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回答下列问题:(1)、中国古代著作中有“银针验毒”的记录,其原理为 , 则X的化学式是 , 其中在该反应中(填标号)。
A.作氧化剂 B.作还原剂
C.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D.既不是氧化剂又不是还原剂
(2)、按如图所示操作,充分反应后:①II中铜丝上观察到的现象是。
②结合I、II实验现象可知Fe2+、Cu2+、Ag+的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3)、阅读下面一段材料并回答问题。高铁酸钾使用说明书
【化学式】K2FeO4
【性状】暗紫色具有金属光泽的粉末,无臭无味
【产品特点】干燥品在室温下稳定,在强碱溶液中稳定,随着pH减小,稳定性下降,与水反应放出氧气。K2FeO4通过强烈的氧化作用可迅速杀灭细菌,有消毒作用,同时不会产生有害物质。K2FeO4与水反应还能产生具有强吸附性的Fe(OH)3胶体,可除去水中细微的悬浮物,有净水作用
【用途】主要用于饮用水消毒净化、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处理
①K2FeO4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
下列关于K2FeO4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是强氧化性的盐
b.固体保存需要防潮
c.其消毒和净化水的原理相同
d.其净水优点有:作用快、安全性好、无异味
②制备高铁酸钾时,先制备得到Na2FeO4 , 反应为 , 该反应的氧化产物是;每生成1molNa2FeO4转移mol电子。
-
2、请根据已知信息回答下列各问:(1)、I.已知H3PO2(次磷酸)是一元酸,H3PO2水溶液中存在H3PO2分子。
写出H3PO2溶液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磷酸(H3PO4)、亚磷酸(H3PO3)、次磷酸都是重要的化工产品。已知:1mol磷酸、亚磷酸、次磷酸最多消耗NaOH的物质的量依次为3mol、2mol、1mol。则Na2HPO4、NaH2PO2、Na2HPO3中属于酸式盐的是(填化学式)。(3)、II.NaHSO4可用作清洁剂、防腐剂等。
下列关于NaHSO4的说法正确的是。a.NaHSO4固体不能导电
b.NaHSO4溶液的导电性一定强于CH3COOH溶液
c.NaHSO4属于电解质
d.NaHSO4溶液显中性
(4)、NaHSO4溶液与NaHCO3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5)、III.有以下物质:①石墨、②铁、③蔗糖、④一氧化碳、⑤氯化铁固体、⑥碳酸氢钠固体、⑦氢氧化钡溶液、⑧纯醋酸、⑨熔融氯化钠、⑩液态氯化氢
以上物质属于电解质的是。(6)、写出用⑤的饱和溶液制备Fe(OH)3胶体的离子反应方程式:。(7)、将物质⑥配制成溶液,逐滴加入⑦溶液中至Ba2+恰好沉淀完全,写出离子方程式:。 -
3、“价类二维图”是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重要模型。氯元素的“价类二维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物质a可由H2在b点燃得到 B、可溶性e中的阴离子可用AgNO3溶液和稀硝酸检验 C、物质d是漂白粉的有效成分 D、物质b与水反应可以得到d
-
4、下列与“物质的量”相关的计算不正确的是( )A、有CO、CO2、O3三种气体,它们各含有1molO,则三种气体物质的量之比为3∶2∶1 B、两种物质的物质的量相同,则它们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不一定相同 C、标准状况下,aL氧气和氮气的混合物含有的分子数约为 D、在同温同体积时,气体的物质的量越大,则压强越大
-
5、对于下列事实和相应解释有错误的是( )
选项
事实
解释
A
钠保存在煤油中
煤油不与钠发生反应,钠的密度比煤油大,煤油可以隔绝空气和水蒸气
B
将一小块儿钠投入饱和NaOH溶液中,恢复到原温度后溶液中数目增多
钠与水反应有NaOH生成,所以溶液中数目增多
C
用无锈铁丝蘸取待测液在酒精灯外焰灼烧,透过蓝色钴玻璃,火焰呈紫色
待测液一定含钾元素,可能含钠元素
D
钠长期暴露在空气中的产物是
是钠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结果
A、A B、B C、C D、D -
6、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22.4LH2O中含有的分子数为NA B、标准状况下,22.4L氦气与22.4L氯气所含原子数均为2NA C、18g所含电子数为11NA D、16g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中氧原子数为NA
-
7、工业废水中含有的重铬酸根离子()有毒,必须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工业上常用绿矾()作处理剂,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未配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还原性: B、该反应的氧化产物为 C、每消耗 , 同时生成2.9gK2SO4 D、若有1mol参与反应生成6mol水
-
8、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钠与水反应: B、在NaHSO4溶液中滴入溶液至恰好沉淀: C、向溶液中通入: D、84消毒液在使用时可与空气中的:
-
9、某澄清透明溶液中可能含有①Na+②③Cl-④⑤⑥H+⑦OH-⑧Ba2+中的几种,且每种离子的个数均相等,依次进行下列实验,每步所加试剂均过量,观察到的现象如下:
步骤
操作
现象
(1)
向溶液中滴加2~3滴紫色石蕊溶液
溶液变红
(2)
向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和稀盐酸
有白色沉淀生成
(3)
将(2)中所得混合物过滤,向滤液中加入AgNO3溶液和稀硝酸
有白色沉淀生成
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
A、由操作(1)可知溶液中一定不含OH-、、 B、肯定含有的离子是Na+、、Cl-、H+ C、操作(2)和操作(3)中的白色沉淀分别为BaSO4和AgCl D、肯定不含有的离子是Cl-、、、OH-、Ba2+ -
10、下列物质分类的正确组合是( )
选项
混合物
纯净物
单质
电解质
非电解质
A
盐酸
石墨
溶液
(蔗糖)
B
空气
胶体
铁
C
水银
铜
D
氨水
胆矾
A、A B、B C、C D、D -
11、下列各项中两组物质在溶液中的反应,可用同一离子方程式表示的是( )A、: B、: C、: D、:
-
12、常温下,向某浓度的硫酸铜溶液中分别加入硫酸铜固体和Ba(OH)2固体,随着二者的加入,溶液的导电性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若将Ba(OH)2固体换成BaCl2固体,图像无变化 B、原硫酸铜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 C、N点时CuSO4和Ba(OH)2恰好完全反应 D、M点后曲线表示的是新加入的硫酸铜固体生成了胆矾晶体,使溶液浓度减小
-
13、“遥遥领先”的华为芯片制造过程用了蚀刻技术。利用NF3进行硅芯片蚀刻时的产物均为气体,在蚀刻物表面不留任何残留物。该反应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物质丁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 B、反应生成的丙和丁微粒数之比为1∶1 C、丙物质为气体 D、上述反应为置换反应
-
14、用“●”和“○”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微观示意图能表示纯净物的是( )A、
B、
C、
D、
-
15、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中和反应有盐和水生成,则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B、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则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C、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则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D、置换反应有单质生成,则有单质生成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
16、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写道:“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月光穿过薄雾形成种种美景的本质原因是( )A、空气中的小水滴颗粒直径为1~100nm B、空气中的小水滴颗粒的运动 C、雾是一种胶体,胶粒带有电荷 D、光的折射作用
-
17、从CO2捕获技术应用中分离出CO2 , 作原料气体来合成基础化工品是很有前景的方法。(1)、研究表明二氧化碳与氢气在某催化剂作用下可以还原为甲醇,该反应如下:CO2(g)+3H2(g)CH3OH(g)+H2O(g)。反应历程如图所示(吸附在催化剂表面的物质用*标注,如*CO2表示单个CO2分子吸附在催化剂表面;图中*H已省略)。
①上述合成甲醇的反应过程中决定反应速率的步骤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②该过程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③有利于提高平衡时CO2转化率的措施有(填字母)。
a.使用催化剂 b.增大压强 c.增大CO2和H2的初始投料比 d.升高温度
(2)、在催化剂(Ni/xMg)作用下二氧化碳与氢气反应还可以还原为甲烷,反应如下CO2(g)+4H2(g) CH4(g)+2H2O(g)。以5 mol H2和1 mol CO2为初始原料,保持总压为P0发生反应,不同温度下在相同时间测得CO2的转化率如图。①三种催化剂(Ni/xMg)中,催化效果最好的是。使用Ni催化反应1.2 min达到A点,化学反应速率v(H2)=g∙min-1。
②下列表述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的是。
a.v正(H2)=2v逆(H2O) b.气体压强不变 c.气体总质量不变 d.气体总体积不变
③B点的平衡常数Kp计算式为 (用平衡分压代替平衡浓度计算,分压=总压×物质的量分数)。
(3)、催化电解吸收CO2的KOH溶液(主要溶质为KHCO3)可将CO2转化为有机物。在相同条件下,随电解电压的变化阴极产物也发生变化。①当电压较低时,电解过程中没有含碳产物生成,阴极主要还原产物为。
②当电压较高时,电解生成C2H4和HCOO-消耗的电量之比为3:1,则C2H4和HCOO-物质的量之比为。
-
18、重铬酸铵[(NH4)2Cr2O7](M=252 g·mol-1)常用作分析试剂、催化剂及媒染剂等。某化学兴趣小组对重铬酸铵的一些性质及组成进行探究。已知:+ H2O2+2H+。回答下列问题:(1)、在试管中加入少量重铬酸铵样品,滴加足量6 mol·L-1 NaOH溶液,振荡、微热。产生的现象是。(2)、为探究重铬酸铵的分解产物,按下图连接好装置,在A中加入2.52 g重铬酸铵样品进行实验。
①实验过程中通入N2的主要目的是。
②实验过程中,若发现加热温度不够,如何改进?。
③C装置的作用是。加热A至恒重,观察到B中固体由白变蓝,D中酚酞溶液不变色,同时测得A中剩余固体1.52 g、B增重0.72 g,另外分解产物中还含有N2 , 则重铬酸铵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3)、为探究溶液酸性增强对铬(VI)盐溶液氧化性或Na2SO3溶液还原性的影响,该小组利用下图装置继续实验(已知物质氧化性与还原性强弱差异越大,电压越大)。a.K闭合时,记录电压。
b.向U型管左侧溶液中滴加硫酸至pH=2后,电压增大了y。
c.继续向U型管右侧溶液中滴加硫酸后,无气体逸出,电压几乎不变。
①上述实验得出结论:;酸性增强,对Na2SO3溶液还原性几乎无影响。
②有同学认为:随着溶液酸性的增强,溶液中O2的氧化性增强也会使电压增大。补做实验:U型管左管中改为盛放溶液;然后向左管中滴加硫酸至pH=2后,测得电压增大了z,若zy(填“>”、“<”或“=”),则证明实验结论不受影响。
-
19、工业上常用天然二氧化锰粉与硫化锰矿(含Fe、Al、Mg、Ni、Si等的氧化物杂质)制备MnSO4 , 其工艺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1:常温下,MnCO3的溶度积Ksp=2.110-11 , 当c0(Mn+)≤ 1.010-5 mol·L-1时该离子已沉淀完全。
资料2:相关金属离子 [c0(Mn+)=0.1 mol·L-1]形成氢氧化物沉淀的pH范围如下:
金属离子
Mn2+
Fe2+
Fe3+
Al3+
Mg2+
Ni2+
开始沉淀的pH
8.1
6.3
1.5
3.4
8.9
6.9
沉淀完全的pH
10.1
8.3
2.8
4.7
109
8.9
(1)、“滤渣1”含有S和;“溶浸”中二氧化锰与硫化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氧化”中添加适量的MnO2的作用是。(3)、“调pH”只除去铁和铝,溶液的pH范围为。(4)、“除杂1”的目的是除去Ni2+ , “滤渣3”的主要成分是。(5)、“除杂2”的目的是生成MgF2沉淀除去Mg2+ , 若溶液酸度过高,Mg2+沉淀不完全。请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其原因。(6)、MnCO3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常温下,向溶液中加入NH4HCO3溶液使Mn2+完全沉淀,则混合溶液中浓度不低于mol·L-1。 -
20、某研究小组设计了一种能准确检测某香菇中添加剂亚硫酸盐含量的方案,实验装置如下图:
①三颈烧瓶中加入10.00 g研碎的香菇样品和一定量的水;锥形瓶中加入适量水、34滴淀粉溶液,预处理后充分搅拌。
②持续通入氮气,再加入过量磷酸,加热并保持混合液微沸,同时用碘标准溶液滴定锥形瓶内溶液。
③重复测定23次,至终点时滴定平均消耗了0.0100 mol·L-1碘标准溶液1.30 mL。
④空白实验:不加香菇,在三颈烧瓶和锥形瓶中仅加等量蒸馏水,重复以上实验,滴定消耗了0.10 mL碘标准溶液。
(1)、仪器a的名称为。(2)、仪器b的使用步骤:检漏、、装液、调“0”、滴定。(3)、滴定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滴定终点的判断方法是。(4)、已知:Ka1(H3PO4)=6.910-3 , Ka1(H2SO3)=1.410-2 , Ka2(H2SO3)=6.010-8 , 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加入H3PO4后加热能够生成SO2的原因。(5)、该样品中亚硫酸盐含量为mg·kg-1(以SO2计)。若滴定前未排尽滴定管尖嘴处的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则会导致测定结果(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6)、该小组查阅文献得知香菇中还含有微量的二价铁,设计实验利用K3[Fe(CN)6]溶液对其进行检验,该反应的原理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