的内在矛盾 B、削弱了宗教的社会教化功能 C、适应了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诉求 D、深刻影响了民众的日常生活
  • 6、明朝休宁范氏的《统宗祠规》“圣谕当遵”条中首列“圣谕六言”,并在祭统宗祠时,大声宣读。海安虎墩崔氏《族约》中则言“此六事‘圣谕六言’乃太祖高皇帝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这反映出当时(     )
    A、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 B、宗族治理遵从国家意志 C、乡绅社会地位的提升 D、基层自治制度趋于完善
  • 7、唐以前并无关于侵犯受业师的专门律法。至唐朝,唐律中出现了“殴伤见(现)受业师”条,规定:“殴伤见受业师,加凡人二等,死者,斩。”并注云:“谓伏膺(胸)儒业而非私学者”。此外,实科、职业类“受业师”即使有品级与公职,也不适用于此条。唐律的这一规定(     )
    A、体现了律法的灵活性和务实性 B、有利于官方意识形态的强化 C、反映出教师社会地位日益提高 D、意在推动儒学世俗化的发展
  • 8、如表所示为不同版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于政府工作人员的相关规定。这些规定(     )

    1954年《宪法》

    “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效忠人民民主制度,服从宪法和法律,努力为人民服务”

    1975年《宪法》

    “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各级干部都必须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国家机关都必须实行精简的原则”

    1978年《宪法》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努力钻研业务,积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接受群众监督,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正确地执行国家的政策,实事求是,不得弄虚作假,不得利用职权谋取私利”

    1982年《宪法》

    “一切国家机关实行精简的原则,实行工作责任制,实行工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制度,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反对官僚主义”

    A、适应了政治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B、推进了改革开放时期简政放权政策 C、体现了精英政治的国家治理模式 D、保证了公务员选拔制度的长期稳定
  • 9、据清朝学部总务司统计,1902年,全国新式学堂在校人数为6912人,1909年已达1639641人。其中相当数量的学生投入到军校学习,还有众多学生选择远涉重洋留学,归国后成为政、商、军界的重要组成力量。这表明当时(     )
    A、新政改革促进了社会结构重塑 B、教育改良成为救亡的主要途径 C、科举停废丰富了国人就业选择 D、选官方式日益多元化和平等化
  • 10、英国规定,从1级到7级为高等文官,3级以下文官按专业分为“一般”“科学”“专业技术”等12类;法国将社会上持有文凭的报考人参加的文官考试称“外部竞争考试”,将已经工作过一段时间的文官参加的考试称“内部竞争考试”;多数西方国家实行双轮制(初试和复试)和三轮制(教育程度考试、专门性考试、身份审查)考试。这些举措(     )
    A、为提高国家治理水平创造了条件 B、有效保证了政府行政运行的稳定性 C、提升了国家执政党派的领导能力 D、加深了国家政治与管理的结合程度
  • 11、20世纪,随着美国政府规模的不断扩大,文官集团日益崛起与膨胀,他们可以通过提供方案、资料和信息等途径来影响总统决策,通过参与政治决策的形式来制约总统,而在执行政策与法律的过程中,他们也拥有很大的自主权,甚至可以改变总统政策的初衷。材料表明美国文官(       )
    A、打破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B、实现了宪法权利框架的重构 C、扭转了国会权力衰微的趋势 D、成为权力结构中的制衡力量
  • 12、如表所示为秦朝、唐朝和清朝考核官吏的标准。该表可用来说明中国古代(     )

    秦朝“五善五失”

    “五善”,即忠信敬上、清廉毋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恭敬多让;“五失”即夸以迣、贵以大、擅裚割、犯上弗知害、贱士而贵货贝

    唐朝“四善二十七最”

    四善,即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二十七最”是不同部门和工作的最高标准,如“铨衡人物,翟进贤良,为选司之最”

    清朝“四格八法”

    “四格”,即守(德)、才(能)、政(勤、绩)、年(年纪);八法,即贪、酷、不谨、浮躁、疲软、才力不及、年老、有疾

    A、始终恪守儒法结合的治国理念 B、制度建设具有一定内在延续性 C、官员管理呈现标准化和体系化 D、政府注重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
  • 13、如表为东晋至北宋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情况。下列对表中变化解读合理的是(     )

    朝代

    东晋

    北宋

    比例

    4%

    17.2%

    24.5%

    46.1%

    A、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 B、制度革新导致士庶矛盾加剧 C、封建统治社会基础日益壮大 D、选材标准变迁左右阶层流动
  • 14、1898年,清廷发布“明定国是”诏书,意图更张政治。该诏书明确指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这反映出戊戌维新运动(     )
    A、呈现新旧并存的时代特征 B、拥有较为坚实的社会基础 C、固守中体西用的传统理念 D、以“经世致用”为核心理念
  • 15、如表所示为不同时期学者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相关评价。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学者

    观点

    崔鷃

    (约1057~1126年)

    王安石是“除异己之人,著《三经》之说以取士,天下靡然雷同,陵夷至于大乱”

    梁启超

    王安石是“三代以下唯一完人”。青苗法和市易法实为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雏形,免役法则“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

    漆侠等学者

    王安石是改良主义者和革新派斗士。“宋代的社会生产,在整个封建时代居于两个马鞍形的最高峰,王安石变法时期的社会生产,则居于这个最高峰的最高点”

    A、学者的立场以及时代背景影响历史评价 B、上述材料均为研究古代变法的一手史料 C、统治者根据自身需要重构历史人物形象 D、历史结论应以今日价值标准作最终判断
  • 16、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进行了普选,参加选举的边区各阶层的选民数量平均达80%以上。当选参议员中各阶层所占比例如下表所示。这一做法(     )

    名流、绅士

    群众团体

    共产党党员

    国民党党员

    20%

    40%

    35%

    5%

    A、壮大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B、迎合了社会性质转型的潮流 C、消除了边区意识形态斗争 D、践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
  • 17、如图是漫画家马星驰于1920年8月创作的漫画《二五与一十之比较》(左边是名为“皖”的“政治”阁楼;右边则是名为“直奉”的政治阁楼)。该漫画反映出当时(     )

    A、军阀争取再造共和的决心 B、军阀内部派系的统一趋势 C、民主政治建设道路的曲折 D、社会缺乏宪政民主的经验
  • 18、英王乔治三世时期,英军在北美独立战争中惨败,在议会的压力下,国王的心腹内阁被迫集体辞职,国王被迫任命反对派领袖为首席财政大臣,但仍力排众议提拔了自己的亲信为内阁首脑。该事件实质上反映出当时英国(     )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尚不成熟 B、资产阶级代议制存在内在缺陷 C、封建残余势力仍主导国家权力运转 D、议会政党权力斗争的逐渐加剧
  • 19、“密揭”是明朝中后期内阁与皇帝沟通的主要方式,一般不抄传于邸报。嘉靖时期,首辅杨一清曾撰有文集《阁谕录》(阁臣公揭,多为商榷票拟)和《密谕录》(阁臣独对)。在这两份文集中常出现对同一份事情的陈奏。这折射出明朝(     )
    A、专制皇权统治的强化 B、中枢决策的民主原则 C、内阁职权范围的扩大 D、君臣关系的愈发和谐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国家经历了它的1.0版,即夏商周的“王国”;经历了它的2.0版,即两千年的官僚帝国;近代以来,中国国家开始向3.0版全面升级换代。

    ……

    第一次是夏王朝建立、国家诞生,由此进入“王国”时代,这是中国国家1.0版。第二次是战国变法造成的巨大社会转型,由此进入“帝国”时代,这是中国国家的2.0版。第三次发生在近现代之交,这场变革已经持续了一百多年,至今仍未结束;中国国家升级换代的3.0版,将在这个过程逐渐形成。我们刻意使用1.0版、2.0版、3.0版这样的用词,就是要显示中国历史举世无双的连续性,即便是“变革”所造成的“转型”,也宛如同一版本的升级换代。

    ——阎步克《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

    根据材料,结合相关史实,任选一个国家版本,围绕“变革和转型”这一主题,自拟标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上一页 165 166 167 168 16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