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重点班)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普通班)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黑龙江哈尔滨市第三十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广东省深圳市翰林学校2017年秋季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 广东省汕头市潮师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吉林省九台市第四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 青岛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历史期初调研试卷
- 山东省滨州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入学考试试卷
-
1、至大元年(1308年),元武宗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并以祭祀社稷的太牢之礼祭祀曲阜孔庙。元武宗在位期间,还曾令中书右丞博罗特穆尔以国字译《孝经》,并“命中书省刻板模印,诸王而下皆赐之”。这些做法( )A、开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局面 B、旨在积极推广中原先进文明 C、推动了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交融 D、促使汉蒙民族隔阂得以消除
-
2、下表是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城市商税等级和分布,这反映了宋朝( )
城市等级
商税院务场数
商税岁额(万贯)
百分比(%)
全国府州军监
2060
768.6
100
全国五等大城市
一等(10万—40万贯以上)
1
40.2
5.2
二等(5万—10万贯)
7
42.0
5.5
三等(3万—5万贯)
20
72.8
9.5
以上合计
28
155.0
20.2
四等(2万—3万贯)
26
63.9
8.3
五等(1万—2万贯)
73
104.9
13.6
以上合计
99
168.9
21.9
总计
127
323.9
42.1
A、抑商政策的弱化 B、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C、城市商业的发展 D、城市管理水平提高 -
3、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四月,颁布《令僧道并行制》:“朕闻释及玄宗,理均迹异;拯人救俗,教别功齐;岂于中间,妄生彼我……自今每缘法事集会,僧尼道士女冠等,宜令齐行并进。”该规定意在( )A、确立佛教的官方宗教地位 B、调和佛道二教以巩固统治 C、打压魏晋以来的谈玄风气 D、复兴儒学伦理以维护纲常
-
4、在汉代乐府诗《羽林郎》中,民女胡姬可以“春日独当垆”,奴仆冯子都可以食用“金盘脍鲤鱼”,卖酒与食肉的行为就这样自然地发生在了街头巷尾。这一描述折射出当时( )A、封建盛世的极度辉煌 B、各民族经济交流频繁 C、汉代高贵饮食平民化 D、农渔生产技术的进步
-
5、古代诸侯春季朝见天子叫“朝”,秋季朝见为“请”,定期参加朝会称为“奉朝请”。秦始皇的朝堂上有富人因财富而取得“朝请”的资格。这表明秦朝时( )A、抑商政策受到极大挑战 B、分封制仍有生命力 C、国家治理政策相对灵活 D、君主专制相对衰落
-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0世纪以来的西欧,随着重犁普及和三圃制的推广,耕地与人口都有较大增长,处处可以遇见渴望到远方碰碰运气的年轻小伙、找钱赚的冒险者。国王或领主授权建立更多的市集,甚至授予城市自治特权。它们大多以修道院或教堂为中心。某些宗教节日,如礼拜日或圣徒日,也会成为市场日。随着十字军东征,地中海贸易重新开通,威尼斯、热那亚等许多商埠在东征途中发展起来,但绝大多数城市人口都在千人以下。
——据皮雷纳《中世纪的城市》等
材料二 安史之乱后,节度使往往于要冲设镇,派遣心腹主持镇务,插手地方政治,从事商业经营。两宋之时,既裁撤旧镇,也建置新镇;盖因诸镇“人烟繁盛”“居民不啻数千家”,镇的主要官员由镇将逐渐变为监镇、巡检等。监镇负总责,巡检管治安,还有专门的监酒、监盐等掌税收。熙宁四年(1071年),神宗下诏,“勾画天下州、府、军、监、县、镇地图”。
——据于云汉《宋代“镇”的废与置》等
(1)根据材料一,归纳西欧中世纪城市兴起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镇在宋代的变化。
-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大一统所包含的具体内涵随着历史的演进而不断丰富发展。其地理概念是指国土统一;其政治概念是指全国上下高度一致,听命于最高统治者;其时间概念是长久统一、千秋万代江山永固;其文化概念是指文化习俗“六合攸同,仁义德泽流布宇内。后来,欧阳修、朱熹等人又将“正统”说纳入大一统的理论体系之中,强调大一统必须以“正统”或“有德”者为中心。
——据黄朴民《大一统一中国历代统一战略研究》
根据材料,围绕“大一统”选择一个时段或一个角度提炼一个观点,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内容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当年麦哲伦遇难的地方,菲律宾马克坦岛北岸,建有一座奇特的纪念亭,亭中耸立着一块石座铜碑。碑的正面,载有这样的文字:费尔南多·麦哲伦。1521年4月27日,费尔南多·麦哲伦死于此地。他在与马克坦岛酋长拉普拉普的战士们交战中受伤身亡。麦哲伦船队的一艘船——维多利亚号,在埃尔卡诺的指挥下,于1521年5月1日升帆驶离宿务港,并于1522年9月6日返抵西班牙港口停泊,第一次环球航海就这样完成了。
在这块墓碑的反面,刻着另一段文字:拉普拉普。1521年4月27日,拉普拉普和他的战士们,在这里打退了西班牙入侵者,杀死了他们的首领——费尔南多·麦哲伦。由此,拉普拉普成为击退欧洲人侵略的第一位菲律宾人。 ——摘自《青年博览》
材料二 马克思、恩格斯在1845-1846年撰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
(1)、曾经的敌人处于同一块墓碑的两面,这种现象是否自相矛盾?为什么?(2)、根据材料二,概括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世界历史”的观点,并结合史实加以论述。 -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作为抗日战争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新华日报》关于日本投降的报道篇目多、关注点全、立场鲜明,有较高的史料价值。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在《终战诏书》中将发动战争的动机归为“同享万邦共荣之乐”。《新华日报》从中读出日本军国主义“徐图再起”的阴谋,遂在8月23日的社论《再论处置日本》中揭露了日本法西斯对人民的一再“欺骗”和“压迫”。日本投降过程中,《新华日报》在不同主题的社论中,总不忘提醒民众警惕国民党反动派“假反攻之名,行内战之实”,要一以贯之坚持和延续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和平民主建国贡献力量。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两座城市投下原子弹,大大加速了日本投降的进程。当时的国内外舆论,把原子弹吹得神乎其神,《新华日报》独排众议,发表时评《从原子弹所想起的》,文章写道:“本来应该是为人类生活的幸福而服务的科学,应用在如此猛烈的破坏和杀伤性的武器,我们相信全人类——特别是全世界献身科学的学者们,一定会有很深刻的感慨的。”
——摘编自金亦炜《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关于日本投降报道的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华日报》的基本立场。(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华日报》上述报道的历史作用。 -
10、“普林尼种族”是古典时代以来欧洲人观察异域族群的一种观念,下表是以此观念描述的美洲人群现象。这( )
项目
描述内容
航海日志(哥伦布)
在稍微远一点的地方,生活着长着一只眼的人,另一些人长着像狗一样的脸
史学著作(贡萨洛·奥维多)
印第安人头颅如此之厚,致使他们的理解力与野兽无异
回忆录(贝尔纳尔·迪亚斯)
新西班牙居民实行活人祭祀,我们如何割除这些恶习,把神圣基督教信仰引入这个国家
A、批判了欧洲文明优越心态 B、体现了工业文明比农业文明先进 C、宣扬了殖民扩张的合理性 D、反映了西欧与印第安的文化交融 -
11、新中国成立伊始,党和国家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扫盲运动。在当时《人民日报》关于扫盲运动的报道中,“人民”“卫国”“翻身”“改命”等词语频繁出现。由此可见,当时的扫盲运动( )A、旨在鼓舞士气取得战争胜利 B、有助于塑造时代需要的新文化 C、推动“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D、满足了工业化建设的人才需要
-
12、1941年,中共成立了晋冀鲁豫边区税务总局,按照“奖出限入”的原则,在边界集市设置税卡,征收出入口税。根据地产出的,山货、手工制品等,由税务局组织起来,销往敌占区,换回紧缺物资。这些措施( )A、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B、践行了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 C、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有利于解决敌后战场的困难
-
13、钱玄同在《三十年来我对于满清的态度的变迁》一文中写道:“一九0六年秋天,我到日本去留学……我以为保存国粹的目的,不但要光复旧物;光复之功告成以后,当将满清的政制仪文——推翻而复于古。”钱玄同意在( )A、赞美中国古代文化悠久博大 B、借用传统文化为反清革命服务 C、推动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 D、阐明民主共和体制的进步意义
-
14、晚清时期,在中国出现了一种新颖的文学品种——“理想小说”。如表为部分代表作品的情况( )
作品及成书时间
作者
对未来社会的描述(片段)
《新中国未来记》
(1902年)
梁启超
1962年,“中华民主国”举行盛大的开国五十年纪念庆典。
《新纪元》
(1908年)
碧荷馆主人
1999年,所有沿海、沿江从前被各国恃强租借去的地方,早已一概收回。
《新中国》
(1910年)
陆士谔
1951年,海、陆两军,都是全球第一、国势强盛。军民一德,上下一心。
据此可知,当时的“理想小说”
A、促进了社会风俗变迁 B、带有强烈的政治关怀 C、体现了现实主义风格 D、引领先进的思想潮流 -
15、明代阁臣的入阁方式,长期以皇帝直接任命为主。明神宗万历十九年后,由各部院大臣与科道官员会同推荐人选,奏请皇帝点用的廷推变成“祖宗定制”,成为入阁的唯一方式;明熹宗天启年间,朝臣进而要求皇帝点用在廷推名单中居于首位者。上述变化表明( )A、制度建设服从皇帝需要 B、决策方式发生根本变化 C、皇权受到一定程度制约 D、内阁辅政逐渐趋向合法
-
16、据统计,宋太宗一朝,录取进士1500人,诸科4374人,特奏名(考进士多次不中者,另造册上奏,经许可附试,特赐本科出身)268人,共计6142人。宋太宗在位21年,开科取士8次,平均每年取士292人有余。宋太宗此举( )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B、简化了官员选拔的程序 C、酿成了因循保守的风气 D、提升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
17、图为具有二里头文化风格的玉礼器——牙璋在各地出土的情况。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B、已经进入万邦时代 C、具备早期国家特征 D、由多元向一体转型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0年代,越来越多的外国科学家涌入美国。受原子弹研制计划的影响,美国政府建立了6个国家实验室。1947—1969年,在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国家航空航天局、国防部等机构的资助下,政府委托高校、研究院、企业等组织兴建了74所国家实验室。美国的国家实验室凭借超一流的硬件条件与科研团队,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科学家。1970年代,人们认为科学进步对科技创新的影响作用有限,掀起了质疑国家实验室的浪潮,到1981年国家实验室仅剩下34个。从1982年到1991年,美国的国家实验室增加到40个。在持续加强军事科技研究的同时,政府推动国家实验室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卫生健康、生态环境、能源再生的研究中。
——据李阳《基于比较视角的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研究》
材料二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克服科研资金不足的困难,依托高校等科研力量,组建了我国首批国家实验室,取得了一批领先世界水平的成果。1998年以后,国务院提出“培育国际一流实验室”“实行理事会管理制度”“吸引、聚集和培养国际一流人才”等目标,仅在2012年就投入16000余亿元,启动筹建了一大批国家试点实验室。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科研基地布局中存在的交叉重复、功能定位不明确等问题,我国开始对国家实验室进行优化整合,国家实验室成为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和大型综合型研究基地。
——据苏熹《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目标为主导——中国国家实验室建设和发展历程述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中期美国建设“国家实验室”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建设“国家实验室”的不同之处。分析我国建设“国家实验室”的意义。(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在“国家实验室”建设中国家发挥的重要作用。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是联合国和世界银行对1950~2100年人口的估计与预测。
人口的估计与预测:1950~2100年(单位:百万)
1950年a
1980年a
2000年b
2025年b
2050年b
2100年b
不发达国家
1670
3284
4922
7061
8548
9741
发达国家
834
1140
1284
1393
1425
1454
全世界
2504
4424
6206
8454
9973
11195
注:a估计,b预测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从表中提取至少两个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加以说明(要求:明确提出信息,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驿传(指邮驿)旧有三等,曰步递、马递、急脚递。急脚递最遽,日行四百里,唯军兴则用之。熙宁中,又有金字牌急脚递……日行五百余里。有军前机速处分,则自御前发下,三省、枢密院莫得与也。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
材料二 所谓宰辅宣召、侍从论思、经筵留身、翰苑夜对、二史直前、群臣召归、百官转对轮对、监司帅守见辞、三馆封章、小臣特引、臣民扣匦、太学生伏阙、外臣附驿、京局发马递铺,盖无一日而不可对,无一人而不可言。
——南宋·魏了翁《应诏封事》
材料三 从整体上着,宋代交通重心先是东移,继而南移,并形成以京城为中心、连接边防重地的物资运输网络,以及偏重海上的对外交通形势,是国际政治格局与宋朝内部诸因素联动的结果。其中,受募兵制及军事驻防形势制约的财政需求,又导致征商(商税)规模的扩大,从而促进内外商业交通的发展,而这一需求,又正与欧亚国际局势,特别是十字军东征事件相因应,使宋朝出现空前的海上交通与贸易发达的局面。与此同时,国际国内复杂的形势,又导致宋代在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信息沟通需求和信息增量。
——曹家齐《宋代的交通形势与制度》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朝皇帝所掌握信息渠道特点,并说明其发挥的作用。(2)、据以上材料,分析宋代信息传递取得进步的原因。(3)、据材料三、简要评析作者的历史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