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重点班)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普通班)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黑龙江哈尔滨市第三十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广东省深圳市翰林学校2017年秋季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 广东省汕头市潮师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吉林省九台市第四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 青岛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历史期初调研试卷
- 山东省滨州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入学考试试卷
-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在世官割占统治地位的历史阶段,官职被限定在贵族范围内。察举制度创立之后,选官要先经官吏察访,然后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科举制则是通过考试选官,择优录用。
——摘编自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
材料二 清末新政前后,清政府开始设立经济特科取士;废除八股后,又采取学堂育才选才和留学生毕业录用等措施。到了北洋政府时期,受国内外诸种因素的影响,以强化文官立法为特点,中国近代文官制度进一步趋于完善。这些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具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可供借鉴之处,并且在某些方面还显示出了其所特有的时代价值。
——摘编自关学增《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及其得失》
材料三 以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正式颁布为标志,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正式建立。该规定实施20年以来,一大批优秀人才陆续进入国家机关工作,为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摘编自韩达亮《当代中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浅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的趋势,并简析这些变化的积极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期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变革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实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意义。 -
2、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8条规定,允许外国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在中国投资;1988年通过宪法修正案,允许土地使用权依法转让,确认私营经济的法律地位;1993年修正时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有企业”取代“计划经济”和“国营企业”。材料反映( )A、改革成果得到法律确认 B、改革开放时法律随意性强 C、法制建设不受经济影响 D、宪法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
3、1912年10月16日,北洋政府公布《中央行政官官等法》。废除了古代九品十八级制,采用文官等级品位分类制,实行官、职合一。官名仅表示为官者的职务而不再表示其身份,也不再表示着特权。这样做的意义在于( )A、消除了官位崇拜的价值观 B、有利于传播近代平等观念 C、实现了官员非特权化原则 D、说明了考试面前人人平等
-
4、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规定废止刑讯,人民享有选举权、参政权,改变“贱民”身份,赋予妇女以同男工完全平等的权利等。鼓励民间兴办实业,减免厘金,取消了清政府一些苛政。这反映了南京临时政府( )A、力图除旧布新建设国家 B、结束了封建帝制 C、侧重实践完善民生改革 D、践行了主权在民
-
5、光绪三十一年七月(1905年8月)刑部侍郎沈家本奏请“聘用公举之乡绅,参与谋议,不必 拘定乡官之名,但求能办地方之事”。出洋考察各国政治的五大臣亦要求仿照日本“布地方自治之制”。这些举措(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巩固了清朝的封建统治 C、基本建立了地方自治制度 D、是清末新政的组成部分
-
6、1815年,欧洲各国在维也纳召开会议,首次提出了“国际河川”的概念;确立了国际自由航行的原则、国际河流共有共管原则,设置了国际管理机构,认定了国际河流管理章程的法律地位。这一规定( )A、有利于国际关系的协调 B、确立了和平共处的外交原则 C、奠定了欧洲的核心地位 D、确保了国际资源的合理利用
-
7、《大明律·户律》“私茶”条规定;凡犯私茶者,要受到杖一百并服三年徒刑的处罚。洪武三十年(1397),驸马欧阳伦私贩茶叶案发,朱元璋为了警示其他皇亲国戚,将欧阳伦处死。这体现了明朝( )A、立法禁止民间贸易 B、监察法规完善 C、执法遵循礼法结合 D、皇权高于法权
-
8、在中世纪的西欧,基督教会学校以其宗教信仰、道德为主要教育内容。基督教宣扬的“十诫”中涉及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做假证、不可贪恋他人的财物等内容。由此可见,教会( )A、训诫凌驾于法律之上 B、控制了中世纪的教育 C、具有一定的教化功能 D、有悖于人文主义精神
-
9、在11世纪的西欧,“要调整日益复杂的民事法律关系,需要新的私法。而法律发达的罗马法理所当然成为了首选被接纳对象”。这说明当时的西欧( )A、商品经济发展 B、大陆法系开始形成 C、庄园经济崩溃 D、法律至上原则确立
-
10、如表为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的部分内容。由此可见,青苗法( )
借贷方式
实际支给
还贷数
实际价值
现钱例
1000文
1200文(借钱还钱)
1200文
120斗(借钱还粮)
2400文
A、受到大地主的欢迎 B、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C、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D、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 -
11、唐初承袭隋制实行州县两级制。从太宗起,分天下为十道,玄宗时再细分为十五道,每道置采访使以检察州县。后来采访使演变为观察使,形成介于中央与州郡之间的一级行政机构。以观察使为中心的地方行政系统的形成( )A、完善了国家监察管理制度 B、规范了中央的决策机制 C、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D、消除了地方的割据分裂
-
12、如表为开皇年间(581-600年)隋文帝采取的部分举措。这些举措表明,当时( )
时间
举措
开皇三年
“诏举贤良”
开皇七年
“制诸州岁贡三人”
开皇十八年
“诏京官五品已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
A、逐步废止了门阀士族操纵的选官制 B、社会发展稳定,吏治清明 C、建立了由下而上举荐官员的新制度 D、官员品行高尚,素质提升 -
13、汉字“家”的字义,商代卜辞首先为“氏族宗庙”,也有“氏族(宗族)”之义;西周金文中均为“氏族(宗族)”;春秋时代主要为“氏族(宗族)”,也有“宗庙”之义;春秋末年到战国初期出现“个体家庭”之义。这一演变过程表明( )A、宗族宗法观念逐渐弱化 B、个体农业经济产生 C、国家集体意识出现倒退 D、血缘关系分崩离析
-
14、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科举取士情况简表
科举取士人数
平均每年取士人数约为唐代的5倍,约为元代的30倍,约为明代的4倍,约为清代的3.4倍。
进士出身背景
据《宝佑四年登科录》所载,仅该年录取进士601人,其中官僚出身的184人、平民出身的417人。
担任高官比例
北宋的71名宰相中,有64名为进士或制科出身,除去一些特殊情况,真正不由科举而任宰相者,仅有3人。
进士及第方式
礼部录取后,要到殿庭复试。及第与否和及第等级由皇帝决定。
——据张希清《论宋代科举取士之多与冗官问题》等
材料二 一方面承负沉重的外部压力,一方面鉴于五代时期内部变乱频仍、政权倏忽更迭的教训,“稳定至上”始终是赵宋王朝内政措置的目标。外部压力当前,宋代的军力不振,一直被人诟病:“一个以军人为首脑而组成的国家,偏在军事上的作为,不及其他任何主要的朝代。”
——据邓小南《一个“生于忧患,长于忧患”的朝代》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国家治理的主要特点。(2)、结合两则材料,对宋代的立国特色加以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逻辑严密) -
15、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某同学学习《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后,构建如下知识框架图。

结合材料,以“制度创新与隋唐鼎盛”为中心自拟一个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汉末年至魏晋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一系列战乱发生了。这些战乱将长安、洛阳两大繁荣都城夷为废墟,又在废墟之上形成了十六国分裂局面。当时战争频繁和动荡不安的政局,使大量的中原人民从长安、洛阳等地流散到河北、河西和更远的江南。因此,当中原的良田美畴被铁蹄践踏之际,周边地区却获得了发展的契机。其中,势头最猛的是江南。随同中原人民的南迁,包括汉魏及西晋的礼、乐、政、刑等典章和文物在内的中原文化也被带到江南,六朝政权便在此基础上相继建立。虽然江南的政权更迭频繁,但是社会比北方安定。
——摘编自李凭《南贫北富局面的转变及相关经济问题》
材料二 南朝时,水田耕作广泛使用铁犁和牛耕,通过深耕细作促使农作物产量成倍增长。南朝时主要的农作物有稻、麦、黍、麻以及其他各种杂谷,它们与水稻交错播植。地广人稀的丘陵山地和河海滩地也成为农田。土地上不但种植谷物,而且种植菜蔬、竹木、果品、药物等。南朝农业经济形成了江南稻作区、荆湘南川稻作区等六大著名稻作区。稻作区的扩大和水稻等农作物的普遍种植,从根本上改变了南方农业在全国经济中的低下地位。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1)、结合材料一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的整体特点。(2)、结合材料二说明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3)、综合上述材料,简析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 -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帝即位,明和亲约束,厚遇关市,饶给之。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
——《史记·匈奴列传》
材料二 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札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然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汉书》
材料三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敏,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无几矣。
——《资治通鉴》
材料四 (汉武帝诏)“前有司奏欲益民赋三十助边用,是重困老弱孤独也。……乃者贰师败,军士死略离散,悲痛常在朕心。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
——《汉书·西域传》
(1)、指出材料一、材料二记载了汉武帝哪些方面的事迹,怎么评价的?(2)、指出材料三从哪些方面?怎么评价汉武帝的?(3)、作为史料,材料三、四能否相互印证?说明理由。 -
18、《元史·百官志》记载,户部掌“天下户口、钱粮、田土之政令”,而宜微院掌管诸王宗戚、蒙古万户的粮食和差发;刑部“掌天下刑名法律”,但大宗正府掌管诸王驸马的刑事词讼;兵部和枢密院分掌屯田和兵甲征调,但无法介入诸王驸马私属军队的管领,由此可见,当时( )A、分族而治激化社会矛盾 B、官制设置有职能重叠 C、民族政权并立死灰复燃 D、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
-
19、南宋后期,《袁氏世范》在分析士大夫子弟可就之业时,虽然仍将习儒登进士而致富贵视为首选,将私塾教师作为第二选择,但同时也将代书人、巫医、僧道、农业、商业、技术等作为养生之计。这反映出来宋代( )A、商人社会地位彻底改变 B、政府服务意识大大增强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
20、王安石变法期间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自行出钱雇人应役。雇员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分摊。原来不用负担差役的女户、寺观等,也要缴纳半数的役钱,称为“助役钱”。王安石此举旨在( )A、增加财政收入 B、博取官僚支持 C、壮大地主实力 D、限制寺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