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重点班)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普通班)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黑龙江哈尔滨市第三十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广东省深圳市翰林学校2017年秋季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 广东省汕头市潮师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吉林省九台市第四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 青岛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历史期初调研试卷
 - 山东省滨州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入学考试试卷
 
- 
                            1、有学者指出,在中国汗牛充栋的经、史、子、集各类典籍中,可以发现我们的先民有过“兼爱、非攻”“礼运大同”“庄生梦蝶”“归墟五神山”之类美好的理想或奇妙的玄想,唯独难以找到海外扩张、征服世界的狂想。学者意在说明我们的先民追求( )A、和平自守 B、一统天下 C、修身齐家 D、抵御外侮
 - 
                            2、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德不孤,必有邻”,老子主张“上善若水”,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荀子主张“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这些主张说明他们都( )A、推崇等级森严的周礼秩序 B、主张无为而治的理想社会 C、强调道德教育和制度惩戒 D、重视思想建设和道德规范
 - 
                            3、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一书中指出:“周王自称为‘天子’,他既是政治上的共主,又是天下的大宗。”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政权与族权相结合 B、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C、皇权独尊至高无上 D、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 
                            4、殷商卜辞中发现了“妇妌(武丁的王妇)受年(即农田丰收)”的记载,有史家据此推测殷代王妇必有独立的封地,但目前尚未发现有其他王妇“受年”的卜辞。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卜辞仅表达愿景,不能反映历史真实 B、孤证不立,该推测存疑 C、文献史料主观性强,该推测不成立 D、实物史料价值高,该推测可靠
 -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考试制度,大体也沿袭唐代。唐代应考的有许多是门第子弟,到晚唐,大门第逐步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因循而至宋代,除却少数几个家庭外,门第传统全消失了。农村子弟,白屋书生,偏远的考童骤然中试,进入仕途。唐代考试,有公卷、通榜之制。据社会及政府先辈舆论来拔取知名之士,却不专凭考试之一日长短。宋代有糊名之制,所凭则真是考试成绩。又唐代考试在礼部,分发任用在吏部,礼部及第,未必即获任用。宋代则因经历五代长期黑暗,人不悦学,朝延刻意奖励文学,只要及第即得美仕。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孙中山认为考试权独立是中国古已有之的制度,实则不然,这个既没有继承传统也没有效仿西方的制度可以说是一个创举,它体现了推翻帝制以后,政治权力出现了制衡的特点。在考试内容方面,民国时期效仿西方,增加了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的科目,如根据1915年的《文官高等考试令》后所附的《文官考试第二试、第三试科目表》,文官高等考试共分为政治、经济、法律、文学、物理、数学、化学地质、机械、土木工程、建筑、医学、制药等23个专门学科,分科相当细致。1919年8月,公布《文官高等考试法》,将考试专科由23个增至33个,主要增加了政治经济、机织、染色、窑业、酿造、图业、商业等专科,又将第一试科目改为仅试国文道。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还效仿西方,试图通过考试任职实现政治与行政两分。
——摘编自徐萍《从进士科举到文官考试中国选官制度在民国时期的制度逻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代相比宋代考试制度发生的变化,并指出其变化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文官制度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其确立的背景。 - 
                            6、恩格斯在《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中写道: “罗马法是纯粹私有制占统治的社会的生活条件和冲突的十分经典性的法律表现⋯⋯在罗马法中,凡是中世纪后期的市民阶级还在不自觉地追求的东西,都已经有了现成的了。”材料强调罗马法( )A、是欧洲文化的源头之一 B、确立封建社会立法原则 C、适应资本主义发展需要 D、具有与时俱进时代特点
 - 
                            7、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登载了《一个童养媳的新生》:“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材料中“我”能获得自由的关键原因是( )A、新中国成立后妇女的平等意识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 B、新中国的成立彻底根除了男尊女卑的封建伦理观念 C、1950年颁布的《婚姻法》为人们提供了法律保障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保障了妇女们的参政权利
 - 
                            8、北洋政府时期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选官制度的相同点是( )
①文官考试开始步入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②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③考试分类初步体系化、内容专业化④甄别不经考试,助长了腐败之风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9、《全球通史》中说过“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中国有过三次大革命,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在公元前221年,第二在1912年,第三在1949年,”这三次“革命”分别是指A、小农经济的出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确立 B、秦朝建立、中华民国成立、新中国成立 C、封建制度确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D、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封建制度被完全推翻、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 
                            10、1793年英国特使马戛尔尼率团访华,因觐见礼仪是否采用跪拜之礼而产生分歧;到1873年各国公使驻京觐见同治皇帝,日本大使行三揖之礼,西方各国公使行五鞠躬之礼。这一外交礼仪的变化表明( )A、朝贡体系的彻底瓦解 B、中外交往的平等地位 C、近代外交的演变趋势 D、中国国际地位的衰落
 - 
                            11、基于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具有中国古代文化基因元素的“天下观”。古籍记载“茫茫禹迹,画为九州”。从汉至元绘制的“天下图”尽管名称各异,但整体布局可概括为“东、南皆海,北缘旷野;四夷环绕,中国独大”。1600年左右开始,部分“天下图”新增了关于美洲、欧洲等内容,但大多数地图仍未放弃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天下图”的演变轨迹充分说明( )A、地图绘制提升了对世界的认知 B、文化的连续性增强了华夏认同 C、“中学西渐”丰富世界文化内涵 D、传统思想影响古人的“天下观”
 - 
                            12、在中国,人们喜欢用家训的方式传承家风。读下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唐宋家训内容(单位:篇)
唐
宋
1
处己(修身、励志)
5
37
2
睦亲(包括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团结兄弟)
3
14
3
治家(包括理财、管理仆从、居所安全、节葬)
6
24
4
处世(包括交友、尊师、尊敬长辈、礼仪)
5
26
5
女诫
5
2
A、唐宋时期家训内容出现了理论化的趋势 B、宋朝“女诚”减少说明封建伦理的衰落 C、宋朝家训增多是理学走向世俗化的结果 D、印刷术的进步导致唐宋家训数量的增加 - 
                            13、《国史新论》中论及唐代制度时说,在地方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的制度,在朝廷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的制度。“这两种制度”是指( )A、科举制和郡县制 B、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 C、分封制和科举制 D、郡县制和三省六部制
 - 
                            14、春秋时期,郑国子产把刑法浇筑在金属器皿上,公布于众。晋国大夫叔向写信给子产,警告说:历来的君主都不预先制定刑法,原因就是怕民众会抛弃礼义而引用刑法去争讼,那时的百姓就难以统治了。二者之争的实质是( )A、社会治理工具的选择 B、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C、诸子百家思想的交融 D、诸侯国影响力之争
 -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上接夏商周特别是西周时的礼乐文化,形成了“和而不同”的诸子百家之学,产生了不同的学派。后来的中华文化都可以从诸子百家之学中找到原初的基本论点,即文化基因。诸子百家之学主要围绕着“天道”与“人道”的相互关系进行讨论。所谓“天道”,泛指天地、自然的起源和法则,而“人道”则是关于社会和人自身的道理。
——摘编自张岂之《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诸子百家学说”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对诸子百家学说加以阐释。(要求:论题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絁(shī)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
——摘编自《旧唐书·食货志》
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
——摘编自《资治通鉴》
材料二 建中元年(780年),德宗下令:“令黜陟观察使及州县长官,据旧征税数及人户土客定等第钱数多少,为夏、秋两税。其鳏寡孤独不支济者,准制放免。其丁租庸调,并入两税。”两税按户等征钱,按田亩征米粟,租庸调和其他杂税一概并入两税,即所谓“租庸杂徭悉省”,改变了国“旬输月送无休息”的情况。行两税法后,“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经济简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租庸调制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税法在征收上的新变化。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孝文帝迁都洛阳,意味着政治中心的转移和旧都平城地位的下降,大臣韩显宗极力劝阻,宗室成员拓跋丕等“皆所不愿”,此后实施的一系列向汉族学习和有利于新贵族的政策与措施,使曾经为北魏打天下、治天下的保守派贵族失去了显赫的政治地位,北方边镇军民的经济利益也受到很大影响,最终在皇太子恂逃回平城被刺死事件的刺激下引发叛乱。孝文帝定族姓使鲜卑贵族门阀化,南迁的鲜卑贵族在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和丰富的物质财富后,沾染了腐败作风,沉溺享乐,彼此之间“颇相夸尚,竟慕奢丽,贪纵不法”,逐渐丧失了经世治国、领军打仗的能力。
——摘编自贾浩、王信、史小军《浅析孝文帝改革与北魏政权的灭亡》
材料二 以穆泰、元丕为代表的鲜卑旧贵族本着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坚守和鲜卑贵族政治利益的维护,极力阻碍改革。此后不久就发生了以原军卒中的强宗子弟为代表的六镇起义,依靠六镇军人建立起来的东魏与继起的北齐仍保持强烈的民族性,排斥汉文化。而西魏政权及继起的北周则实行鲜卑与汉族休戚与共的措施,下层汉族的农民可以担当府兵,扩大了军队的社会与民族基础,上层实行权力共享、鲜卑与汉族贵族间通婚,从而成功形成关陇集团。
——摘编自王健宁《从魏晋隋唐时期的“胡化汉化”看北魏孝文帝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改革中极易引发矛盾与隐患的具体措施。(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结合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述评其时代意义。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治粟内史,秦官,掌谷货,”下设太仓令,大内、计等。太仓令、太仓丞掌国库中粮食的贮存,平准令、平准丞掌京师及诸郡物价;大内主管中央国库,负责全国范围的统筹协调,少内主管地方财政。“少府,秦官,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供养,”负责与皇室日常运转相关的事务,下属有御府令、御府丞、尚衣令、尚衣丞、尚冠令、尚冠丞、尚食令、尚食丞、尚沐令、尚沐丞、尚席令、尚席丞、宦者令、中书谒者令、中书谒者丞等。侍御史隶属御史大夫,专门负责地方文书档案的接受与保管工作。地方每年由地方向中央呈交计书,程序包括郡县上计,督邮巡计,丞相受计,御史核计,皇帝主计。涉及律令有《仓律》《金布律》《工率》《效律》《田律》《厩苑律》《徭律》等。
——摘编自杨利峰、金铭《中国古代会计史研究——以秦朝为例》
材料二 公元前61年,敦煌郡悬泉置军事驻防点招待出使乌孙的使者长罗侯常惠的财物报表如下:出鱼十枚,长罗侯食;出鸡二十一枚,十二人食(长史二人,军侯丞八人,司马丞二人);出牛肉百八十斤,出酒十八石,七十人食(军吏二十、斥候五十);出米二十八石八斗,三百人食(亭长奉德、都田佐宣及士兵),记录人延年。公元前51年,该驻防点由下属高博接待乌孙小昆弥使,“出粟六升”,经手人为东。
——摘编自胡一楠《由丝路汉简看古代的会计核算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财物管理的特点,并归纳其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与汉朝有关的历史信息。 - 
                            19、辽代汉文字典《龙龛手镜》在宋朝出版时改名为《龙龛手鉴》,西夏有西夏文与汉文词语对照的工具书《番汉合时掌中珠》,西夏“崔嵬名九”“张讹三茂”含父姓与母姓,金代医书《伤寒明理论》在南宋刻印流传,黑龙江金代墓葬中有“郎”姓私人印章。这透射出( )A、各民族掀起学习汉文化的新高潮 B、宋辽夏金之间民族文化相互交流 C、各民族文化已难以适应社会需要 D、宋辽夏金均以外族文化进行革新
 - 
                            20、有学者指出,佛教、道教、儒家分别认为世界是“空”“无”“有”的。两宋时期,理学家提出世界是“理”的,“理”即“天理”,认为万物存在与运动的根本原则是“天理”。佛家“治心”、道家“治身”、儒家“治世”,都要遵循“天理”。这使理学( )A、否定了佛教与道教的思想成果 B、批判了佛教与道教的存在目的 C、实现了由三教并行到三教合一 D、从世界本源的角度确定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