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涉古类旅游以涉宋类景区最为火爆。保留至今的宋代著名建筑有80余座,而清明上河园、“西湖十景”与宋城等景点使开封与杭州成为旅游名城,福建建阳、浙江台州、江西赣州、江苏同里、河北正定等极具宋代特色的景点久热不衰。涉宋类景区火爆的宋代元素有(     )
    A、一年两熟与一年三熟复种制的普及 B、棉纺、陶瓷、矿冶业等技术的改进 C、城市坊市制的突破与娱乐业的兴盛 D、宋与辽夏金官方与民间贸易的繁荣
  • 2、元朝在地方管理上的做法如表。元朝的这些做法体现的特点是(     )

    元朝地方管理的具体做法整理表

    省级

    区域

    地方机构名称

    管理模式

    中书省与行省

    原辖区

    路府州县

    中央直接派员管理

    不稳定辖区

    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

    中央派员与地方首领共治

    其他地区

    新疆、西藏、台湾

    北庭都元帅府、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更为灵活多样

    A、因地制宜 B、杂乱无章 C、喜忧参半 D、史无前例
  • 3、宋太宗在继位诏书上表态道:“先皇帝创业垂二十年,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纪律已定,物有其常,谨当遵承,不敢逾越。”其中“谨当遵承,不敢逾越”的做法对北宋中后期积贫影响最大的是(     )
    A、各州赋税大部分上缴朝廷 B、枢密院、三司与宰相分权 C、改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D、扩大科举规模,增设官员
  • 4、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吸收佛、道的思想,有了新的发展;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道教也受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南北文化不断交融 B、“清议”之风盛行 C、儒学复兴提上日程 D、思想呈现多元特征
  • 5、752年,唐玄宗在《禁官夺百姓口分永业田诏》中承认:“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吞并,莫惧章程。……爰及口分、永业,违法买卖;或改籍书,或云典贴,致令百姓无处安置。……不有厘革,为弊虑深。”这一现象对唐朝政府最直接的伤害是(     )
    A、安史之乱的出现 B、政府收入的锐减 C、藩镇割据的形成 D、黄巢起义的爆发
  • 6、唐德宗年间,许孟容任给事中(属门下省)一职,浙东观察使判官齐总以进贡方式向唐德宗近臣行贿,获得荣升衢州刺史的诏书,许孟容在群议时说:“总无功越进超授,群议谓何?且总本判官,今诏书乃言‘权知留后,摄都团练副使’,初无制授,尤不见其可。”结果诏书未能发出。此时,许孟容(     )
    A、发挥了门下省的制约作用 B、遏制了朝政的腐败现象 C、体现了三省的分工明确 D、冲击了君主的独尊地位
  • 7、几乎与邢窑同时在唐朝后期崛起的定窑,却不像邢窑那样写在了各州郡上交中央的“常贡”与“进献”名单中,翻遍唐代的文献,也很难找到与定窑有关的资料,就连《全唐诗》也不见诗人歌颂定窑瓷器的篇章。导致这一谜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定窑瓷器质量的低劣 B、少数民族政权的控制 C、赋税制度改革的冲击 D、地方藩镇割据的影响
  • 8、隋朝时期,国家政治中心在北方。但当时北方产粮区生产的粮食远远不能满足都城的需要,为解决这一问题,隋政府(     )
    A、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 B、开通了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 C、在全国各地修建义仓 D、在山东地区对大运河截弯取直
  • 9、十六国时期,各政权统治区域经济生产方式如表。由此可知(     )

    十六国时期部分政权势力范围及生产方式表

    国别

    兴亡年代

    都城

    民族

    统治区域

    生产方式

    前赵

    304—329

    平阳、长安

    匈奴

    今山西、陕西、河南、河北部分地区

    半农半牧

    后赵

    319—351

    襄国、邺城

    羯胡

    今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山东及江苏、安徽、甘肃、辽宁的一部

    重视农业生产

    前燕

    337—370

    蓟、邺

    鲜卑

    今河北、山东、山西、河南、安徽、江苏、辽宁各地一部分

    半农半牧

    后燕

    384—409

    中山、龙城

    鲜卑

    今河北、山东及辽宁、山西、河南大部

    半农半牧

    北燕

    407—436

    龙城

    鲜卑

    今辽宁、河北北部

    游牧为主

    南燕

    398—410

    广固

    鲜卑

    今山东、河南的一部分

    半农半牧

    西燕

    384—394

    长子

    鲜卑

    今山西、河南北部

    半农半牧

    前秦

    350—394

    长安

    氐族

    一度统一北方

    重视农业生产

    后秦

    384—417

    长安

    今陕西、甘肃、宁夏及山西、河南的一部

    半农半牧

    A、南方处于相对稳定时期 B、南方经济已经超过北方 C、北方游牧经济仍占主导 D、北方民族布局已被打破
  • 10、东汉王朝共传皇帝14帝195年,在公元167年之前的11位帝王中,除殇帝因在位百日不足一岁而亡外,其他10帝在位时期均有明确的全国人口数量统计,而此后的灵帝、少帝与献帝时期,长达50余年没有明确的全国人口数量统计。出现这一结果应源于(     )
    A、党锢之祸的波及 B、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C、农民起义的冲击 D、军阀割据局面出现
  • 11、秦朝政府遵循了秦国时期的土地政策:土地不属于国民的私有财产,国民对授田不得进行买卖,不得进行典质抵押,懒惰者要给予处罚。秦朝政府这一规定主要是基于(     )
    A、保证百姓都获得土地 B、防止土地私有与买卖 C、获得更多的农业财富 D、开发更多的土地资源
  • 12、在《左传》《国语》中,记载春秋时期的楚人引用《诗经》诗句的次数共有18次,分别在郊外、宴饮、朝堂、台榭等场所。这一现象可用来印证(     )
    A、孔子的私学教育取得巨大成功 B、《诗经》成为儒家的经典著作 C、《诗经》文化的传播范围广阔 D、百家争鸣局面在楚国勃然兴起
  • 13、西周穆恭时代的霸姬簋铭文(如图)记述了霸伯死后霸氏小宗霸仲(曶)立为宗君的过程。霸仲立为宗君,不仅需经霸氏宗族举荐,还需征得婚姻之国的同意,更要上呈天子核准,由史官别造异典,亲为传达,以确保“不能违有家”“孙孙子子其万年永宝”。这一记述客观上(     )

    A、体现了宗法制的森严性 B、暴露了宗法制的局限性 C、反映了宗法制的总趋势 D、折射出宗法制的多变性
  • 14、在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山东莒县陵阳河遗址的墓葬中,曾发现一中年男性人骨腰际置一陶牛角形号角,出土后仍吹之有声(如图),该发现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从中可以挖掘的最重要的史学价值是(     )

    A、当时人类已经驯化了牛 B、农业生产有一定的规模 C、当时人的寿命普遍较低 D、阶级阶层分化十分明显
  • 15、法律是国家的统治工具,对社会治理有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决狱又称“经义折狱”或“引经决狱”,是遇疑难案件依据从《春秋》等儒家经典中抽象出的法律原则进行决断的审判方式和制度。在汉武帝“尊崇儒术”的背景下,由中央司法机关廷尉处理疑难案件时率先采用并逐步盛行并制度化。春秋决狱作为一种审判方式和制度得以产生和长期存在,是因为它能妥善处理司法中的疑难案件,能对中国古代法律的漏洞和偏颇起到补阙和纠偏的作用,它既是中国古代的司法衡平机制,又是法律缺陷的修补机制。

    ——摘编自吕志兴《春秋决狱与中国古代法制的真实关系》

    材料二   英美法系最早可追溯到由原始习惯或判例组成的日耳曼法,它认为,法则只能靠经验去摸索,人们不可能达到一种完善的理性。受洛克和孟德斯鸠思想的影响,它认为政府只是不同社会利益群体的协调人,故政府应该接受法治。面对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它着重于解决现实中的具体问题,却忽视了对社会公道、永久和平、世界主义的博爱等这些宏伟理想的追求。

    ——摘编自胡娟《西方大学两大治理模式及其法治理念和思想传统》

    材料三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鲜明特点。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法安天下,德润人心。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实行“春秋决狱”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美法系的主要特征并说明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鲜明特点。概括中共十八大以来(2012年至2017年),我国在“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方面取得的成就。
  • 16、民族国家是世界体系的基本单元,也是国际关系的基本主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长期的大一统历史中,元朝是由北方游牧民族在中原建立的第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大一统中央集权王朝,而且把大一统国家治理模式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峰。元朝基本上实现了对西藏、西域、云南和岭北等边疆地区的直接管辖,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统一多民族国家政策。这是以往中原王朝难以企及的政治成就,也是元朝历史不同于前代的特殊性。

    ——乌云高娃《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治理及启示》

    材料二   鉴于新疆、西藏两地“道路僻远,人士多畏之”,康有为提出:“吾欲以四川合于西藏,谓之川藏部;甘肃合于新疆,谓之陇回部。然后本部大臣乃得以陇、蜀之人才佐回、藏之政事,其亦不可已乎?”他又说“昔《禹贡》分别五服,极有旨意,后世不知此义矣。今分国为二服,凡东、西、南、北、中五部曰甸服,辽、蒙、回、藏四部曰卫服。甸服专用中央集权之法,卫服专用分设政府之法,云南僻远而界英、法,属多土司,可略采卫服之制。”在中央民部也可作相应调整,“九部大臣皆当列于政府,若虑人数太多,则或以二相,一管内五部,一管外四部,如古二伯之制,亦理之宜也。”

    ——改编自康有为《官制议》(1903年)

    材料三   建立绝对君主制和民族国家的努力是一场伟大而复杂的斗争,它面临着很多敌人:开始的时候,敌人主要是罗马教廷和贵族割据势力;但随着一些民族国家的出现,不免就会发生某些民族国家本身成为其他民族争取自由的斗争对象的情况。17—18世纪是各绝对王权国家之间战争最频繁的年代。在所有这些战争中,最为重要的是三十年战争(1618—1648),因为这场战争以其特殊的惨烈性,激发了有关自然法问题的一些创造性思考,这种思考产生了一套旨在限制国家战争破坏性的现代国际法体系。

    ——改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列举元朝对“西藏、西域、云南”的管辖措施,并说明元朝在疆域管理上所体现的“特殊性”。
    (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的边疆治理思想,并分析上述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结合16—19世纪相关史实,阐述西欧民族国家在形成过程中如何战胜“很多敌人”。从限制战争的角度,指出三十年战争所激发的“创造性思考”。
  • 17、有学者认为,在地方史研究中,“国家”的存在历来是研究者无法回避的核心问题之一、地方社会的历史脉络,蕴含于对国家制度和国家“语言”的深刻理解之中。理解特定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有贡献的做法不是去归纳“特点”,而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揭示社会、经济和人的活动的“机制”上面。多明白一些在历史上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之下,人们从事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最基本的行事方式,特别是要办成事时应该遵循的最基本的规矩,我们对这个社会的内在的运行机制,就会多一分“理解之同情”。这段话旨在(     )
    A、指出历史解释的主观性决定历史发展不具有客观性 B、强调观察、研究地方史,绝对不能离开对国家权力运行机制的整体把握 C、要求治史者最大限度地掌握所能掌握的一切文献资料和非文献资料 D、说明对地区性、特殊性问题的探讨是历史研究的主要方向
  • 18、1946年5月1日《联合画报》上刊载漫画作品《张果老向着民主唱,背着民主跑》。该漫画折射出当时(     )

    A、袁世凯倒行逆施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B、孙中山屡战屡败民主共和求而不得 C、蒋介石独裁专制宪政统治实为闹剧 D、国民党一党专政和平民主希望渺茫
  • 19、法兰克福交易会上用拉丁文写作的书籍占比在1650年和1700年分别发生了显著变化(如图)。这一变化直接得益于(     )

    A、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B、民族国家得到发展 C、近代自然科学兴起 D、天主教会腐败加剧
  • 20、有学者认为,汉代是充实华夏,完成“中国”本体的“成”;唐代则是取精用宏、开展性的“大成”。以下塑造唐朝“大成”的史实,与结论匹配恰当的是(     )


    史实

    结论

    A

    文成、金城公主先后入藏

    加强了唐朝对吐蕃的管理

    B

    设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管理边疆

    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

    C

    《大唐开元礼》

    中国古代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

    D

    唐朝与大食国接触

    使包括印刷术在内的中国技术传到阿拉伯地区

    A、A B、B C、C D、D
上一页 163 164 165 166 16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