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湖南省沅澧共同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高考历史一轮】(纲要上)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
- 【高考历史一轮】(纲要下)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 浙江省杭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 湖南省怀化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湖南省邵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 浙江省温州市浙南名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浙江省杭州市联谊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魏孝文帝认为使用近百年的都城平城“只是用武之地,非可文治”,而洛阳是帝宅王里,可“光宅中原”,故有意迁都。由于迭经战乱,洛阳早已衰败,太和十七年(493)孝文帝巡幸洛阳,令穆亮和汉族人氏李冲,董爵等人筹划重建。两年后,北魏“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考古发掘证明,北魏洛阳城的核心格局继承和发展了中原正统王朝的都城模式和制度,主要建筑的规模、位置和名称等于魏晋一致。迁洛早期重建的洛阳宫太极殿广泛吸收和借鉴了魏晋洛阳城、南朝建康城和平城太极殿的形制。整个城市分为宫城、内城和外郭城。布局谨严,规模宏大,远超前代。筑外郭城以及在城内统一规划建造里坊,使郭城区域的功能进一步明确和丰富,是中国古代都城营建的一大创举。三重城围都城行制的出现,也改变了过去都城前朝后市的布局。开东魏、北齐邺都南城和隋唐长安城宏大整齐之先河。
——摘编自钱国祥《北魏洛阳外郭城的空间格局复原研究》等
(1)概述孝文帝重建洛阳的原因和举措。
(2)简析北魏重建洛阳在古代都城发展史上的意义。
-
2、“狼狈西逃”还是“微服西狩”?
注:“西狩”一词,出自《左传·哀公十四年》:“春,西狩获麟”,说的是鲁哀公去西边打猎,猎获了麒麟。
材料1 《狼狈西逃的慈禧》(1900年8月29日法国画报《笨拙》)
材料2 1901年1月29日,在西安“蒙尘巡幸”的慈禧太后以朝廷名义颁布一道上谕,内称:“世有万祀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大抵法积则弊,法弊则更,惟归于强国利民而已。……自丁戊以还,伪辩纵横,妄分新旧,康逆之祸,殆更胜于红巾……
——余丽芬《清末新政评议》(浙江学刊,1991年04期)
材料3 庚子之役,国家以乱民肇衅,外国连衡而入京师。两宫微服出狩,行二日,至榆林堡。怀来县知县吴永具衣冠恭迓于道旁。于是帝后始得进饘粥、备供帐。……丁卯之秋,余与公相遇客邸。有以前事询者,公为述其大略,乃与外间所传迥异。同坐刘治襄先生,瑰奇人也,因就公所述,草具其事,立成数万言……
——《庚子西狩丛谈序》
材料4 《庚子西狩丛谈》封面
(1)、干支纪年法中“丁”和“戊”均属天干,是不能相互搭配来纪年的,那材料2中的“自丁戊以还”大意是什么?(2)、材料2中的“康逆之祸”、材料3中的“乱民肇衅”指代的历史事件分别是什么?材料2中“红巾”指代哪一类历史现象?(3)、以北宋时期的改革为例,说说“法积则弊,法弊则更”是如何体现的?(4)、慈禧及皇室西安之行,材料1、材料3有着完全不同的记录。如何看待材料1、材料3的证史价值。(5)、慈禧及皇室西安之行,“微服西狩”“蒙尘巡幸”“仓皇出逃”说法都有。你认为该称作什么?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
3、下图为宋高宗赐岳飞手札。该手札约书于绍兴四年(1134年)前后,是宋高宗回复岳飞对边防的呈报,并加冕其恭忠体国。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A、宋高宗选择“绍兴”作为评价自己的谥号 B、以文献记载为依据的历史解释才具说服力 C、该手札可作为研究北宋边防的第一手史料 D、该手札不仅是重要历史材料也是艺术作品
-
4、以诗证史是史学研究方法之一。表中宋人诗句与其可以反映出的历史现象对应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
5、下图为公元12世纪中国多民族政权并立图。关于这些政权表述正确的是( )A、①实行南北面官制体现因俗而治 B、②将燕京改名为中都,入主中原 C、③实行猛安谋克制度,耕战合一 D、③对④称臣纳贡,保持事实独立
-
6、下图是《瀛寰志略》中的插图,该图可用于探究A、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B、晚清士大夫的世界意识 C、清朝统治阶级上层的封闭与愚昧 D、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
7、如图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主要产粮区示意图。该时期是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
8、两江总督刘坤一等就某一重大事件电奏清政府:“(若)辽、台并失,(则)南北皆危。并恐各国从此生心,后患不堪设想……现在各军械略齐,兵勇锐气可用,似不可听其恫吓之言,为此迁就之计。”这表明A、《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重大危害 B、中日战争爆发在当时已不可避免 C、有识之士反对中国与日本屈辱议和 D、清政府在和或战问题上仍举棋不定
-
9、下图表中,有关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之间的史实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A B、B C、C D、D
-
10、中华文明在五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与自然打交道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科学技术。下列关于中国传统科技成就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东汉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B、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C、造纸术、印刷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在宋朝成熟,推动了文明进步 D、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中国古代传统农业技术进行了总结
-
11、相扑源于中国春秋时代,初名“角抵”,带有武术性质,南北朝到南宋时期叫“相扑”。下图是在敦煌发现的唐代《白画相扑图》(局部),该图A、体现唐代绘画风格胡化 B、可用于研究中国传统体育 C、反映唐代尚武之风盛行 D、能证明日本相扑源于中国
-
12、秦国商鞅变法推行二十等爵制,从低到高依次排列,如下表所示,“士”和“大夫”等旧贵族称谓被压低至十级以下。这一举措 ( )A、提高了人们的进取精神 B、强化了对基层的控制 C、旨在提高平民经济地位 D、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
-
13、考古发现证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下列考古发现属于辽河流域的是( )A、
B、
C、
D、
-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一 图二(标题:还是让我回到冷战中去吧)
观察上面两幅图片,提取关联信息,自拟一个题目,并结合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相关史实,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39年,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赴粤禁烟后,组织人摘译瑞士国际法专家滑达尔的著作《各国律例》,摘译部分最初编入《四洲志》后由魏源籍入《海国图志》。组织翻译滑达尔的《各国律例》标志着林则徐对国际法的认知程度有了质的变化,至少表明林则徐已经意识到西方国际法与一般“夷情”不同,堪为“制夷”工具而加以利用。
林则徐能够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冲破“夷夏大防”的传统世俗观念,大胆引进、研究西方国际法,实为开启近代中国学习西方之端的重要举措。因此有学者认为林则徐是将近代国际法引入中国第一人。
——摘编自唐立鹏《林则徐对西方国际法的引进及运用》
材料二 约之专为通商者,本可随时更改,以求两益,非一成不变者也。税项通例,皆由本国自定,客虽强悍,不得侵主权而增减者也。宜明告各国云:某年之约不便于吾民,约期满时应即停止。某货之税不合于吾例,约期满时应即重议。
——摘自郑观应《易言》
材料三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不久,蒋介石对国民发表演讲,说“此时国际舆论,已共认日本为无理,我国民必须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痛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断。”
——摘自李云汉《九一八事变史料》
(1)、根据材料一指出林则徐主持编译国际法的原因及积极影响,现在学界主流的观点认为源自西方的国际法被正式介绍到中国是在洋务运动时期,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标志性事件。(2)、阅读材料二,概括其核心思想。结合所学回答鸦片战争开始后中国与列强协定关税恶例以及随后对之强化的不平等条约的名称。中国真正收回关税自主权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它体现了毛泽东在1949年上半年提出的哪一条外交方针?(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面对日本的侵略,国民政府采取的对策,代表“国际公理”的组织给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结果怎样? -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茶叶成为主要饮料是在唐宋时期,宋代产茶的区域较唐朝扩大一倍以上。据统计,北宋中叶种植茶叶的面积有80万亩,年产量约相当于今6万吨以上。当时饮茶成风,“略与饮食埒者”。甚至周边少数民族因饮食习惯而需要茶叶,推动茶马贸易的繁盛。
茶叶种植分为官营和民营。民营的种植户多半从粮食种植中分离出来,时人向神宗的报告谓:“今川蜀茶园,本是百姓两税田地,不出五谷,只是种茶,赋税一律折科,役钱一例均出。”
——整理自葛金芳《中国经济通史》(第五卷)
材料二 “以茶治边”政策是指我国古代封建王朝为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统治,利用其茶叶经济垄断权对西北游牧民族实行的一项羁縻政策,是融茶法、马政、边政于一体的一种边疆统治政策。它在唐宋时期开始萌芽,至明代臻于完善。
明朝时实行税茶和榷茶垄断茶利,同时规定官买余茶的政策,从而集中了大量本色茶叶,这就为“以茶治边”政策提供了茶源。因此,朱元璋指出“盖制戎狄之道,当贱其所有而贵其所无耳”,即通过官定比价推行不等价交换,以达到控制西北诸族,“以茶治边”的目的。“令茶价涌贵,番人受制,而良马将不可胜用”,这种贵茶贱马的互市政策成为明代奉行不移的祖宗旧制。
——摘编自郭孟良《试论明代的“以茶治边”政策》
材料三 1662年葡萄牙的凯瑟琳公主嫁给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其嫁妆中就有一套中国茶具和221磅红茶。新王后不仅饮茶,还宣传茶的功能,在她的指引下,饮茶成为当时上层社会的时尚。但是由于茶叶价格昂贵(虽然价格在下降,但直到17世纪末,一磅茶叶的售价仍然相当于1名男仆一两个月的工资),直到17世纪末英国饮茶之风并不盛行。
18世纪初,英国大量进口茶叶,随之英国民众对于饮茶十分热衷。1755年一位到英国旅行的意大利人写道“即使最普通的女仆每天必须喝两次茶以显示身份。”到18世纪末英国人每人每天超过两磅,英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喝茶民族。
——摘编自关剑平主编《世界茶文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茶叶广泛种植的影响。结合所学简要说明宋朝中期在徭役征收方面的变化。(2)、根据材料二回答明朝实行“以茶治边”以控制西北少数民族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明朝中后期除实行互市外朝廷对北方蒙古族采取的措施。(3)、根据材料三,概括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末英国社会生活的变化,茶叶的引进使英国形成不同于中国的茶文化,结合所学回答中国茶文化的意蕴和英国茶文化的表现。 -
17、“冷战呈现为‘两极’对抗的局面。两大力量之间的较量虽然十分紧张,但是双方都无力消灭对方,也都不希望破坏两极力量平衡。另外,在两极体系中,超级大国可以对自己的盟友的行为进行控制,这也有助于避免危机与冲突失去控制。”这一材料旨在说明( )A、冷战的特征表现为双方势均力敌 B、冷战双方都无意战胜对方 C、冷战客观上避免世界大战的爆发 D、冷战使超级大国控制盟友
-
18、列宁在1918年谈到在剥夺资本家生产资料完成消灭剥削后,党要“造成资产阶级既不能存在,也不能再产生的条件”。但是在1921年苏俄政府的经济政策发生变化后,列宁提出私人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帮手”,认为在国家掌握运输业和大工业的前提下,“有可能经过私人资本主义(更不用说国家资本主义)来促进社会主义”。以下对转变后苏俄政府的经济政策的解读正确的是( )A、政策转变的目的是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 B、转变后的经济政策核心内容是实行余粮收集制 C、经济政策的调整体现了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D、经济政策的调整使苏联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
19、图中所示运河异常重要,下列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开通时它成为连接西欧与东亚最近与最直接的水上通道 B、它的开通是欧洲人发现新航路最具有代表性的成就之一 C、一战后它所在国的民族解放运动迫使英国放弃对其的控制 D、1956年它所在的王国政府宣布收回其主权,英军撤离运河区
-
20、英国《大宪章》规定:除战时与予敌对之国家之人民外,一切商人,倘能遵照旧时之公正习惯,皆可免除苛捐杂税,安全经由水路与陆路,出入英格兰。上述规定反映出( )A、国王被剥夺了征税权 B、进一步强化了世俗王权 C、适当照顾了商人利益 D、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