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胡人牛耕图(出土于嘉峪关魏晋墓)

       

                   汉人胡食壁画(出土于河西走廊魏晋墓)

       

                     宽袖宽身北魏夫妇壁画(出土于北魏大同石棺)

    关于孝文帝及其改革,历来为史学家所关注。《魏书》载“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学者蔡美彪研究得出“自北魏建国至孝文帝执政前近100年间,北魏境内各族人民起义多达80余次”。历史学家朱大渭认为“孝文帝改革是西晋末年以来将近200年间北方民族关系大变动的一个历史总结。它以政权的力量,采取行政措施和法律形式,促使内迁的数以万计的鲜卑人和其他少数民族同汉族更快地融合起来。”

    ——摘编自《魏书·高祖纪》、蔡美彪《中华史纲》《朱大渭说魏晋南北朝》

    材料二   唐朝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并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为了维护辽阔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还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唐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边疆民族总体上以怀柔、招抚为主,采取和亲和册封政策,以改善或加强与边疆民族的关系。为了巩固对边疆的统治,唐王朝也采取了积极开发的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等。

    ——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1)、根据材料一,归纳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特征和孝文帝促使胡汉“更快”融合的原因。结合所学,简述该时期北方民族关系大变动给中国南方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举出唐朝采取“和亲”和“册封”的例子各一个。并概括唐朝对边疆各族采取的其他策略。阐述这些方式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积极影响。
  •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春秋开始的社会大动乱,使一切旧制度、旧秩序都维持不住,把许多“礼”都弄得名存实亡,徒具形式,甚至大夫竟敢乱用天子的礼乐,简直闹得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这真是古代贵族统治下的社会大危机。为着挽救这个社会危机,于是孔子出来,要把周朝的旧典整理恢复,以继承文、武、周公的大业。

    ——摘编自嵇甫《春秋战国思想史话》

    材料二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秦的统一并非只是兼并六国、而且通过军事手段和战争方式实现了中原文化向北边匈奴控制区和岭南越人居住地的扩展。后者的意义尤其重要。有学者称秦的统一是继商周时代“有着广大统治区域的统一王朝”之后,又经历了“充满了战乱和分裂”的东周时代,实现的“重新统一”。当然,秦代的“广大统治区域”已经与商周时代的“广大统治区域”完全不同。秦帝国的建立,版图的规模,行政的力度,控制的效能和文化理念的同一,也与商周时代完全不同。

    ——选编自【日】鹤间和幸《始皇帝的遗产:秦汉帝国》

    (1)、根据材料一概括“社会大动乱”主要表现。结合所学概述孔子为“挽救这个社会危机”提出的政治主张,并分别指出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在“塑当世之秩序”方面的思考。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例举商君在秦“治世”的具体举措,简要指出其举措产生的效果。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秦帝国“版图的规模”在东西方向上的疆域所至以及其强于商周时代对地方“行政控制”力度推行的制度,分析该制度的作用。
  • 3、随着近年研究的深入,“秦二世继位之谜”成为热议话题。《史记》记载:“高乃与公子胡亥、丞相斯阴谋破去始皇所封书赐公子扶苏者,而更诈为丞相斯受始皇遗诏沙丘,胡亥继位却是经秦始皇同意的:“丞相臣斯、御史臣去疾昧死顿首言曰:今道远而诏期群臣,恐大臣之有谋,近年湖南出土《秦二世元年十月甲午诏书》记载:“天下失始皇帝,皆遽恐悲哀甚,朕奉遗诏。”这说明(     )
    A、历史事实的考辨,需要考古学的进展和史学家的价值判断 B、历史诠释需坚守客观立场,力求规避历史学家的主观认识 C、历史学家应以探究历史之谜为己任,挖掘史实的全部细节为职业要求 D、历史的基本事实通过各种资料并借助多种研究路径,有可能逐步弄清
  • 4、美国汉学家卜德说:“科举制无疑是中国赠予西方的最珍贵的知识礼物”。《剑桥中国陏唐史》的编者崔瑞德认为,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材料说明
    A、西方国家对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十分推崇 B、科举制是公平公正选拔人才的有效制度 C、西方国家也采用了科举制选拔人才 D、西方学者对科举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高度的赞扬
  • 5、下图为唐代不同年份人口概况。导致图中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政治局势的动荡 B、税收制度的改革 C、自然灾害的频繁 D、统治区域的减少
  • 6、虽然隋朝存在的时间较短,但其历史成就不可磨灭,为唐朝的繁荣和强盛奠定了基础。以下选项中不属于隋朝历史成就的是(     )
    A、开通大运河 B、兴建洛阳城 C、灭亡东突厥汗国 D、结束南北分裂
  • 7、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段分裂割据的时期,多民族国家政权并立,更替频繁。下列选项中对如图朝代填写正确的是(     )

    A、①东晋②前秦③梁④北周 B、①西晋②前秦③吴④北周 C、①东晋②前秦③吴④北汉 D、①西晋②北魏③梁④北周
  • 8、钱穆曾喻秦汉文化“犹如此室的四周遍悬万盏明灯,打碎一盏,其余犹亮”下列关于两汉科技成就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农学上先后出现了《氾胜之书》和《神农本草经》 B、张仲景撰写专著《黄帝内经》,被后世誉为“医圣” C、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使纸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D、《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9、下图是汉初与汉武帝时期的行政体系示意图。据此可知,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国家采取的措施有(     )

    ①设立中朝②颁布“推恩令”③创立刺史制④实行察举制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 10、下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创立于(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 11、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纷繁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图2展示的措施所起到的作用是(     )

    ①促进文化交流交融②增加财政收入③巩固国家统一④增强民族凝聚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2、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各家学派针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下列各项中有利于建立大一统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观点是
    A、尚贤者,政之本也 B、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C、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D、施仁政於民,省刑罚,薄税敛
  • 13、据李悝分析,战国时期百亩地(约31.2亩)可产粟33石4斗4升(约2000千克)。当时粮食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有①水利工程的修建②牛耕技术的推广③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④货币的广泛流通(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 14、周人起于关中,而靖关以东的华北平原及山东半岛,在商代已是文明发达地区。较落后的周人为控制先进东方的土地、人民,采取了崭新的政治风格进行统治。“崭新的政治风格”是指( )
    A、禅让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井田制
  • 15、中国某文化遗存考古出土了与石器、骨器共存的胎壁薄如蛋壳的黑陶,经碳-14年代测定,距今约4000多年。由此判断,该文化遗存位于如图的(     )

    A、 B、 C、 D、
  •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4至20世纪初世界历史大事简表

    时间

    大事

    主要内容

    14世纪至17世纪

    文艺复兴

    冲击宗教神学的世界观,高扬人文主义旗帜,追求人的价值和尊严。

    15世纪至16世纪

    新航路开辟

    世界开始成为一个整体,葡萄牙、西班牙早期殖民扩

    张,世界市场初现。

    16世纪

    宗教改革

    打击罗马教廷的权威,扩大世俗权利,建立民族、民

    主、节俭的新教会。

    17、18世纪

    启蒙运动

    冲击封建王权等级特权,提倡理性,提出天赋人权、自

    由、民主、平等、权力互相制约等。

    17、18世纪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

    英国建立君主立宪制,美国建立联邦制共和国。

    18世纪至19世纪中期

    第一次工业革命

    机器的发明和应用,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无产阶级

    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1848年2月

    马克思主义诞生

    《共产党宣言》发表,国际工人运动兴起。

    19世纪60、70年代至20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

    电力的发明和应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摘编自《世界近代史》

    从上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两件大事,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 17、【欧洲城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0世纪以来的西欧,随着重犁普及和三圃制的推广,耕地与人口都有较大增长,处处可以遇见渴望到远方磋磋运气的年轻小伙、找钱赚的冒险者。国王或领主授权建立更多的市集,甚至授予城市自治特权。它们大多以修道院或教堂为中心。某些宗教节日,如礼拜日或圣徒日,也会成为市场日。随着十字军东征,地中海贸易重新开通,威尼斯、热那亚等许多商埠在东征途中发展起来,但绝大多数城市人口都在千人以下。

    ——据皮雷纳《中世纪的城市》等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以来,以电力、化学产业为主导的技术革命使德国经济结构实现了由农业主导向工业主导的转变。德意志帝国的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促进了就业人口结构的调整,1871—1913年间工业领域的就业人数从501.7万人,飙升至1172万人,增长率高达134%。在德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新兴工业城市尤其是重工业城市发展最为迅速,以至于出现了欧洲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极速城市化”,1871—1910年间德国城市人口净增2413万人,而总人口增加了2386.7万人。1891—1910年间,大约有91个城市推行了行政区合并政策,这些城市的人口增加了173万,新增人口基本上都生活在城市,城市人口快速增长给城市住房以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巨大压力。供水、排污以及生活垃圾处理的基建步伐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人口所带来的挑战。

    ——摘编自徐继承《德意志帝国时期的高速城市化与公共卫生危机》

    (1)、根据材料一,归纳西欧中世纪城市兴起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高速城市化带来的影响。
  • 18、【早期殖民贸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洲列强在美洲和亚洲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在美洲,他们的主要目标是掠夺新大陆的自然资源,其中最重要的是黄金和白银。后来又让美洲为欧洲市场生产高价值的农作物,如烟草、蔗糖、咖啡等。而在亚洲,欧洲列强的第一个目标是控制部分亚洲贸易,包括来自印尼群岛的香料、来自印度的棉织物、来自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欧洲、美洲和亚洲新的全球范围的贸易也标志着全球资本主义的诞生。

    ——摘编自【美】杰弗里·萨克斯《全球化简史》

    材料二   大帆船贸易的庞大规模让马德里感到惊恐:流出了太多的白银,又流入了太多的丝绸和瓷器,虽不可能计算得出具体数字,但美洲银矿的产量至少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都输往了中国。白银不是唯一被贸易所驱动而横渡太平洋的,“没有哪个大规模的人类群体比中国人更快地接纳了美洲的粮食作物。”

    ——摘编自【美】查尔斯·受思《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简述欧洲列强在美洲和亚洲早期殖民扩张目标的差异性,并结合所学简要分析差异性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帆船贸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 19、【上古法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谟拉比法典》前言中说:安努(众神之父)和恩利尔(大地和空气之神)为人类福祉计,命令我,荣耀而畏神的君主,汉谟拉比,发扬正义于世,灭除不法邪恶之人,使强不凌弱,使我有如沙马什(太阳神和司法天神),昭临黔首,光耀大地。

    ——周一良、吴于廑总主编,林志纯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材料二   随着平民社会地位的升高,一个新的呼声也就跟着出现——让拥有少量财产的人也享有法律上的地位……在《十二铜表法》产生之前,罗马社会事务主要靠习惯法来调节解决,贵族经常地任意解释,使得法律的实施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在平民选出的保民官的一再努力下,贵族平民“终于达成协议”。这是由贵族和平民以过去的习惯法为基础共同制定的成文法,内容包括公法与私法、实体法与程序法、同态复仇与罚金等。

    ——摘编自刘招静《<十二铜表法>——罗马法的起点》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汉谟拉比法典》前言的主要内容,并阐述该法典的历史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十二铜表法》的基本特征,并简述《十二铜表法》制订的背景。
  • 20、如表反映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界形势是(     )

    亚洲

    20世纪初,亚洲一半以上的土地沦为欧美列强的殖民地,其余部分除日本外成为半殖民地

    非洲

    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国家几乎将整个非洲瓜分完毕,非洲绝大部分地区成为殖民地

    拉丁美洲

    19世纪晚期,除原有的殖民地外,其他宣布过独立的国家,实际上也成为依附于英、美等国的半殖民地

    A、原始资本积累的加速 B、自由主义经济的盛行 C、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D、列强之间矛盾的激化
上一页 144 145 146 147 14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