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25℃时,向20mL浓度均为0.1mol·L-1的盐酸和醋酸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0.1mol·L-1的NaOH溶液(醋酸的Ka=1.8×10-5);若用0.1mol·L-1的NaOH溶液滴定20mL等浓度的盐酸,滴定终点pH的突跃范围4.3~9.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恰好中和时,溶液呈碱性 B、当c(Na+)=c(Cl-)时,溶液的pH<7 C、滴定过程中,c(Cl-)=c(CH3COO-)+c(CH3COOH) D、滴加NaOH溶液至pH=4.3的过程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只有H++OH-=H2O
-
2、部分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常数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弱电解质
HCN
H2S
H2CO3
HClO
CH3COOH
电离平衡常数(25℃)
6.2×10-10
K1=1.1×10-7
K2=1.3×10-13
K1=4.5×10-7
K2=4.7×10-11
4.0×10-8
1.75×10-5
A、甲基橙变色范围为3.1~4.4,少量甲基橙滴入0.10mol·L-1的H2S溶液中,溶液呈红色 B、向Na2CO3溶液中滴加少量氯水:+2Cl2+H2O=2Cl-+2HClO+CO2↑ C、25℃时,物质的量浓度均为0.10mol·L-1的HCN溶液与NaCN溶液等体积混合,混合后溶液pH>7 D、相同pH的CH3COONa和NaClO溶液中,阴离子总数较大的是NaClO溶液 -
3、用CO合成甲醇(CH3OH)的化学方程式为CO(g)+2H2(g)CH3OH(g)△H<0,初始投料相同时,测得CO在不同温度下的平衡转化率与压强的关系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平均摩尔质量:M(a)>M(b)>M(d)>M(c) B、正反应速率:v(a)>v(c)、v(b)>v(d) C、温度:T1>T2>T3 D、平衡常数:K(a)>K(c)、K(b)>K(d)
-
4、科学探究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实验方案设计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证明浓度对平衡FeCl3+3KSCNFe(SCN)3+3KCl的影响
向FeCl3和KSCN的混合溶液中,加入少量的KCl固体
B
氯气与水的反应存在限度
取两份新制氯水,分别滴加AgNO3溶液和KI溶液
C
KI3溶液中存在平衡:I2+I-
向盛有KI3溶液(显黄色)的①、②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淀粉溶液、AgNO3溶液
D
证明HClO的酸性比CH3COOH弱
室温下,用pH试纸分别测定0.1mol·L-1的NaClO溶液和0.1mol·L-1的CH3COONa溶液的pH
A、A B、B C、C D、D -
5、顺-1,2-二甲基环丙烷和反-1,2-二甲基环丙烷可发生如图转化:
。该反应的速率方程可表示为:v(正)=k(正)·c(顺)和v(逆)=k(逆)·c(反);k(正)和k(逆)分别称作正、逆反应速率常数,它们受温度和催化剂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某温度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可表示为 B、正、逆反应速率常数改变,平衡常数也一定会随之改变 C、若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则说明正反应的活化能高于逆反应的活化能 D、催化剂改变反应速率但不影响平衡,说明催化剂同等程度改变k(正)和k(逆) -
6、已知CO(g)+H2O(g)=CO2(g)+H2(g) △H=-41kJ·mol-1 ,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恒温恒压条件下加入惰性气体,活化分子数不变,反应速率不变 B、恒温、恒容条件下,加入水蒸气,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反应速率加快 C、升高温度,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有效碰撞频率增大,反应速率加快 D、加入合适的催化剂,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和焓变,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反应速率加快
-
7、催化剂I和II均能催化反应R(g)P(g)。反应历程(如图)中,M为中间产物。其它条件相同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使用I和II,均有4个基元反应 B、使用催化剂I时,第三个基元反应是决速反应 C、使用II时,反应体系更快达到平衡 D、使用I时,反应过程中M所能达到的最高浓度更大
-
8、T℃时在2L密闭容器中使X(g)与Y(g)发生反应生成Z(g)。反应过程中X、Y、Z的物质的量变化如图1所示;若保持其他条件不变,温度分别为T1和T2时,Y的体积分数与时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反应进行的前3min内,用X表示的反应速率v(X)=0.1mol/(L·min) B、容器中发生的反应可表示为3X(g)+Y(g)2Z(g) C、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K增大 D、若改变反应条件,使反应进程如图3所示,则改变的条件可能是升高温度
-
9、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2CaCO3(s)+2SO2(g)+O2(g)=2CaSO4(s)+2CO2(g)在低温下能自发进行,则该反应的△H<0 B、NH4Cl(s)=NH3(g)+HCl(g)室温下不能自发进行,说明该反应的△H<0 C、稀溶液中,H+(aq)+OH-(aq)=H2O(l) △H=-57.3kJ·mol-1则稀醋酸与稀NaOH溶液反应生成1mol水,放出57.3kJ热量 D、在合成氨工业中N2的量越多,H2的转化率越大,因此充入的N2越多越有利于NH3的合成
-
10、已知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是放热反应。科研人员采用新型复合光催化剂,利用太阳光高效分解水的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过程中催化剂并没有参加化学反应,但能大幅度提高反应速率 B、过程I的发生需要放出热量 C、过程Ⅲ中断裂旧键吸收的能量小于形成新键放出的能量 D、该过程涉及到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断裂和形成
-
11、化学与生活关系密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NO2和N2O4的平衡体系中,加压后颜色变深,可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 B、将SOCl2与AlCl3·H2O混合并加热,可得到无水氯化铝 C、打开剧烈摇动后的碳酸饮料产生大量气泡的原因是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D、NH4F水溶液中含有HF,因此NH4F溶液不能存放于玻璃试剂瓶中
-
12、工业上从海水提取溴,涉及到“浓缩”、“氧化”、“提取”等步骤,其中在“提取”过程中,可用热空气把溴吹出,被溶液吸收转化为和 , 同时有气体生成。后用硫酸酸化,单质溴又从溶液中产生。(1)、写出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 , 单质溴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用硫酸酸化时,每转移1mol电子,可生成单质溴mol。(3)、已知在酸性条件下存在以下反应关系:
①能将KI氧化成 , 其本身被还原为;
②能将氧化为;
③能将氧化为 , 也能将氧化成 , 其本身被还原为。
则、、、的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基于上述顺序,以下离子反应不易发生的是。
A.B.
C.D.
(4)、有探究实验如下:步骤
现象
i.向盛有30mLKI溶液的锥形瓶中依次滴入几滴淀粉溶液和足量稀硫酸,再逐滴加入溶液
随着溶液滴入,溶液由无色变蓝色并逐渐加深,且一段时间保持不变
ii.继续向上述溶液中滴入溶液
溶液的蓝色逐渐褪去
若用y表示锥形瓶中含碘物质的物质的量,用x表示所滴入的物质的量,在下图中画出上述整个实验过程中y随x的变化曲线(要求:在图中标出终点坐标):。
-
13、含氯物质用途广泛,可用于特定场合的消毒。回答下列问题:(1)、下列关于氯气的说法错误的是____。A、室温下,氯气能溶于水 B、可采用碱石灰干燥氯气 C、可通过排饱和食盐水法收集少量氯气 D、室温下,可通过加压使氯气液化而储存于钢瓶中(2)、实验室可利用和浓盐酸制备氯气。为测定反应残余液中盐酸的浓度,小组同学提出方案:与足量Zn反应,测量生成的体积,计算残余液中盐酸的浓度。装置如图所示(量气管和水准管之间用橡胶管连接,夹持仪器略)。
①仪器a的名称为。
②在记录量气管读数时,应注意将装置冷却至室温,再(填具体操作),视线与量气管内凹液面相切,水平读数。
③取残余液10.0mL与足量的锌粒反应,最终量气管内收集到气体367.5mL(已知此时气体摩尔体积为24.5L/mol)。由此可知:不与反应的盐酸临界浓度约为mol/L(保留3位有效数字)。
(3)、消毒效率可用单位质量消毒剂的得电子数来表示。NaClO和作消毒剂时还原产物均为。NaClO的消毒效率是氯气的倍(保留2位小数)。(4)、久置后的84消毒液会变质,用化学方程式解释原因:;。(已知酸性:)(5)、针对不同物品的消毒,84消毒液需要稀释到不同的浓度。取1mL含次氯酸钠的84消毒液,加水稀释至100mL,则稀释后的溶液中次氯酸钠的物质的量浓度为。(6)、工业上是将氯气通入到30%的NaOH溶液中来制备NaClO溶液,若NaClO溶液中NaOH的质量分数为1%,则生产1000kg该溶液需消耗氯气的质量为kg(保留整数)。 -
14、钠长石(主要成分)是地表岩石最重要的造岩矿物,也是工业生产的重要原料。钠长石中铁元素的价态既有+2价,也有+3价。以该矿石为原料制备金属钠的工艺流程如下:
已知:该工艺条件下,金属离子完全沉淀为氢氧化物时的pH数据如下表:
离子
完全沉淀
12.0
5.8
4.0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少量NaClO与溶液A反应的离子方程式。NaClO不可加入过量的原因是。(2)、下面物质中适合替换NaClO的是____(填字母)。A、 B、NaCl C、 D、(3)、溶质质量分数为14%的NaOH溶液,加热蒸发掉100g水后,得到溶质质量分数为28%的NaOH溶液87.5mL,则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mol/L。利用该NaOH溶液调节pH=4.0,所得“难溶物1”的主要成分是(写化学式)。(4)、写出制备金属钠的化学反应方程式。(5)、钠长石中铁元素的价态有+2,也有+3,钠长石中Fe(Ⅱ)和Fe(Ⅲ)的个数比为3∶1,则钠长石化学式中。 -
15、下图中有5种物质、、、、 , 图中相交部分“A、B、C、D”代表两种物质相互反应的产物。
回答下列问题:
(1)、5种物质中属于酸性氧化物的是(填化学式),焰色试验为砖红色的电解质是(填化学式)。(2)、产物中含有难溶电解质的是(填“A”、“B”、“C”或“D”)。(3)、过去工业曾采用与溶液反应制备NaOH,写出相应的离子方程式。现代工业利用电解饱和食盐水制备NaOH,同时生成两种单质和X,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4)、阴阳离子数目比:(填“>”、“<”、“=”)。(5)、氧化等物质的量的 , 用单线桥表示反应物之间的电子转移方向与数目。 -
16、某溶液仅由、、、、、、中的若干种离子组成,取适量该溶液进行如下实验:
根据以上实验判断,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
A、气体1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溶液变浑浊 B、白色沉淀2中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 C、原溶液中一定存在和 D、滤液2中加入碳酸钠溶液一定会产生白色沉淀 -
17、数字化实验将传感器、数据采集器和计算机相连,实现实验数据的即时采集和分析。下图是光照过程中氯水的pH变化情况。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pH减小的主要原因是光照引起了溶解度的减小,氯气逸出 B、光照使氯水中的次氯酸分解产生了盐酸,溶液的酸性增强,导电能力也增强 C、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氯水的颜色变浅,故氯水应该储存于棕色瓶中 D、新制氯水中逐滴加入稀NaOH溶液,可能发生离子反应
-
18、下列方案设计、现象和结论正确的是( )
目的
方案设计
现象和结论
A
比较和溶液碱性强弱
同温下,向等浓度的两溶液中分别滴入3滴酚酞,观察现象
观察到红色较深的是 , 说明碱性大于
B
区别和固体
分别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待检验固体,再加入几滴水,用温度计测定变化
温度升高的是固体,温度降低的是固体
C
检验纯碱溶液中是否存在NaCl
向待测液中加入溶液,观察现象
若有白色沉淀产生,则溶液中存在
D
检验是否有漂白性
将干燥的通入装有潮湿有色布条的广口瓶中,观察现象
若有色布条颜色逐渐褪去,则说明有漂白性
A、A B、B C、C D、D -
19、硝酸厂烟气中的大量NO经还原法可转化为无害物质。常温下,将NO与的混合气体通入与的混合溶液中,其转化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转化过程的实质为NO被还原 B、反应I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 C、反应II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 D、反应过程中混合溶液内和的总数不变
-
20、过氧化钠是一种强氧化剂,能与很多氧化物发生反应(其反应式如下,未配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
②
③
A、三个反应中,均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B、反应②中的是还原剂,反应③中的是氧化剂 C、转移电子数相同时,反应①与反应②消耗的的质量比为2∶1 D、三个反应中得到的钠盐均是氧化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