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湖南省沅澧共同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高考历史一轮】(纲要上)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
- 【高考历史一轮】(纲要下)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 浙江省杭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 湖南省怀化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湖南省邵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 浙江省温州市浙南名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江苏省丹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
1、明清时期,江南“田常收米三石,麦一石二斗。以中岁计之,亩米二石,麦七斗,抵米五斗”。对这些增产的“春熟,无论二麦菜子,例不还租”。江西瑞金县,“瑞邑之田,价重租轻,大约佃户所获三倍于田主,又有晚造豆卖油菜及种薯芋姜菜之力,例不收租”。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全国的经济重心已开始南移 B、农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壮大 C、租佃制有利于调节生产关系 D、商品经济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
2、如图是南宋宫廷画家刘松年所作《茗园赌(茶)市图》,该作品( )A、描绘了宋代市井生活赌博风行 B、体现了传统山水画的基本风格 C、反映了理学兴起促成饮茶之风 D、折射出农业经济作物有所发展
-
3、 唐宪宗分翰林学士和中书舍人为两制。朝廷的制诰、诏令、赦文等都由翰林学士执笔,中书舍人只能起草一些不太重要的文书。这样,翰林学士的草诏权就被固定下来。唐代这一措施体现了( )A、三省六部制逐步完善 B、三省出现一体化的趋势 C、中枢决策机制的演变 D、两者分工明确彼此制约
-
4、如表呈现了近现代学者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不同解读。这反映出( )
学者
解读
19世纪末20世纪初
梁启超、章太炎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学术文化上的专制独裁,是造成中国文化学术落后的祸根罪源,也是导致中华民族濒于灭亡的重要原因。
当代学者刘桂生
“罢黜百家”并非禁绝儒家以外的各家,“独尊儒术”只在于确立儒家在官学与朝廷政治中的地位;读书人若要研究,尽可自便。
A、集权政府加强思想控制始于西汉 B、对汉代儒学的解读趋于客观全面 C、汉武帝的文化政策违背历史潮流 D、汉代儒学对近现代学术影响深远 -
5、据《尚书大传》记载,西周时期,圭玉充当了对诸侯德行考核的结果,如果诸侯没有过失(主要指对周王朝服从与否),天子就会把圭玉归还于他,如果有过失,改过后才会归还,如果三年内不能得到圭玉,就会减免爵位,六年内不能得到就减免田地。西周这些做法( )A、有利于加强君主的专制统治 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C、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分封秩序 D、促进了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结合
-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历年城镇化率
——《中国统计年鉴》
材料二 我国的城镇化遵循中国的基本国情,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历了1978~1991年的缓慢推进、1992~2001年的由慢到快过渡、2002~2011年的快速推进、2012年至今的快速推进但速度放缓等阶段。同时各地因地制宜,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城镇化推进模式。我国的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7年的58.5‰,城镇常住人口从1.72亿人增长到8.13亿人,约占同期世界新增城镇人口的26%,对世界城镇化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伴随城镇化推进,中国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实现了从低水平到全覆盖、从城市偏向到城乡统筹的转型,全面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了人民群众获得感,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苏红键等《改革开放40年中国城镇化历程、启示与展望》
(1)、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1960~1965年城镇化率出现明显波动的原因。(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进程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 -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从1894-1895年创立兴中会,到1905年同盟会成立,孙中山和他的战友们都一直是抱持反满的民族主义;同盟会成立后,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表明此时孙中山已确立以民族建国为目标的近代民族主义;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孙中山反帝建国的民族主义思想逐渐成熟起来,这个阶段的民族主义,是以建立世界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国际新秩序为基本目标的。
——耿云志《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不仅推动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族解放斗争。而且正是由于孙中山在晚年的进步,重新解释三民主义,使国民党明确了反帝斗争的目标,促成了国共第一次合作,迎来了以反对帝国主义列强和北洋军阀为斗争目标的第一次大革命高潮的到来。此外,印尼民族运动领导人苏加诺从1918年起接受了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苏加诺在一次演讲中称自己“在三民主义的影响下,深深地树立了民族主义的思想,认清了世界人道主义是要我们消除民族主义的本质。”
——史革新《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探索》
(1)、 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变化,并分析影响其变化的因素。(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 -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时期
地方行政区的演变
秦朝
秦统一后开始在全国正式确立郡县制。初为36郡,后增至49郡。
汉朝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东汉晚期,原来的“州”变成一级行政机构,彤成为州、郡、具三级制。
隋朝
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
唐朝
道作为派出的监察机构,后演变成行政实体,形成道、州、县三级行政。
宋朝
在州、县之上设路,路主要的职责是监督州县各级官吏。
元朝
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置路、府、州、县等多级行政制度。
明清
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的发展趋势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论从史出)
-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我国传统的财政思想中,一直强调“量入为出”的财政原则,杨炎在两税法中创造性的提出:“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两税法将以往分别征收的租庸调、地税、户税以及其他杂税等各种税收合并起来,统一征收,这便大大简化了征收手续,减少了复杂的税种所带来的征收繁琐的问题。同时,纳税时间分为夏、秋两季,并且“定税之数皆计缗钱”,虽然当时的“田亩之税”仍以实物的形式来征收,但两税中的重要部分户税,则都是以货币来征收的。两税法使资产多者税负重,资产少者税负轻,充分体现了财政税收公平负担的原则。
——徐柏泉《两税法财政思想及其产生的争论》
材料二 “是以圣王立程,量入为出,虽遇灾难,下无困穷。理化既衰,则乃反是,量出为入,不恤所无。”可见,陆贽看到了“量出为入”的原则在实施过程中造成了人民赋税负担的日益加重。这一思想是对传统儒家财政思想中的轻敛薄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陆贽作为反对两税法代表人物坚决反对货币赋税,认为应当恢复租庸调制,实行实物赋税。他看到了当时钱重物轻现象造成的危害,他说:“定税之数,皆计缗钱,纳税之时,多配绫绢。往者纳绢一匹,当钱三千二三百文,今者纳绢一匹,当钱一千五六百文。”实际上,这也反映出了商品经济思想和自然经济思想的对立,两税法中的征税“以资产为宗”和货币赋税思想适应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具有进步意义的思想。
——陈明光《唐宋人论杨炎倡行两税法述评》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两税法的具体内容,并分析其蕴含的财政思想。(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陆贽对唐朝两税法改革的认识。 -
10、如表中的“高频词汇”凸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品格特征是( )
时间
会议
党代会报告中出现的高频词汇
1992
十四大
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竞、市场经济
1997
十五大
发展、建设、理论、邓小平
2007
十七大
科学、中国特色、发展
2017
十九大
新时代、全面小康、主要矛盾
A、与时俱进 B、艰苦奋斗 C、奋发图强 D、开放包容 -
11、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中央政府投入巨额资金,先后建成攀枝花、酒泉、金川等钢铁冶金基地,酒泉、西昌航天卫星发射中心,葛洲坝、刘家峡等水电站,六盘水、渭北煤炭基地,长城、水城等大型钢厂,成昆、襄渝等10条铁路干线。这些成就( )A、使得国民经济比例趋于平衡 B、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 C、改善了我国的国民经济布局 D、构建了我国完整的工业体系
-
12、在某国际会议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反对法国殖民主义行为,希望会议以最严肃的态度来考虑越南民主共和国代表团首席代表范文同的主张,实现越南的民族独立、国家统一和民主自由。这次会议( )A、践行了“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B、形成了与亚非国家建交热潮 C、展现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战略 D、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
-
13、1950年的淮河水灾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周恩来主持制定了《政务院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中央人民政府筹组治淮委员会,负责规划和领导淮河流域的水利工作。到1952年7月,治淮工程基本完成。此后,淮河流域连续获得丰收,淮河干支流的航运事业也得到较快发展。这一举措( )A、建立了完整的救灾减灾体系 B、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C、增进了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 D、为我国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
14、如图为1938年漫画家张乐平发表的抗战漫画《唯有军民合作,才能消灭敌人》。该漫画( )A、反映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B、强调了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 C、表明中共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D、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
15、“努力春耕切莫停,生产增加公粮足,战争胜利归我们……大家努力开荒田,多种杂粮和蔬菜,农民生活好改善”。土地革命时期,苏区民众在《春耕歌》、《春耕运动歌》等红色歌谣的宣传鼓动下,齐心协力开展春耕运动。这一时期红色歌谣的传唱( )A、动员广大民众武装反抗国民党 B、巩固了革命统一战线 C、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保证了反围剿斗争胜利
-
16、1912年2月12日,《清帝逊位诏书》颁布:“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义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这表明( )A、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 B、君主立宪政体正式确立 C、封建专制制度的破产 D、中华民族意识得以继承
-
17、“庚子五月,拳乱起于近畿,仇洋杀教,围攻使馆,以致酿成巨衅,东北尤罹浩劫。而南方各省,得免于兵祸,保全半壁河山,实由于各督抚应付得力,其重要关键,则在南省立约互保的成功。”这说明东南互保( )A、导致了义和团运动最终失败 B、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 C、保障了东南地区的社会安定 D、使得地方督抚的权力开始上升
-
18、1850年,两名英国传教士在福州神光寺租住了两间房屋,时任福建巡抚徐继畲根据和约相关条款,采取外交手段,施加压力,迫使两名传教士主动撤出神光寺,避免了外交冲突,但引起了朝野上下的不满。这说明( )A、开眼看世界已成为主流 B、洋务派遵循国际外交规则 C、清廷坚决捍卫国家主权 D、徐继畲具有近代外交意识
-
19、五代时期的冯道,身居高位,历仕四朝十君。明后期的李贽倍加称赞,称其为“吏隐”,能将百姓之存亡置于君主和自身的荣辱之上,在保身的同时又使百姓免遭涂炭之苦。但明末清初的黄宗羲则认为李贽奖掖冯道是故为“奇诡”之言,危害世风,无异于洪水猛兽。他们在冯道评价上的对立主要是由于( )A、时代环境的变化 B、学术水平的不同 C、阶级立场的对立 D、占有史料的差异
-
20、“共遵成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今河北雄县)交割。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或有盗贼逋逃,彼此无令停匿。”材料中订约的双方是( )A、唐与吐蕃 B、北宋与辽 C、南宋与金 D、宋与西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