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宋史·职官志》记载,某官职“管理户口、民兵、赋役、钱谷、狱讼,听断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该官职是(     )
    A、知州 B、通判 C、枢密使 D、参知政事
  • 2、唐朝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华文化也影响了周边国家。以下史实不能作为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例证的是(     )
    A、鉴真东渡日本 B、空海来华求法 C、法显游历天竺 D、玄奘西行取经
  • 3、该书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前黄河中游、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集先秦至东魏农业生产知识之大成,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该书是(     )
    A、《神农本草经》 B、《农政全书》 C、《农书》 D、《齐民要术》
  • 4、开元五年,唐玄宗听说一行和尚学问渊博,即征聘到京师以备顾问。一行和尚在科技上的贡献是(     )
    A、精确算出圆周率 B、测算出地球子午线的长度 C、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D、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
  • 5、关于如图所示的选官制度表述正确的是(     )

    A、初创时期主要看重家世 B、使行政体系得到完善 C、是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 6、“贫穷田舍汉……今世作夫妻。妇即客舂捣,夫即客扶犁。黄昏到家里,无米复无柴……里正催庸调,村头共相催。幞头巾子露,衫破肚皮开。体上无裈袴,足下复无鞋……里正被脚蹴,村头被拳搓……租调无处出,还需里正倍(赔)。门前见债主,入户见贫妻。舍漏儿啼哭,重重逢苦灾。如此硬穷汉,村村一两枚。”材料中描述的赋税制度是(     )
    A、租调制 B、均田制 C、租庸调制 D、两税法
  • 7、隋朝的各项建设较多,规模宏大,如图体现的隋朝建设有(     )

    ①广设仓库          ②兴建东都洛阳

    ③开通运河邗沟   ④修建郑国渠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④
  • 8、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靺鞨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     )
    A、怀仁可汗 B、吐蕃赞普 C、渤海郡王 D、安西都护
  • 9、“王与马,共天下”典型地反映了某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特征,该时期是(     )
    A、东汉 B、西晋 C、东晋 D、北朝
  • 10、如表信息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

    政权

    掌权者

    民族

    措施

    任用的汉人

    北魏

    太武帝

    (拓跋焘)

    鲜卑

    征召高门士族,加以重用,祭祀孔子,建太学,命王公子弟进太学学习

    卢玄、崔浩等

    孝文帝

    (拓跋宏)

    在政治、经济、风俗各层面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借以汉化鲜卑人

    李冲

    北齐

    文宜帝

    (高洋)

    鲜卑①

    祭祀孔子,兴郡国学校及国子学

    杨怡、崔䢰等

    西魏

    宇文泰

    鲜卑

    参考《周礼》改定官制,崇尚儒术,选德行高洁的儒生侍读

    苏绰

    北周

    武帝

    (字文邕)

    鲜卑

    精通“三礼”,曾为君臣亲讲《礼记》

    卢思道、李德林等

    注:①《北齐书》记载出身于渤海高氏。

    A、原有民族分布情况被改变 B、北民南迁南方经济得到开发 C、少数民族政权学习汉文化 D、胡汉交融产生华夏认同观念
  • 11、《汉书》记载:“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其后颇有所改”。下列选项中,能够说明“颇有所改”的是(     )
    A、“改独孤氏为刘氏” B、“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C、“防盗莫先于募民为兵” D、“惩亡秦孤立之败,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
  • 12、汉武帝元封年间,统一在郡国设官,负责调度、管理、征发从郡国征收来的租赋财物,并负责向京师输送,又在京师设官,总管全国运到京师的物资财货,除去皇帝贵戚所用外,其余由国家经营,贵则卖之,贱则买之,调剂物价,防止富商大贾从中谋利。该政策指的是(     )
    A、盐铁官营 B、均输平准 C、改革币制 D、重农抑商
  • 13、秦统一全国的当年,即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就将全国各地的豪富之家十二万户迁到咸阳;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又“徙三万家丽邑,五万家云阳”。这些做法旨在(     )
    A、促进人口的地区平衡 B、促进边疆地区开发 C、增强关中的经济活力 D、巩固国家政治统一
  • 14、“(秦)其固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观其朝廷,其间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从中可以看出,秦国能够完成统一事业的原因包括(     )

    ①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②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③吏治较为清明          ④数代秦王的励精图治

    A、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5、春秋战国时期的著作《管子》说道:“工事竞于刻镂(指奢侈品工艺),女事繁于文章(指服饰上的色彩纹样及图案),国之贫也……工事无刻镂,女事无文章,国之富也”。该言论主要在强调(     )
    A、对富国强兵的追求 B、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C、手工业应注重实用性 D、手工业技术水平的高超
  • 16、商周时期的君臣关系,迥异于专制时代主奴关系。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平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这说明该时期(     )
    A、民众参政意识较高 B、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C、专制制度趋于完善 D、分封制度遭到破坏
  • 17、陶寺遗址有两重城垣,在外城东南发现墓葬1000多座,其中大型墓只有9座,中型墓约80座,其余为墓穴小且无葬具的小型墓。大型墓葬的规模和随葬品种类及数量都在中国史前时代位于前列,规模最大的墓葬面积约20平方米,随葬品超过百件,有漆柄玉钺、漆木长弓,成捆的箭、玉器,以及成套的陶器等。这说明(     )
    A、公共权力的产生 B、社会分工的日益成熟 C、社会阶级阶层分化明显 D、最早的奴隶制国家的建立
  • 18、“该文化遗址普遍发现稻谷、谷壳、稻秆、稻叶等的堆积,厚度从一二十厘米到三四十厘米,最厚处达七八十厘米,同时出土有用水牛、鹿的肩胛骨制成的农具——骨耜。骨针、骨锥的出土,说明当时人已经能穿上比较像样的衣服了”。据此可知,该遗址位于(     )

    A、 B、 C、 D、
  • 1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庆历新政期间,范仲淹明确提出“精贡举”的主张,要求改革“专以辞赋取士”的科举制。他认为当时的科举制“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在乎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范仲淹的改革之方是让地方“有学校处,奏举通经有道之士,专于教授”,然后“进士先策论而后诗赋,诸科墨义之外更通经旨。使人不专辞藻,必明理道,则天下讲学必兴,浮薄知劝,最为至要”。

    ——摘编自范立舟《论王安石任三司度支判官期间的思想倾向》

    材料二   在王安石看来,国家兴学办教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用合一的人才,为学为文要有补于世。他主张文武并举,反对“文武异道”,主张既要做到通晓“朝廷礼乐刑政之事”,也要做到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他崇尚朝廷实用的礼法、乐教、刑罚、政令,反对“重章句轻涵义”的“无补之学”。在教学内容选择上,王安石提出:“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校)。”王安石还认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要有符合各方面所需人才的稳定来源,要实现这一目标,人才的培养就应以学校为主,而不能以科举为主。

    ——摘编自朱虹、龙溪虎《千年回眸王安石(四)——举才济世创办新学》

    (1)、根据材料,概括范仲淹、王安石科举改革思想的共同之处。
    (2)、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二中王安石人才培养“不能以科举为主”的观点。(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劳动模范评选标准变迁

    相关文献表述

    资料来源

    先进生产者除了掌握先进技术,或生产质优量多的产品,或“在节约方面有优良成绩”的工人,也包括组织者、技术人员、教育工作者、科学工作者、商业工作者

    1956年全国总工会《关于召开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的通知》(该会议的前身为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代表会议)

    各条战线的劳动模范和先进集体,必须是先进生产力的优秀代表,能够体现社会发展的方向

    197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召开全国职工劳动模范代表大会的通知》

    改革开放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型、智能型职工逐渐成为新时期工人阶级的优秀代表。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劳动模范身上更加体现出与时俱进、勇攀高峰、开拓进取、争创一流的时代特点和要求

    2015年中国工人出版社《工会劳动模范工作实用手册》

    ——据刘畅《从耐劳到创新:中国劳模的变迁》等整理

    结合材料,围绕“劳模精神与时代变迁”,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上一页 145 146 147 148 14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