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亚氯酸钠(NaClO2)是一种重要的含氯消毒剂,制备亚氯酸钠的工艺流程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解时若将稀H2SO4换成盐酸,会发生反应:ClO3-+5Cl-+3H2O=3Cl2+6OH- B、试剂A应选择一种安全、成本低的氧化剂 C、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2ClO2+H2O2=2NaClO2+O2+2H2O D、氧化性:ClO3->H2O2>ClO2
  • 2、三氯化碘(ICl3)在药物合成中用途非常广泛,其熔点为33℃,沸点为73℃,遇水易反应。实验室可用图装置制取ICl3 , 制备的反应原理:I2+3Cl2=2ICl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利用装置甲制备氯气选用的药品可以是高锰酸钾和浓盐酸 B、装置乙中长颈漏斗液面上升说明丙装置可能发生堵塞 C、装置丙中氯化钙的作用是干燥Cl2 D、装置戊中的碱石灰可以用无水氯化钙代替
  • 3、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错误的是(  )
    A、NH4HSO4溶液滴加少量Ba(OH)2溶液:Ba2++2OH-+H++NH4++SO42=BaSO4+H2O+NH3H2O B、Mg(HCO3)2溶液中加入足量NaOH溶液:Mg2++2HCO3+4OH-=Mg(OH)2+2CO32+2H2O C、向饱和Na2CO3溶液中通入过量CO2气体:2Na++CO32-+CO2+H2O=2NaHCO3 D、新制氯水中加入少量CaCO32Cl2+H2O+CaCO3=Ca2++2Cl+CO2+2HClO
  • 4、下列有关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装置①制取少量氧气并可以控制反应停止 B、装置②制取氢氧化铁胶体 C、装置③验证热稳定性:Na2CO3>NaHCO3 D、装置④制取少量Cl2
  • 5、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分别进行如下导电性实验,小灯泡的亮度比反应前明显减弱的是(  )

    A、向硫化钠溶液中通入氯气 B、向硝酸银溶液中通入少量氯化氢 C、HI饱和溶液中通入O2 D、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少量氯气
  • 6、已知反应:2F2+2NaOH=OF2+2NaF+H2O(已知OF2的沸点为-114℃,且氟元素的化合价为-1)。若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消耗44.8L(标准状况)F2时该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4NA B、若消耗44.8L(标准状况)F2时,生成的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为1mol C、在0℃、101KPa下,19g F227g OF2混合后的体积约为22.4L D、在常温常压下,F2OF2的密度之比为1927
  • 7、分类法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一种常用科学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个数有(  )

    H3PO2(次磷酸)与足量的NaOH反应生成盐NaH2PO2H3PO2属于一元酸

    ②金属氧化物不一定都是碱性氧化物,但碱性氧化物一定都是金属氧化物

    ③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④蔗糖和水分别属于非电解质和电解质

    ⑤既有单质参加又有单质生成的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⑥根据丁达尔现象可以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Na2O2Na2O都能与水反应生成NaOH , 二者均为碱性氧化物

    ⑧“火树银花”火树就是指焰火,俗称烟花,是金属的焰色试验,焰色试验属于物理变化

    A、3个 B、4个 C、5个 D、6个
  • 8、下列有关化学用语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碳酸氢钠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为:NaHCO3Na++HCO3- B、K2FeO4中铁元素的化合价是+3 C、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的表示: D、常温常压下H2O的摩尔质量为18 gmol-1
  • 9、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写道:“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月光穿过薄雾形成的种种美景本质原因是(  )
    A、薄雾是均一、透明的 B、胶体的电泳现象 C、薄雾中分散质微粒直径约为1~100nm D、薄雾中分散质微粒进行布朗运动
  • 1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其应用的基础自然科学 B、化学已成为自然科学领域中一门“中心的、实用的和创造性的基础科学 C、化学变化是自然界中物质变化的所有形式 D、将宏观与微观联系起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是化学的特点和魅力所在
  • 11、以乙苯催化脱氢来制取乙烯,是化工产业中常用的方法如下所示:

          ΔH=+117.6kJmol1

    (1)、在Fe2O3催化作用下将乙苯加入三个恒容密闭容器发生上述反应。相关数据如下:

    容器

    容积/L

    温度/℃

    起始量/mol

    平衡量/mol

    苯乙烯(g)

    乙苯(g)

    氢气(g)

    苯乙烯(g)

    1

    T1

    3

    0

    0

    1

    1

    T1

    4

    3

    2

    x

    1

    T2

    5

    0

    0

    2.5

    T1时,向乙容器中按表格中数据投料,则此时vv(填写“>”“=”“<”);

    T1T2(填写“>”“=”“<”);请解释原因

    ③乙苯脱氢经历如图所示:

    该环节中,温度较低时,更有利于发生的“环节”是;该催化剂在使用过程中,失活现象比较严重,由此推断“脱氢环节”除了产生H2 , 还会生成离开催化剂表面。

    (2)、为了节省能源,乙苯催化脱氢制苯乙烯的过程可以在CO2气氛下进行。100kPa下,反应气组成n()n(CO2) , 按照1∶0;1∶1;1∶5;1∶9投料,乙苯平衡转化率随反应温度变化关系如图。图中n()n(CO2)=15的曲线是(填曲线标号)

    (3)、工业乙苯催化脱氢生产苯乙烯时,会产生少量积碳,加入一定温度的水蒸气可较长时间保持催化剂活性,其原因是
  • 12、氨的用途十分广泛,是制造硝酸和氮肥的重要原料。
    (1)、Ⅰ.传统的“哈伯法”合成氨原理为:N2(g)+3H2(g)2NH3(g)   ΔH=92.4kJmol1

    ΔS=200JK1mol1

    上述反应在常温下(填“能”或“不能”)自发进行。

    (2)、一定条件下,在恒温恒容的密闭容器中充入等物质的量N2H2发生反应生成NH3 , 下列状态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的是____(填标号)。
    A、容器内压强不变 B、N2的体积分数不变 C、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 D、2V(NH3)=3V(H2) E、容器内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不变
    (3)、已知合成氨从反应的速率方程为:v=kcα( N2)cβ(H2)c1(NH3) , 在合成氨过程中,需要不断分离出氨,可能的原因为
    (4)、科字家推出合成氨反应在接近平衡时净反应速率方程式为:v(NH3)=k1p(N2)[p3(H2)p2(NH3)]αk2[p2(NH3)p3(H2)](1α)k1k2分别为正、逆反应速率常数,p代表各组分的分压,如p(B)=px(B) , 其中x(B)为平衡体系中B的体积分数,p为平衡总压强16MPa,以铁为催化剂时α=0.5 , 一定条件下,向容器中充入5mol N2和15mol H2的混合气体,平衡时氨气的体积分数为25%,试计算k1k2=。(写出计算表达式,不考虑单位)
    (5)、Ⅱ.尿素(H2NCONH2)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高效氮肥,工业上以NH3CO2为原料生产尿素,该反应实际为两步反应:

    第一步:2NH3(g)+CO2(g)H2NCOONH4(s)   ΔH=271kJmol1

    第二步:H2NCOONH4(s)CO(NH2)(s)+H2O(g)   ΔH=+138kJmol1

    写出工业上以NH3CO2为原料合成尿素的热化学方程式:

    某实验小组模拟工业上合成尿素的条件,在一体积为0.5L密闭容器中投入4mol氨和1mol二氧化碳,实验测得反应中各组分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

    (6)、已知总反应的快慢由慢的一步决定,则合成尿素总反应的快慢由第步反应决定,总反应进行到min时到达平衡。
  • 13、
    (1)、Ⅰ.碳酸及碳酸盐与自然界碳的循环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了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人体各种体液的pH都要保持在一个较小的pH变化范围。血液的正常pH范围是7.35~7.45.当血浆pH低于7.2会引起酸中毒,高于7.5会引起碱中毒。血浆“H2CO3/HCO3”缓冲体系对稳定体系酸碱度有重要作用。该缓冲体系存在如下平衡:H+(aq)+HCO3(aq)H2CO3(aq)CO2(g)+H2O(l)①向缓冲体系加入少量强碱时,上述平衡移动(填“正向”、“逆向”、“不移动”)
    ②当大量酸进入到缓冲体系时,体系中c(H+)c(H2CO3)(填“变大”、“变小”或者“不变”)
    ③若某温度下H2CO3Ka1=1.0×106 , 当血浆中c(HCO3)c(H2CO3)=101时,人体发生(填“酸”或“碱”)中毒。
    (2)、Ⅱ.雌黄(As2S3)和雄黄(As4S4)都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砷化合物,早期曾用作绘画颜料,因都有抗病毒疗效而入药。

    As2S3可转化为用于治疗白血病的亚砷酸(H3AsO3)。亚砷酸在溶液中存在多种微粒形态,各种微粒的物质的量分数与溶液pH关系如图(a)所示。

    (a)

    ①人体血液的pH为7.35~7.45,用药后人体中含砷元素的主要微粒是

    ②将KOH溶液滴入亚砷酸溶液,当pH调至11时,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填字母序号)。

    a.当n(H3AsO3)n(H2AsO3)=11时,溶液呈碱性

    b.pH=12时,溶液中c(H2AsO3)+2c(HAsO32)+3c(AsO33)+c(OH)=c(H+)

    c.在K3AsO3溶液中,c(AsO33)>c(HAsO32)>c(H2AsO3)

    (3)、工业含砷(Ⅲ)废水常用铁盐处理后排放。其原理是:铁盐混凝剂在溶液中产生Fe(OH)3胶粒,其表面带有正电荷,可吸附含砷化合物。测得不同pH条件下铁盐对含砷(Ⅲ)化合物的去除率,如图(b)所示。pH为5~9时,随溶液pH增大,铁盐混凝剂对含砷(Ⅲ)化合物的吸附效果增强。结合图(a)和图(b),解释可能的原因:

    (b)

  • 14、为保障人民健康,我国制定了十分严格的SO2使用标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规定含硫类食品添加剂的最大使用量范围为0.01~0.4gkg1(以SO2残留量计算)。某化学兴趣小组按照如下步骤测定去核大枣中SO2的残留量。

    ⅰ.准确称取10.00g去核大枣装入500mL圆底烧瓶中,将样品用硫酸酸化后加入300mL水并通入氮气,将氮气流速调至0.2mLmin1并低于100℃加热,蒸出的SO2用双氧水吸收,实验装置加图所示(夹持和加热装置已省略)。

    ⅱ.充分反应后,合并乙、丙中的吸收液于锥形瓶中,煮沸一段时间后,冷却。

    ⅲ.滴加几滴酚酞作指示液,用0.01molL1的NaOH标准液滴定。重复实验四次,所得数据如表所示:

    序号

    1

    2

    3

    4

    标准液初始读数/mL

    0.00

    0.10

    0.30

    0.40

    标准液滴定终点读数/mL

    8.80

    8.95

    10.15

    9.15

    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ⅰ中持续通N2的作用是;双氧水吸收SO2时的化学方程式为
    (2)、步骤ⅲ中盛装0.01molL1的NaOH标准液的仪器为(填标号),该仪器使用之前需要进行的操作为

    A.               B.               C.               D.

    (3)、步骤ⅱ中煮沸的目的可能是
    (4)、步骤ⅲ中滴定终点的现象为 , 下列操作会使测得的SO2含量偏小的是(填标号)。

    a.滴定前尖嘴处无气泡,滴定后有气泡

    b.盛装0.01molL1的NaOH标准液的仪器未用标准液润洗

    c.滴定前读数时俯视刻度线,滴定终点读数时仰视刻度线

    d.氮气流速过快

    (5)、该大枣中SO2的残留量为(保留小数点后两位)gkg1(填“符合”或“不符合”)国家标准。
  • 15、常温下,向某浓度的H2A溶液中逐滴加入已知浓度的NaOH溶液,若pC表示溶液中溶质微粒的物质的量浓度的负对数,则所得溶液中pC(H2A)pC(HA)pC(A2)与溶液pH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已知:H2AHA+H+ Ka1HAA2+H+ Ka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pH=3时,溶液中c(HA)<c(A2)=c(H2A) B、常温下,Ka2的数量级为105 C、常温下,NaHA溶液呈碱性 D、常温下随着pH的增大,c2(HA)c(H2A)c(A2)的值不变
  • 16、常温下,在10mL 0.1molL1 MOH溶液中滴加pH=1的盐酸,溶液AG(AG=lgc(OH)c(H+))与盐酸体积(V)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常温下,MOH的电离常数约为1×105 B、F点溶液中:c(MOH)>c(M+)>c(Cl)>c(OH)>c(H+) C、滴加盐酸过程中,水的电离程度:P点最大 D、Q点溶液中:c(H+)>2c(MOH)+c(M+)
  • 17、I可作为水溶液中SO2歧化反应( 3 S O 2 + 2 H 2 O = S + 2 S O 4 2 + 4 H + )的催化剂。某实验小组为探究浓度、催化剂和溶液酸性对SO2歧化反应速率的影响,分别在盛有反应物的试管中加入2mL相应试剂,密闭放置观察现象。

    实验编号

    反应物

    试剂组成

    实验现象

    18mL SO2饱和溶液

    a

    无明显现象

    18mL SO2饱和溶液

    0.4molL1 KI

    一段时间出现浑浊

    18mL SO2稀溶液

    0.4molL1 KI

    出现浑浊较②慢

    18mL SO2饱和溶液

    b molL1 KI、0.2molL1 H2SO4

    出现浑浊较②快

    18mL SO2饱和溶液

    0.2molL1 H2SO4

    无明显现象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可能是H2Ob=0.4 B、实验②、③的目的是探究浓度对水溶液中SO2歧化反应速率的影响 C、实验说明H+对水溶液中SO2歧化反应速率一定有影响 D、实验说明I存在时,H+可以加快水溶液中SO2歧化反应速率
  • 18、利用CO2制备甲醇是温室气体资源化重要途径。在某CO2催化加氢制甲醇的反应体系中主要存在如下反应:

    反应Ⅰ:   C O 2 ( g ) + 3 H 2 ( g ) = C H 3 O H ( g ) + H 2 O ( g )    ΔH1

    反应Ⅱ:  C O 2 ( g ) + H 2 ( g ) = C O ( g ) + H 2 O ( g )  ΔH2=+42.5kJmol1

    反应Ⅲ:  C O ( g ) + 2 H 2 ( g ) = C H 3 O H ( g )  ΔH3=90.7kJmol1

    向恒压、密闭容器中通入1mol CO2和3mol H2 , 平衡时CO、CO2CH3OH的物质的量分数随温度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ΔH1=48.2kJmol1 B、曲线b表示CH3OH的物质的量分数随温度的变化 C、在不改变反应时间和温度条件下,增大压强能提高CH3OH的产量 D、在240~270℃内,温度改变对反应Ⅰ和反应Ⅱ平衡影响相反且程度接近
  • 19、下列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及根据现象得出的结论,都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A

    常温下,测饱和NaA溶液和饱和NaB溶液的pH

    前者大于后者

    常温下水解程度:A>B

    B

    等体积、pH=3的两种酸HA和HB,分别与足量的Zn反应

    酸HA放出的氢气多

    酸性:HA>HB

    C

    向滴有酚酞的氨水中加入少量NH4Cl固体

    溶液红色变浅

    NH3H2O是弱电解质

    D

    用广泛pH试纸测定一定物质的量浓度NaClO溶液的pH

    pH=9

    次氯酸是弱酸

    A、A B、B C、C D、D
  • 20、下列图示与对应的叙述不相符的是(        )

    表示达平衡的某反应,在t0时改变条件后反应速率随时间变化,改变的条件可能是增大压强

    表示平衡2NO2(g)N2O4(g)t1时迅速将体积缩小后c(N2O4)的变化

    表示的AC反应的ΔH=E1E2+E3E4

    可判断某可逆反应的正反应是放热反应

    A

    B

    C

    D

    A、A B、B C、C D、D
上一页 956 957 958 959 96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