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粉煤灰是燃煤产生的重要污染物,主要成分有Al2O3Fe2O3SiO2等物质。用硫酸铵固体等提取粉煤灰中Al2O3并制取铝的工艺流程如图:

      

    回答下列问题:

    (1)、“滤渣Ⅰ”的主要成分为SiO2 , “滤渣Ⅲ”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
    (2)、将“滤液Ⅱ”(填操作名称)、冷却结晶、过滤、用乙醇洗涤、干燥后得到的晶体可返回工序中循环利用。
    (3)、向“滤液Ⅲ”中通入过量CO2 , 生成沉淀的离子方程式为
  • 2、氯是一种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下图是几种含氯产品。

    (1)、①储氯钢瓶中应贴的标签为(填字母代号)

    A.易燃品         B.有毒品    C.爆炸品

    ②实验室中常用MnO2氧化浓盐酸的方法制取氯气,实验装置如图a所示。

    a: b:

    用此法制得的氯气中含有HCl和水蒸气,通常通过盛有的洗气瓶,可以得到纯净、干燥的氯气。

    ③Cl2是有毒气体,为了防止多余Cl2污染空气,需要上图b装置进行尾气处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该原理。气体应该由(填a或b)管通入。若要吸收标准状况下224mLCl2 , 至少需要1mol/L的上述溶液mL。

    (2)、①工业上制取漂白粉的化学方程式是

    ②瓶装漂白粉久置空气中会呈稀粥状而失去漂白作用。试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漂白粉在空气中易失效的原因是

    ③将Cl2制成漂白粉的主要目的是

    A.增强漂白能力和消毒作用        

    B.使它转化为较稳定物质,便于保存和运输

    C.使它转化为较易溶于水的物质    

    D.提高氯的质量分数,有利于漂白消毒

    (3)、同学们探究84消毒液在不同pH下使红纸褪色的情况,做了如下实验。

    将5mL市售84消毒液稀释100倍,测得稀释后溶液的pH=12,将稀释后溶液各20mL分别加入a、b、c三个洁净的烧杯中:

    烧杯

    溶液的pH

    现象

    a

    10

    10min后,红纸基本不褪色;4h后红纸褪色

    b

    7

    10min后,红纸颜色变浅;4h后红纸褪色

    c

    4

    10min后,红纸颜色比b烧杯中10min后的浅;4h后红纸褪色

    已知溶液中Cl2、HClO和ClO-的物质的量分数(a)随溶液pH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

    ①由实验现象可获得结论:溶液的pH在4~10范围内,pH越大,红纸褪色(填“越快”或“越慢”)。

    ②结合图象进行分析,b、c两烧杯中实验现象出现差异的原因是

  • 3、取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100 mL,然后向其中通入一定量的CO2气体,得到溶液A,向A中逐滴缓慢加入0.1 mol/L的HCl溶液,产生的CO2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与所加HCl溶液的体积之间关系如图所示,通过计算回答:

    (1)、写出0-50 mL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A溶液中的溶质为(化学式),若为混合溶液,则写出溶质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2)、通入CO2气体体积为mL (标准状况)。
    (3)、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4、某合作学习小组讨论辨析:①漂白粉和酸雨都是混合物  ②煤和石油都是可再生能源  ③蔗糖、硫酸钡和水分别属于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④不锈钢和目前流通的硬币都是合金  ⑤硫酸、纯碱、醋酸钠和生石灰分别属于酸、碱、盐和氧化物  ⑥豆浆和雾都是胶体。上述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②④⑤ B、①③④⑥ C、①⑤⑥ D、②③④⑥
  • 5、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不正确的是( )
    A、NaOH 溶液与 CO2反应,当 n(NaOH)∶n(CO2)=4∶3 时, 4OH-+3CO2=CO32-+2HCO3-+H2O B、AlCl3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Al3++ 4NH3·H2O= 4NH4++ AlO2-+2H2O C、Cl2与FeBr2溶液反应,当n(Cl2)∶n(FeBr2) =1∶1 时,2Cl2+2Fe2++2Br-=4Cl-+2Fe3++Br2 D、次氯酸钙溶液中通入过量 CO2:ClO-+CO2+H2O= HClO+HCO3-
  •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酸、碱、盐都是电解质 B、难溶的物质一定不是电解质 C、氧化物都是电解质 D、氢化物都不是电解质
  • 7、下列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

     

    碱性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

    A

    Na2CO3

    H2SO4

    NaOH

    SO2

    CO2

    B

    KOH

    HCl

    NaCl

    Na2O

    CO

    C

    Cu(OH)2

    CH3COOH

    CaF2

    CO

    SO2

    D

    Ba(OH)2

    HNO3

    CaCO3

    CaO

    SO3

    A、A B、B C、C D、D
  • 8、下列关于某无色溶液中离子检验的操作、现象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检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加入盐酸酸化的氯化钡

    产生白色沉淀

    一定有SO42-

    B

    加入酚酞溶液

    溶液显红色

    一定有OH-

    C

    加入足量稀盐酸

    产生无色气体

    一定有CO32-

    D

    加入硝酸银

    产生白色沉淀

    一定有Cl-

    A、A B、B C、C D、D
  • 9、反应2Na2S+Na2CO3+4SO2=3Na2S2O3+CO2可用于制备照相业定影剂硫代硫酸钠(Na2S2O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SO2是酸性氧化物 B、Na2S2O3既含离子键又含共价键 C、K+和S2-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 D、CO2的电子式为
  • 10、下列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  )
    A、蔗糖 B、稀硫酸 C、铜片 D、氯化钾
  •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①SO3溶于水得到的溶液能导电,SO3是电解质;

    ②溶于水电离出H+的化合物都是酸;

    ③液态HCl不导电,所以属于非电解质;

    ④NaHSO4在熔融状态下电离产生三种离子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12、如表分类正确的是(  )

    选项

    单质

    胶体

    A

    水银

    硝酸

    纯碱

    蛋白质溶液

    B

    溴水

    磷酸

    烧碱

    C

    C60

    醋酸

    熟石灰

    D

    液氧

    碳酸

    氢氧化铜

    氢氧化铁沉淀

    A、A B、B C、C D、D
  • 13、下列有关钠及其化合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Na2O、Na2O2均为离子化合物 B、Na2O、Na2O2都可以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 C、Na2O2与CO2反应时有单质O2生成,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D、Na2O2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
  • 14、完成下列问题。
    (1)、25℃,两种酸的电离平衡常数如表。

    H2SO3

    Ka1=1.4×102 

    Ka2=6.0×108 

    H2CO3 

    Ka1=4.5×107 

    Ka2=4.7×1011

    ①正常雨水显酸性的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②25℃时某浓度H2SO3溶液的pH=5,该溶液中由水电离的c(H+)与溶液中的c(H+)之比为

    ③将少量SO2通入NaHCO3溶液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④结合数据说明NaHSO3溶液显酸性的原因

    (2)、25℃,调节0.10molL1二元弱酸H2A溶液的pH(忽略溶液体积的变化),溶液中的H2AHAA2的物质的量分数δ(X)随pH的变化如图所示。[已知:δ(X)=c(X)c(H2A)+c(HA)+c(A2)

    ①25℃时,H2A的电离常数Ka2=

    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填字母序号)。

    A.pH=1.2时,c(H+)=c(HA)+c(OH)+2c(A2)

    B.对pH=2.7时的溶液升温,pH减小

    C.pH增大时,c(HA)2c(H2A)×c(A2)的值逐渐减小

    D.H2AA2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

  • 15、合成氨工艺是氮肥工业的基础,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1)、甲烷水蒸气重整是传统的主要的制氢方法,发生的反应为CH4(g)+2H2O(g)=CO2(g)+4H2(g)  ΔH1。已知:甲烷和氢气的燃烧热分别是893 kJ∙mol-1和286 kJ∙mol-1H2O(g)=H2O(l)  ΔH=44kJmol1。回答下列问题:

    ①△H1=

    ②容器中通入物质的量之比为1∶2的甲烷和水蒸气,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上述反应,平衡时H2的体积分数为φ,CH4的体积分数=

    (2)、N2、H2在Fe催化剂作用下的反应历程为(*表示吸附态)

    化学吸附:(ⅰ)N2(g)2N*;(ⅱ)H2(g)2H*

    表面反应:(ⅲ)N*+H*NH*;(ⅳ)NH*+H*NH2*;(ⅴ)NH2*+H*NH3*

    脱附:(ⅵ)NH3*NH3(g)

    回答下列问题:

    ①反应(ⅰ)决定了合成氨的整体反应速率。在上述历程中,(ⅰ)的反应速率最 (填“大”、“小”),原因是:

    ②反应过程中,如果仅增多Fe催化剂的量(不改变比表面积),下列选项有变化的是

    A.反应热                                        B.化学平衡常数

    C.单位时间内NH3的产量                        D.活化能

    (3)、一定温度下发生合成氨反应时,反应物分子百分数和分子能量的关系如图,其中E表示分子的平均能量,Ec是活化分子具有的最低能量。

    回答下列问题:

    ①活化能=(用含Ec、E的式子表示)。

    ②在上图中作出升高温度时,E~EC间分子百分数和能量的关系曲线

  • 16、利用毒重石(主要成分是BaCO3 , 还含有Ca、Mg、Fe、Al、Sr等杂质元素)制备高纯BaCl2的方法如下:

      

    信息一:

    物质

    Fe(OH)3

    Al(OH)3

    Mg(OH)2 

    Ca(OH)2 

    CaC2O4

    BaC2O4

    Ksp 

    1039.4 

    1032.89 

    1011.25 

    105.33 

    108.64 

    107.79

    信息二:BaCl2难溶于乙醇溶液,NaCl、CaCl2SrCl2能或微溶于乙醇溶液。

    回答下列问题:

    (1)、离子化反应时搅拌的作用是
    (2)、加入H2O2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加氨水调pH时,应使pH不小于
    (3)、沉Ca、Sr时,若最后溶液中c(Ba2+)=0.1molL1 , 则Ca2+的最小浓度为molL1
    (4)、操作1是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洗涤所用的试剂最好是(填序号)。

    ①蒸馏水                ②饱和BaCl2溶液                ③盐酸

    (5)、操作2前加入95%乙醇的目的是 , 操作2的名称是
  • 17、维生素C又称为抗坏血酸,是一种可以添加在食品中的抗氧化剂,实验室可用直接碘量法测定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

    实验原理:C6H8O6(C)+I2C6H6O6+2HI

    实验步骤:

    Ⅰ.配制和标定I溶液

    配制I2溶液:称取3.3g I2和5g KI置于研钵中(在通风橱内)加入少量蒸馏水研磨,待I2全部溶解后,将溶液转入250mL棕色容量瓶中,定容后充分摇匀。

    I2溶液浓度的标定:取I2溶液20.00mL,置于锥形瓶中,用标准浓度的Na2S2O3溶液滴定至溶液呈浅黄色(反应离子方程式为:I2+2S2O32=2I+S4O62),加入淀粉指示剂少许,继续滴定使溶液恰好呈无色,并半分钟不变色,平行测定3次,记录数据如下:

    实验项目

    1

    2

    3

    c(Na2S2O3)/(molL1)

    0.1000

    v(Na2S2O3)/(mL)

    19.98

    20.02

    19.82

    Ⅱ.果蔬样品的处理:用粉碎机将果蔬样品打成糊状,用干燥的小烧杯准确称取100g样品,转入250mL锥形瓶中,并用少量蒸馏水冲洗小烧杯1-2次,冲洗液并入锥形瓶中。

    Ⅲ.样品分析:在II中锥形瓶中加入10mL 2 molL1醋酸溶液和少量淀粉溶液,用Ⅰ中I2溶液滴定至滴定终点,平行测定3次,记录数据如下:

    实验项目

    1

    2

    3

    v(I2)/(mL)

    8.92

    8.93

    8.91

    回答下列问题:

    (1)、研磨I2和KI固体,除研钵外还需要(填所需仪器名称)。
    (2)、配制I2溶液,使用容量瓶为棕色的原因是
    (3)、Ⅲ中滴定达到终点时的现象是
    (4)、冲洗液没有并入锥形瓶,会使测量结果(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下同)果蔬样品放置空气中时间过长,会使测量结果
    (5)、c(I2)=(保留四位有效数字),样品中维生素C的含量是mg/100g(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 18、25℃时,用0.1000molL1盐酸滴定20.00mL NaOH、Na2CO3混合溶液,开始滴定时加入第一种指示剂,达到滴定终点时,再加入第二种指示剂,且滴定过程中充分震荡,保证生成的CO2能及时逸出,盐酸体积与部分阶段pH及指示剂颜色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点存在c(Cl)>c(HCO3) B、b点pH=7,第二种指示剂是甲基橙 C、a点到b点,溶液的导电性减弱 D、原混合溶液中,NaOH、Na2C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9
  • 19、科学家研究甲醇与水蒸气重整制氢反应机理时,得到甲醇在Pd(Ⅱ)表面发生解离时历程与相对能量关系如图所示,其中附在Pd(Ⅲ)表面的物质用*标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基元反应①②③④都是吸热反应 B、该历程的活化能等于基元反应活化能之和 C、该历程的总方程式为CH3OH*CO*+2H2 D、过渡态5生成H2时释放能量少,所以过渡态5非常稳定
  • 20、25℃时,在1.0molL1K2CrO4溶液中加入酸(不考虑溶液体积变化),测得平衡时溶液中c(Cr2O72)c(H+)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2CrO42+2H+Cr2O72+H2O B、A点CrO42的转化率为50% C、加入的酸可以是盐酸 D、平衡时,若溶液中c(Cr2O72)=c(CrO42) , 则c(H+)1.732×107molL1
上一页 893 894 895 896 89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