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湖南省沅澧共同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高考历史一轮】(纲要上)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
- 【高考历史一轮】(纲要下)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 浙江省杭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 湖南省怀化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湖南省邵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 浙江省温州市浙南名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江苏省丹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
1、 抄劄(通“札”)制度是宋代的赈灾户口调查登记制度。有别于税账、丁账等不计妇女的做法,“抄”的对象包含男女老幼,并按家业分等。赈灾时户等越高所获救助越少,中产以上家庭不仅“不系赈救”,而且要出粮帮助赈济灾民。材料体现了宋代( )A、按照土地财产多寡征税 B、人身依附关系的强化 C、致力于救灾效果的优化 D、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
2、 秦灭义渠国后在西北地区设陇西、北地、上郡三郡;攻取东越后在东南之地置会稽、闽中两郡;汉王朝在匈奴故地陆续设立了酒泉郡、武威郡、张掖郡、敦煌郡,合称“河西四郡”。秦汉时期的这些举措( )A、推动对外交流日益频繁 B、使民族交往交流更加深入 C、增强了地方治理自主性 D、保证了边疆地区政局稳定
-
3、 如表所示为有关5—6世纪东罗马帝国的记录。这可用于解释( )
(1)
东罗马帝国成了一个工商业经济发达的国家,境内拥有大大小小的城市,其居民差不多占到帝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2)
其首都君士坦丁堡为号称有百万居民的大都市,停泊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船只,成为“东西方之间的一座金桥”
(3)
帝国境内的多个城市与东方的波斯、印度及中国等国都有密切的商业贸易关系。商品所有者之间因买卖、借贷、诉讼等产生了复杂的社会经济关系
A、罗马法律臻于成熟和完备的原因 B、罗马帝国坚持法治化建设 C、罗马法调和社会纠纷的能力增强 D、罗马法体现公平公正原则 -
4、 1898年9月,戊戌政变发生后,美国驻华公使康格致函国务卿指出:皇太后决心将时钟往后扳,过不了多久,进步的钟摆就会摆回到皇帝最近开始起步的地方,据此可知( )A、部分西方人赞同中国变法 B、列强伺机干预中国的内政 C、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 D、清政府坚守“天朝”心理
-
5、 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墓葬等级特征是多阶层、小间隔,而秦国则是两极分化、国君墓与卿大夫墓规模落差巨大;东方六国的城址等级序列特征是国都以下逐级递减,而秦国则是缺乏中小城市,国都之下直接为自然村落。这反映出( )A、商鞅变法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B、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C、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社会制度 D、秦国与东方六国的发展轨迹截然不同
-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3年11月19日,政务院第一百九十四次政务会议通过了《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命令》规定:“生产粮食的农民应该按照国家规定的收购粮种、收购价格和计划收购的分配数量将余粮售给国家,农民在缴纳公粮和计划收购以外的余粮,可以自由存储和自由使用”“在城市对机关、团体、学校、企业等的人员,可通过其组织进行供应;对一般市民,可发给购粮证,凭证购买或暂凭户口薄购买。”这个命令第一次把粮食供应与户口联系在一起。1955年8月,国务院在总结两年来统购统销的经验的基础上,又发布了《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规定:城镇“居民口粮、工商行业用粮和牲畜饲料用粮,均按核定的供应数量发给供应凭证。供应凭证分为市镇居民粮食供应证、工商行业用粮供应证、市镇饲料供应证、市镇居民粮食供应转移证、全国通用粮票、地方粮票、地方料票七种”。
——摘编自赵文远《1958年中国改变户口自由迁移制度的历史原因》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初期国家对粮食采取计划收购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初期国家对粮食采取计划收购的影响。 -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西方文明挟坚船利炮登陆中国之后,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了发现西方和反思传统的过程,同时,这也是一个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冲突、交汇、融合的历史过程。甲午之后,追求现代性的中国启蒙知识分子,通过认识“西方”现代文明与帝国强权于一身的两面性,理解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趋势,并籍由其西方想象而确立了中国现代化之“文明”与“富强”两大目标。在百年中国救亡图存的历史语境中,国人对西方集强盗与导师于一身的形象的认知往往囿于片面的单向思维,或尊崇西方为现代文明之典范,或仇恨西方帝国强权之罪恶,亲西方和反西方的意识并存。
——摘编自彭明《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等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等思想,表征着中国向西方学习以实现民族复兴的悲情式现代化诉求。甲午中日战争前后,中国启蒙知识分子的西方想象,关乎中国现代化之价值取向。严复对西方“自由为体,民主为用”文明秩序的认识,梁启超对文明进程中自由与强权之辩证法的思考,陈独秀对西方列强之人性兽性并进的“世界文明之猛兽”的揭示等,无不辩证地揭示了西方现代性的特点。对中国启蒙知识分子来说,亡国灭种的民族悲情、天下主义的文化传统、留学外域的跨文化背景等,构成了影响其西方想象的复杂因素。
——摘编自高力克《双面西方:文明与强权——中国近代知识精英的西方想象》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国人西方观形成的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近代国人的西方观。 -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才辈出。15世纪,出现了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他们被称为“美术三杰”。他们的作品运用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突破了中世纪呆板僵硬的风格,描绘现实生活,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下表为其简介。
人物
作品
作者及其作品简介
达˙芬奇
(1452—1519)
意大利的天才科学家、发明家、画家。现代学者称他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全才。他的作品《蒙娜丽莎》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
拉斐尔
(1483—1520)
意大利画家、建筑师,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从事理想美的事业所能达到的巅峰,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圣母像。他的作品《草地上的圣母》借助宗教主题表现现实与理想相结合的女性形象,以颂扬人性中的至善、至美。
米开朗琪罗
(1475—1564)
意大利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建筑师,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掷铁饼者》取材于希腊现实生活中的体育竞技活动,刻划的是一名强健的男子在掷铁饼过程中最具有表现力的瞬间。
——据齐世宋王编《世界史·近代卷》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阶段政治特征是研究该阶段政治等现象的重要抓手。
阶段
政治特征
春秋战国
宗法分封制走向崩溃,各国展开争霸、兼并战争;各国纷纷变法;奖励军功取代了世卿世禄,分封制被郡县制取代,地方分权走向中央集权。
秦汉
①
魏晋南北朝
②
隋唐
③
宋元
④
明清
⑤
——据朱绍候等总主编《中国古代史》等
从①~⑤中任选三处,参照春秋战国时期阶段政治特征的表述,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陈述。
-
10、如图所示为发生于1962年的某一重大历史事件,它( )A、是二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一场局部战争 B、使世界人民处于核战争的严重威胁之下 C、是美国谋求建立“单极世界”重大表现 D、说明苏联已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
11、村社是俄国传统的社会基层组织,在该制度下土地归集体所有,农民集体劳动平均分配产品。20世纪20年代中期,苏联部分领导人认为村社是抑制资本主义因素增长的重要力量;农民从个体私利出发,担心市场发展遭受富农剥削,不愿独立生产经营。这可以用来解释苏联(俄)( )A、新经济政策最终被废止了的原因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符合传统思想 C、农业集体化快速推广的主要原因 D、计划经济体制得以确立的必要性
-
12、1883至1889年间,德意志帝国相继出台了《疾病保险法》《意外工伤保险法案》《老年及残疾保险法》等有关社会福利的法律,德皇威廉二世也热心于社会事业,曾表示要召集国际会议讨论社会问题。这表明当时德意志帝国( )A、维护了工人根本权益 B、理解并同情社会主义工人运动 C、建立了福利国家制度 D、注重利用福利来稳定社会秩序
-
13、某学者认为,以庄园为核心的拉丁美洲经济是和欧洲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的,依附性较强。早在16世纪中叶,拉丁美洲的资本主义就在贵金属生产中开始萌芽,只不过在发展了近三个世纪后,其发展水平仍处于低层次阶段。这主要是由于,拉丁美洲( )A、长期遭受殖民主义的桎梏 B、独立运动具有较大局限性 C、没有形成统一的商品市场 D、受到了劳动力缺乏的限制
-
14、646年,日本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掀起了一场社会变革运动,在这场运动中,日本废除了世袭姓氏贵族制度,确立“八省百官”制及“国郡”制,并赐给大夫以上官吏“食封”,赐给大夫以下官吏“俸禄”。由此可见,这场变革运动旨在( )A、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国家 B、壮大武士阶层的力量 C、理顺统治阶层内部关系 D、适应中国移民的需要
-
15、古代雅典历史学家色诺芬曾说:一旦孩子懂得他人话语时,父母就会把他托付给一个导师,将他送到学校学习识字、音乐,并在训练馆训练;父母还给孩子穿鞋,使得孩子足部娇嫩;不断更换衣服,纵容身体的成长;他们还习惯让孩子尽可能多吃,这说明当时雅典( )A、城邦体制具有一定狭隘性 B、公民内部因教育产生分化 C、关注公民民主意识的培养 D、注重提升公民的综合素养
-
16、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家启动了“普法”工程。作为影响力巨大的电视传媒,利用媒介优势开展法制宣传和教育,开办各种各样的法制节目,甚至有的电视台还开办了法制频道,这些节目和频道的满意度也非常高。这些做法( )A、增强了民众的法制认同感 B、拓宽了执法的途径 C、确保了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D、丰富了法律的内涵
-
17、 1934年4月,豫鄂皖赣四省农民银行在汉口成立,以“供给资金,复兴农村经济,促进农业生产之改良进步”为宗旨。1935年5月,南京国民政府将其统一为中国农民银行。这( )A、使商品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 B、提高了农民的社会地位 C、客观上助推了社会经济发展 D、抵制了西方列强的侵略
-
18、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李大钊认为:“世界上的军国主义、资本主义,都像唐山煤矿坑上的建筑物一样,他的外形尽管华美,他的基础,已经被下面的工人掘空了,一旦陷落,轰然一声,归于乌有”。李大钊意在强调( )A、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主流 B、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取代 C、工人是社会改造的基本力量 D、推翻军国主义已成为社会共识
-
19、 1898年,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仅为77人,且所学专业主要为理工科。到1905年骤然增至8000多人,且所学专业以政法、军事等科为主。这反映出( )A、清末新政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较大提高 B、日本政府主动采取措施吸引中国的留学生 C、知识分子学习日本来振兴中华的强烈愿望 D、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形势不断向前发展
-
20、 19世纪中后期,轮运业规模较大,被清政府认为是“挽回权利”的主要产业,主要以国内市场为依托,生存压力大。而由私人创办的小型机器工业等,主要以国外市场或外国在华企业为依托,成长压力相对较小。该状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救亡图存成为了时代潮流 B、近代中国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 C、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 D、西方列强对华的资本输出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