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铜(I)、乙腈(简写为L)的某水溶液体系中含铜物种的分布曲线如图。纵坐标(δ)为含铜物种占总铜的物质的量分数,总铜浓度为1.0×103molL1。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Cu++3L[CuL3]+lgK=0.27 B、c(Cu+)=c{[CuL]+}时,c{[CuL2]+}=2.0×104molL1 C、n从0增加到2,[CuLn]+结合L的能力随之减小 D、c{[CuL]+}=c{[CuL3]+} , 则2c{[CuL2]+}<c{[CuL]+}+3c{[CuL3]+}
  • 2、 N和P为同主族相邻元素。下列关于物质性质或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
    A、KNO3的熔点比K3PO4的低,因为KNO3的离子键更强 B、磷单质通常不以P2形式存在,因为磷磷之间难以形成三键 C、次磷酸比硝酸的酸性弱,因为前者的HO键极性小 D、P形成PF5而N形成NF3 , 因为P的价层电子轨道更多且半径更大
  • 3、 某电池的正极材料为LiFePO4 , 负极材料为嵌锂石墨。利用人工智能筛选出的补锂试剂LiSO2CF3 , 能使失活的电池再生并延长寿命,且保持电池原结构。将LiSO2CF3注入电池后充电补锂,过程中[SO2CF3]转化为气体离去。下列有关充电补锂的说法错误的是(   )
    A、[SO2CF3]在阳极失去电子 B、生成气体中含有氟代烃 C、过程中铁元素的价态降低 D、[SO2CF3]反应并离去是该电池保持原结构的原因
  • 4、 桥头烯烃Ⅰ的制备曾是百年学术难题,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Ⅰ的分子式是C7H12 B、Ⅰ的稳定性较低 C、Ⅱ有2个手性碳 D、Ⅱ经浓硫酸催化脱水仅形成Ⅰ
  • 5、 制备α-氯代异丁酸的装置如图。在反应瓶中加入异丁酸与催化剂(易水解),加热到70 , 通入Cl2 , 反应剧烈放热,通气完毕,在120下继续反应。反应结束,常压蒸馏得产物。反应方程式: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干燥管可防止水蒸气进入反应瓶 B、可用NaOH溶液作为吸收液 C、Cl2通入反应液中可起到搅拌作用 D、控制Cl2流速不变可使反应温度稳定
  • 6、 SO2晶胞是长方体,边长abc , 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个晶胞中含有4个O原子 B、晶胞中SO2分子的取向相同 C、1号和2号S原子间的核间距为22a2+b2pm D、每个S原子周围与其等距且紧邻的S原子有4个
  • 7、 如图所示的物质转化关系中,固体A与固体B研细后混合,常温下搅拌产生气体C和固体D,温度迅速下降。气体C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G是一种强酸。H是白色固体,常用作钡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C的水溶液中加入少量固体A,溶液pH升高 B、D为可溶于水的有毒物质 C、F溶于雨水可形成酸雨 D、常温下可用铁制容器来盛装G的浓溶液
  • 8、 下列关于物质性质或应用解释错误的是(   )

    选项

    性质或应用

    解释

    A

    石蜡油的流动性比水的差

    石蜡油的分子间作用力比水的小

    B

    NH3溶于水显碱性

    NH3可结合水中的质子

    C

    OF2可以氧化H2O

    OF2中O显正电性

    D

    石墨作为润滑剂

    石墨层间靠范德华力维系

    A、A B、B C、C D、D
  • 9、 某化合物的分子式为XY2Z。X、Y、Z三种元素位于同一短周期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三者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之和与未成对电子数之和相等,Z是周期表中电负性最大的元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三者中Z的原子半径最大 B、三者中Y的第一电离能最小 C、X的最高化合价为+3 D、XZ3NH3键角相等
  • 10、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产生丁达尔效应 B、合成高分子是通过聚合反应得到的一类纯净物 C、配位化合物通过“电子对给予-接受”形成配位键 D、超分子可以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分子通过分子间相互作用形成
  • 11、 下列化学实验目的与相应实验示意图不相符的是(   )

    选项

    A

    B

    实验目的

    用量热计测定反应热

    分离乙酸乙酯和饱和食盐水

    实验示意图

    选项

    C

    D

    实验目的

    在铁片上镀镍

    转移热蒸发皿至陶土网

    实验示意图

    A、A B、B C、C D、D
  • 12、 下列描述不能正确地反映事实的是(   )
    A、室温下SiO2与碳不发生反应,高温下可生成SiCO B、室温下苯与溴不发生反应,温度升高生成大量溴苯 C、通常含硒的化合物有毒性,但微量硒元素有益健康 D、某些镇痛类生物碱可用于医疗,但滥用会危害健康
  • 13、 下列化学用语表达错误的是(   )
    A、甲醛(HCHO)的分子空间结构模型: B、制备聚乙炔:nHCCH C、碳酸银溶于硝酸的离子方程式:CO32+2H+=H2O+CO2 D、1molSO42含有4NAσ键电子对
  • 14、 下列与生活相关的叙述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干冰升华助力舞台云雾形成 B、珍珠遇酸后失去光泽 C、加酶洗衣粉清洗蛋白质污渍 D、植物油久置氧化变质
  • 15、 化学反应平衡常数对认识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具有指导意义。实验小组研究测定“MnO2+2Br+4H+Mn2++Br2+2H2O”平衡常数的方法,对照理论数据判断方法的可行性。
    (1)、理论分析

    Br2易挥发,需控制生成c(Br2)较小。

    ②根据25K=6.3×104分析,控制合适pH , 可使生成c(Br2)较小;用浓度较大的KBr溶液与过量MnO2反应,反应前后c(Br-)几乎不变;c(Mn2+)=c(Br2) , 仅需测定平衡时溶液pHc(Br2)

    Br2与水反应的程度很小,可忽略对测定干扰;低浓度HBr挥发性很小,可忽略。

    实验探究

    序号

    实验内容及现象

    I

    25 , 将0.200molL-1KBr溶液(pH1)与过量MnO2混合,密闭并搅拌,充分反应后,溶液变为黄色,容器液面上方有淡黄色气体。

    25 , 将0.200molL-1KBr溶液(pH2)与过量MnO2混合,密闭并搅拌,反应时间与I相同,溶液变为淡黄色,容器液面上方未观察到黄色气体。

    测定I、Ⅱ反应后溶液的pH;取一定量反应后溶液,加入过量KI固体,用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测定c(Br2)

    已知:I2+2Na2S2O3=2NaI+Na2S4O6Na2S2O3Na2S4O6溶液颜色均为无色。

    ①Ⅲ中,滴定时选用淀粉作指示剂,滴定终点时的现象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KI的作用:

    ②I中,与反应前的溶液相比,反应后溶液的pH(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平衡后,按c(Mn2+)c(Br2)c2(Br-)c4(H+)计算所得值小于25的K值,是因为Br2挥发导致计算时所用的浓度小于其在溶液中实际浓度。

    ③Ⅱ中,按c(Mn2+)c(Br2)c2(Br-)c4(H+)计算所得值也小于25的K值,可能原因是

    (2)、实验改进

    分析实验I、Ⅱ中测定结果均偏小的原因,改变实验条件,再次实验。

    控制反应温度为40 , 其他条件与Ⅱ相同,经实验准确测得该条件下的平衡常数。

    ①判断该实验测得的平衡常数是否准确,应与值比较。

    ②综合调控pH和温度的目的是

  • 16、 利用工业废气中的H2S制备焦亚硫酸钠(Na2S2O5)的一种流程示意图如下。

    已知:

    物质

    H2CO3

    H2SO3

    Ka(25°C)

    Ka1=4.5×10-7Ka2=4.7×10-11

    Ka1=1.4×10-2

    Ka2=6.0×10-8

    (1)、制SO2

    已知:

    H2S(g)+12O2(g)=S(s)+H2O(g)        ΔH=-221.2kJmol-1

    S(s)+O2(g)=SO2(g)                 ΔH=-296.8kJmol-1

    H2SSO2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2)、制Na2S2O5

    I.在多级串联反应釜中,Na2CO3悬浊液与持续通入的SO2进行如下反应:

    第一步:2Na2CO3+SO2+H2ONa2SO3+2NaHCO3

    第二步:

    NaHCO3+SO2NaHSO3+CO2

    Na2SO3+SO2+H2O2NaHSO3

    Ⅱ.当反应釜中溶液pH达到3.8~4.1时,形成的NaHSO3悬浊液转化为Na2S2O5固体。

    ①Ⅱ中生成Na2S2O5的化学方程式是

    ②配碱槽中,母液和过量Na2CO3配制反应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③多次循环后,母液中逐渐增多的杂质离子是 , 需除去。

    ④尾气吸收器中,吸收的气体有

    (3)、理论研究Na2SO3NaHCO3SO2的反应。一定温度时,在1L浓度均为1molL-1Na2SO3NaHCO3的混合溶液中,随n(SO2)的增加,SO32-HCO3-平衡转化率的变化如图。

    0~a mol , 与SO2优先反应的离子是

    a~b molHCO3-平衡转化率上升而SO32-平衡转化率下降,结合方程式解释原因:

  • 17、 一种受体拮抗剂中间体P合成路线如下。

    已知:①RCOOHSOCl2RCOCl

    ②试剂a是

    (1)、I分子中含有的官能团是硝基和
    (2)、B→D的化学方程式是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填序号)。

    a.试剂a的核磁共振氢谱有3组峰

    b.J→K的过程中,利用了(CH3CH2)3N的碱性

    c.F→G与K→L的反应均为还原反应

    (4)、以G和M为原料合成P分为三步反应。

    已知:

    ①M含有1个sp杂化碳原子。M的结构简式为

    ②Y的结构简式为

    (5)、P的合成路线中,有两处氨基的保护,分别是:

    ①A→B引入保护基,D→E脱除保护基;

  • 18、 铅酸电池是用途广泛并不断发展的化学电源。
    (1)、十九世纪,铅酸电池工作原理初步形成并延续至今。

    铅酸电池工作原理:PbO2+Pb+2H2SO42PbSO4+2H2O

    ①充电时,阴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

    ②放电时,产生a库仑电量,消耗H2SO4的物质的量为mol。已知:转移1mol电子所产生的电量为96500库仑。

    35%~40%H2SO4作为电解质溶液性质稳定、有较强的导电能力,SO42-参与电极反应并有利于保持电压稳定。该体系中SO42-不氧化PbSO42-氧化性弱与其结构有关,SO42-的空间结构是

    ④铅酸电池储存过程中,存在化学能的缓慢消耗:PbO2电极在H2SO4作用下产生的O2可将Pb电极氧化。O2氧化Pb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随着铅酸电池广泛应用,需要回收废旧电池材料,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回收过程中主要物质的转化关系示意图如下。

    ①将PbSO4等物质转化为Pb2+的过程中,步骤I加入NaOH溶液的目的是

    ②步骤Ⅱ、Ⅲ中H2O2K2S2O8作用分别是

    (3)、铅酸电池使用过程中,负极因生成导电性差的大颗粒PbSO4 , 导致电极逐渐失活。通过向负极添加石墨、多孔碳等碳材料,可提高铅酸电池性能。碳材料的作用有(填序号)。

    a.增强负极导电性

    b.增大负极材料比表面积,利于生成小颗粒PbSO4

    c.碳材料作还原剂,使PbO2被还原

  • 19、 通过MgCl2[Mg(NH3)6]Cl2的相互转化可实现NH3的高效存储和利用。
    (1)、将Mg的基态原子最外层轨道表示式补充完整:

    (2)、NH3分子中HNH键角小于109°28' , 从结构角度解释原因:
    (3)、[Mg(NH3)6]Cl2的晶胞是立方体结构,边长为anm , 结构示意图如下。

    [Mg(NH3)6]Cl2的配体中,配位原子是

    ②已知[Mg(NH3)6]Cl2的摩尔质量为Mgmol-1 , 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A , 该晶体的密度为gcm-3。(1nm=10-7cm)

    (4)、MgCl2NH3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示意图如下。

    ①室温下,MgCl2NH3反应生成[Mg(NH3)6]Cl2而不生成[Mg(NH3)]Cl2。分析原因:

    ②从平衡的角度推断利于[Mg(NH3)6]Cl2脱除NH3生成MgCl2的条件并说明理由:

  • 20、 用电解Na2SO4溶液(图1)后的石墨电极1、2探究氢氧燃料电池,重新取Na2SO4溶液并用图2装置按i→iv顺序依次完成实验。

    实验

    电极I

    电极Ⅱ

    电压/V

    关系

    i

    石墨1

    石墨2

    a

    a>d>c>b>0

    ii

    石墨1

    新石墨

    b

    iii

    新石墨

    石墨2

    c

    iv

    石墨1

    石墨2

    d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a>0 , 说明实验i中形成原电池,反应为2H2+O2=2H2O B、b<d , 是因为ii中电极Ⅱ上缺少H2作为还原剂 C、c>0 , 说明iii中电极I上有O2发生反应 D、d>c , 是因为电极I上吸附H2的量:iv>iii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