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重点班)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普通班)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黑龙江哈尔滨市第三十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广东省深圳市翰林学校2017年秋季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 广东省汕头市潮师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吉林省九台市第四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 青岛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历史期初调研试卷
- 山东省滨州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入学考试试卷
-
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起,欧洲陷入了长达一个半世纪的动荡。
1531年到1555年,(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与德意志东北部等地的诸侯们发生拉锯战,直到1555年《奥格斯堡和约》的签署才使得德意志地区的局势相对缓和。1618年开始的三十年战争,其惨绝人寰的程度超过了中世纪的任何一次战争。三十年战争在《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以下简称“和约”)的签署中终结。有不少人认为和约意味着现代主权国家体系的确立,而德意志的民族历史学家倾向于从帝国“分裂”的角度对其作负面的评价。
——摘编自叶盛《现代世纪的开场——纪念宗教改革运动500周年》
材料二 “教随国定”原则,最早见于1555年的《奥格斯堡和约》。“教随国定”相关条款的规定,意味着德国诸侯有权决定其臣民的宗教信仰;诸侯(国的君主)信什么,其臣民也就跟着信什么。《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使“教随国定”成为国际关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一项条款,在国家观念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摘编自徐坚《权利政治——国际政治的现代性转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17世纪西欧战争频发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近代欧洲国家形态的演变趋势。 -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武昌起义后,一些先进女性或组织女子北伐队直接参加革命战争;或组织女子医疗队参与战场救护工作;或组织女子后援会为革命军队募捐筹饷。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先进女性提出女子应有参政权的要求。1912年3月18日,临时参议院开始讨论女子参政权案审查报告,最后的结果实际上否决了女子参政权请愿案。据统计,在民国初年312个政治性的党会中,专为争取女权者有15个;在35个具有政纲的重要政党中,只有3个政党主张“男女平权”。民国初年舆论普遍认为女子的知识程度不够,不宜参政;也有论者从职业分途等角度认为女子不宜参政。尽管面临巨大压力,女子参政权运动非但没有停息,影响反而在扩大。湖北女界受南京女子参政运动影响,也加入了相关运动之中。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对女子参政权请愿运动采取了压制与打击的态度。此后,进步女性主要转向办女报、兴女学等活动,争取女子参政权的运动渐趋沉寂。
——摘编自李细珠《性别冲突与民初政治民主化的限度——以民初女子参政权案为例》
材料二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共有女代表742名,占代表总数的24.9%,是历届人大代表中女性比例最高的一届,比1954年第一届提高了12.9个百分点。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女委员占委员总数的20.4%,比1949年第一届提高了14.3个百分点。
——摘编自富东燕《骄人成就彰显“半边天”参政风采——追寻新中国70年妇女事业进步发展的足迹》
(1)、根据材料一、指出民国初年女性争取参政权运动面临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妇女参政水平提高的意义。(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近现代女性争取和行使参政权历程的认识。 -
3、1978年,美国政府进行文官制改革,设立“功绩制保护委员会”,该机构的主要职责之一是为“对抗滥用职权和(对抗)不公正待遇的文员”提供保护;这场改革还强调实行“功绩工资制”。这些举措出台的主要背景是,此前美国( )A、冗官加剧财政负担 B、权力中心不断下移 C、文官系统腐败低效 D、三权分立出现裂痕
-
4、1923年,有苏共高级干部牵头向中央递交《四十六人声明》,表示苏联正面临工业品因价格高昂而没有销路,食品价格低得让农民破产的局面,呼吁立即采取深思熟虑的、有计划的应对措施。这反映出,当时部分苏共党员( )A、主张通过市场调节经济 B、坚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对新经济政策存在疑虑 D、对农民的牺牲表示赞许
-
5、拉美各国在争取独立的过程中一直试图争取美国的外交承认。1812年,英国再度入侵美国,美国国内有关军事援助拉美国家的提议几近消失;1815年9月,美国政府正式宣布在起义者和西班牙殖民者之间奉行中立政策。这表明,拉美独立运动( )A、援护了美国独立战争 B、面临恶劣的外部环境 C、深受欧洲局势的影响 D、没有得到美国的同情
-
6、19世纪中期,在普通的英国工厂主眼里,英国人不说本国话而说外国话,是有失体面的。而恩格斯认为,这是导致19世纪后期英国进出口贸易(除对殖民地、对华、对美洲的贸易外),几乎被外国人(大部分是德意志人)所控制的重要因素之一。恩格斯此言揭示了英国( )A、狭隘民族主义的恶果 B、资产阶级的逐利倾向 C、将德国视为竞争对手 D、对外贸易的垄断倾向
-
7、如表所示为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工厂法》部分条款的修订概况。据此推知,该法的不断修订意在( )
时间
相关规定
1833年
在工厂内劳动的儿童(9—13岁)每天应在工作时间内接受2小时的义务教育
1844年
童工入职必须提交上学证明
1846年
工厂教育是强制性的,是劳动条件之一、童工的年龄下限调整为8岁,工作日的学习时间延长为6个半天或3个整天
A、维护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B、强化社会福利制度的落实 C、降低工厂的劳务使用成本 D、提高下层民众的文化素质 -
8、下表所示为某学者对封建时代(6—13世纪)的西欧城市与同期的中国城市所进行的比较。表中信息表明,与同期的中国相比,西欧封建社会( )
比较项目
西欧城市
中国城市
位置选择
交通路口的集市、废旧的古代城堡,管理较为薄弱的封建主领地
全国或地方行政单位的政治中心
主要人口构成
手工业者、商人和少数教会或世俗贵族
官僚、士族(官僚世家、大地主)及依附于他们的仆役、工匠、商人等
主要治理方式
通过金钱赎买、武装斗争等方式获得自治权,自主设置管理机构、选举官员
由中央集权制政府进行管理
规模
规模不等,总体较小,直到14世纪也只有数座人口超过5万的城市,大多数工商业中心城市只有2—3万人
规模呈等级性,总体较大,大型都会人口超过百万,11世纪时,约有150座城市人口超过1万
数据来源:漆侠《宋代经济史》,张冠增《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商业垄断》等
A、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 B、工商业活动更加活跃 C、原始民主遗风更浓厚 D、政府受到教会的控制 -
9、2023年9月,云南省东南部某超级杂交水稻示范基地进行测产验收。某一品种的超级杂交水稻亩产达1186kg,为该基地历年来最高产量。这类示范基地的建设( )A、响应了西部大开发的号召 B、筑牢了国家粮食安全屏障 C、助力了我国尖端科技发展 D、提升了云南省的经济地位
-
10、下图所示为某学者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整理的我国物价水平的变动幅度(1978—2022年)。对表中数据解读最准确的是( )

注:圆圈表示物价上涨高峰,方框表示物价跌入低谷
(图片据吴文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物价波动分析及对当前的启示》编绘)
A、20世纪80年代,物价的涨幅和经济的增长速度始终一致 B、20世纪90年代,物价大起大落说明国内物资仍十分紧缺 C、21世纪初,物价下降主要归功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2013—2022年,物价变动趋缓得益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
11、1957年,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十一次会议通过了《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这部法律经过数年的起草、修改,但其命名直到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时还存在争议。据亲历者回忆,“最终还是加了‘管理’两个字,为的是突出它的行政管理性质”。这部法律的制定历程( )A、宣传了权力制衡的观念 B、彰显了人大立法的高效 C、践行了民主立法的原则 D、体现了科学立法的追求
-
12、1931年10月,蒋介石在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的一次会议上,将“在国际力量保障之下,使日本撤兵”作为重要方针。亦有中央委员发言称:“中国如有力量,把日本人打出去就得,还有什么问题?只是现在我们的军队不太好……”这主要缘于,当时( )A、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 B、国民党仍顽固推行内战政策 C、开展全国抗战缺乏客观条件 D、日本政治诱降分化了国民党
-
13、1921年6月,有刊物发文质问:“试问南北各派政党……国民在这彷徨歧路之中,哪一派人是用光明正大的态度,挺身出来,硬起铁肩,担当这改造政党、改造政治、改造中国的大责任呢?”这些质问( )A、透露了共产党人发动革命的缘由 B、表达了对于政党竞争现状的失望 C、控诉了北洋军阀统治的倒行逆施 D、折射出南北政坛分庭抗礼的局面
-
14、1903年,清政府批准设立三江师范学堂,学堂的行政组织架构与张之洞创办的湖北武备学堂和自强学堂的模式相近;然而1904年正式颁行的“癸卯学制”对学堂行政组织架构的规定与这些学堂的实际大相径庭。材料有助于解释清末( )A、推广学堂选官的艰巨性 B、反思洋务运动的滞后性 C、全面学习西方的迫切性 D、依法管理教育的虚假性
-
15、雍正帝答允减免一半南方黎族地区的赋税,并告诫黎族地区文武官员对黎民须加抚绥德化,不得擅自征剿。道光年间的《广东通志》中也有乾隆帝命地方官以德行化事,能使黎民心悦归附的记载。这些做法( )A、着眼于增进国家认同 B、促进了广东经济发展 C、传播了“华夷一体”思想 D、有利于加快“改土归流”
-
16、有学者提出,唐宋哲学发展的总脉络是从以佛教为首的三教鼎立,到以儒家为主的三教融合,再到后来形成的完整的新儒学体系。最适合作为其依据的是( )A、从武则天崇佛到后周世宗大举灭佛 B、韩愈用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抨击佛教 C、程朱理学成为科举考试的答题标准 D、理学与心学的争论中蕴含禅学认识论
-
17、据里耶秦简记载,迁陵县的政令下达后,接收单位不仅要认真执行,而且要将执行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详细汇报,即使是县政府经过核实认定不符合政令的情况,也有书面汇报文件记录。这体现了秦朝( )A、行政管理的严密性 B、官僚政治的成熟性 C、监察体制的周密性 D、政令传递的保密性
-
18、下图所示是战国时期的四种货币,除蚁鼻钱主要在楚国流行外,其他三种类型货币的铸造和流通往往能得到魏、赵、燕等多个诸侯国(甚至包括周王统治的地区)互认。这可用于说明,战国时期( )
A、铸币业被富商大贾控制 B、黄河流域青铜文明鼎盛 C、南方社会转型速度较慢 D、经济发展地域特征明显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史上著名的“日耳曼民族大迁徙”主要是指他们从4世纪末到6世纪末,自西向东,由北至南,向着罗马帝国境内的大规模迁徙运动。它对罗马的艺术成果、城市建设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但同时也为这个颓废的文明注入了新的活力。日耳曼人用武力直接改变了罗马帝国的奴隶制生产关系,促进了西方封建制度的形成,还以原有的较为落后的政治制度取代了罗马帝国的君主政体,导致个人力量的扩张。而不同种族之间的混合与战争,迫使人民被迫发挥出自己的作力、精力和勇气,统治阶级也被迫摒弃了帝国末期荒诞、奢侈、萎靡的生活状态,这促进了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
——摘编自邢煜林《论日耳曼民族大迁徙及其反思》
材料二 在17—18世纪,西欧远赴北美往往可以视作一场生存考验。大西洋海面那狭小的船只上挤满了抱着美好希望的欧洲移民。这些船只大多十分简陋,移民和他们所携带的物品、牲畜一起挤在船底舱,想到甲板上透气的机会都没有。饥饿和疾病使很多人难以到达目的地。到了19世纪从西欧通往北美的道路变得更加顺畅概行技术和轮船条件都大大提高、由此,19世纪的美国吸引了大量外来移民,在中前期,西欧移民占了较大的比例。
——摘编自王喆(19世纪西欧人口赴美移民的历史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阐述日耳曼民族大迁徙“为西欧注入的新活力”。(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中前脚西欧向美国移民的有利条件。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民族迁徙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
20、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以来中国的世界史研究
时间
主要研究内容
19世纪中后期
埃及、土耳其等国的亡国史研究
20世纪初
世界各国革命史研究
20世纪三四年代
列强侵华史研究
20世纪50~70年代
各国人民友谊史研究
1978年以来
全球史研究
——据于沛《学术史研究是建构世界史自主知识体系的源头活水》
根据材料,围绕“中国的世界史研究”自拟一个论题,运用近现代史的具体史实予以阐述。(要求:最少选择两个阶段,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