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部分弱电解质的电离常数如下表:

    弱电解质

    HCOOH

    HCN

    H2CO3

    电离常数(25℃)

    Ka=1.8×104

    Ka=4.9×1010

    Ka1=4.3×107Ka2=5.6×1011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根据电离常数,可判断酸性HCOOH>H2CO3>HCN B、等体积、等浓度的HCOONa和NaCN溶液中离子总数:前者小于后者 C、向NaCN溶液中通入少量CO2 , 离子方程式为: C N + C O 2 + H 2 O = H C N + H C O 3 D、25℃时,反应HCOOH+CNHCN+HCOO的化学平衡常数为3.67×105
  • 2、常温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pH=8的NaHCO3溶液中,水电离产生的c(OH)=108mol/L B、pH相等的CH3COONa、NaOH和Na2CO3三种溶液:c(NaOH)<c(CH3COONa)<c(Na2CO3) C、将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CH3COONa和NaF溶液混合:c(CH3COOH)+c(HF)=c(OH)c(H+) D、0.1mol/L NH4HSO4溶液与0.1mol/L NH4Al(SO4)2溶液中c(NH4+):前者小
  • 3、在恒温恒容条件下,发生反应:C(s)+CO2(g)2CO(g) , 测得c(CO2)与时间关系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b段CO平均速率v=2.5×103molL1s1 B、其他条件不变,相对甲曲线,乙曲线加入催化剂 C、不同时刻均存在2v(CO2)=v(CO) D、b点逆反应速率小于c点正反应速率
  • 4、按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或方案进行实验,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

    甲               乙               丙            丁

    A、用甲证明KI与FeCl3的反应存在一定的限度 B、用乙探究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C、用丙验证FeCl3H2O2分解反应有催化作用 D、用丁比较不同浓度的稀硫酸与锌反应的速率大小
  • 5、标准状态下,气态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相对能量与反应历程示意图如下,已知O2(g)和Cl2(g)的相对能量为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lO在历程Ⅱ中作催化剂 B、相同条件下,O3的平衡转化率:历程Ⅱ>历程Ⅰ C、 C l 2 ( g ) = C l ( g ) + C l ( g )ΔH=+2(E2E3)kJmol1 D、历程Ⅱ中速率最慢的一步反应的执化学方程式为 C l O ( g ) + O ( g ) = O 2 ( g ) + C l ( g ) ΔH=(E5E4)kJmol1
  • 6、Burns和Dainton研究发现Cl2与CO合成COCl2的反应机理如下:

    Cl2(g)2Cl(g)   快

    (g)+Cl(g)COCl(g)   快

    COCl(g)+Cl2(g)COCl2(g)+Cl(g)   慢

    其中反应②存在v=kc(CO)c(Cl)v=kc(COC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②的平衡常数K=kk B、反应①②的活化能均大于反应③ C、增加CO(g)浓度能增加活化分子百分数,加快反应速率 D、COCl·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 7、用0.65g锌粒与10mL 1.0mol/L硫酸反应制氢气,下列措施能加快反应速率且不改变氢气的产量,下列操作可行的有几项( )

    ①用等质量的锌粉代替锌粒

    ②将反应溶液适当加热

    ③向反应液中滴入少量CuSO4溶液

    ④用10mL 98%硫酸代替10mL 1.0mol/L的硫酸

    ⑤再加入10mL 2.0mol/L盐酸

    ⑥向反应液中加入少量CH3COONa固体

    A、2 B、3 C、4 D、5
  •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铵盐的溶解、酸碱中和反应、电解熔融氧化铝都是自发过程 B、 2 B ( s ) + N 2 ( g ) = 2 B N ( s )常温下自发,说明反应放热,且化学反应速率快 C、室温下,H2(g)和O2(g)混合无液态水生成,说明   ΔH>0 D、已知 2 C O ( g ) = C O 2 ( g ) + C ( s )T=980K时,ΔG=0 , 则当温度低于980K时,CO将发生分解
  • 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已知P(白磷,s)=P(红磷,s)   ΔH<0 , 则白磷比红磷稳定 B、已知  S ( s ) + O 2 ( g ) = S O 2 ( g )  ΔH=akJmol1 ,    S ( g ) + O 2 ( g ) = S O 2 ( g ) ΔH=bkJmol1 , 则a<b C、已知H2(g)+I2(g)2HI(g)   ΔH=akJmol1 , 向密闭容器中加入2mol H2和2mol I2(g),充分反应后放出的热量小于2a kJ D、已知  N a O H ( a q ) + H C l ( a q ) = N a C l ( a q ) + H 2 O ( 1 )  ΔH=57.3kJmol1 , 则含1mol NaOH的稀溶液与足量稀醋酸,完全中和,放出的热量等于57.3kJ
  • 10、丙烯是重要的有机原料,由丙烷制备丙烯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主要涉及如下反应。

    反应ⅰ:2C3H8(g)+O2(g)2C3H6(g)+2H2O(g)   ΔH1=235kJmol1

    反应ⅱ:2C3H8(g)+7O2(g)6CO(g)+8H2O(g)   ΔH2=2742kJmol1

    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2C3H6(g)+6O2(g)6CO(g)+6H2O(g)      ΔH3=
    (2)、在恒容绝热容器中通入C3H8O2 , 若只发生反应ⅰ,下列能说明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有____(填序号)。
    A、每断裂1mol O=O键的同时生成4mol O-H键 B、容器内温度不再变化 C、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 D、容器内n(C3H6)n(H2O)保持不变
    (3)、在压强恒定为100kPa条件下,按起始投料n(C3H8)n(O2)=21 , 匀速通入装有催化剂的反应器中发生反应ⅰ和反应ⅱ,其中相同时间内不同温度下丙烷和氧气的转化率如图所示。

    ①曲线(填“L1”或“L2”)表示丙烷的转化率。

    ②温度高于T1K后曲线L2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的原因为

    ③当温度高于(填“T1”或“T2”)时,可判断反应ⅱ不再发生的依据是a点对应的温度下,丙烯的分压p(C3H6)=kPa(保留3位有效数字,后同),反应ⅰ的平衡常数Kp=kPa(以分压表示,分压=总压×物质的量分数)。

  • 11、实验室以天青石精矿(主要含SrSO4 , 还含有少量的SiO2CaSO4BaSO4)为原料制取SrSO4 , 其实验流程如图所示:

    (1)、室温下,反应SrSO4(s)+CO32(aq)SrCO3(s)+SO42(aq)达到平衡,则反应的平衡常数为(结果保留至0.1)。[Ksp(SrSO4)=3.2×107Ksp(SrCO3)=5.6×1010]
    (2)、已知常温下,Kb(NH3H2O)=1.8×105Ka1(H2CO3)=4.4×107Ka2(H2CO3)=4.7×1011

    ①常温下,0.1molL1 NH4HCO3溶液中c(NH4+)(填“>”“<”或“=”)c(HCO3)

    ②常温下,实测某人血液中c(HCO3)=2.3×102mol/Lc(H2CO3)=2.3×103mol/L , 则人体血液呈

    性。

    ③浸取天青石精矿时,向NH4HCO3溶液中加入适量浓氨水的目的是

    (3)、“沉淀"过程中除得到SrSO4外,还得到一种可循环利用的物质,该物质为
    (4)、“浸取Ⅰ”的条件是温度在60~70℃,搅拌、反应3小时,温度过高将会导致SrSO4的转化率下降,其原因是
    (5)、将SrSO4与煤粉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后高温煅烧得到一种黑灰(SrS),写出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出一个即可)
    (6)、检验“沉淀”步骤中是否沉淀完全的方法:
  • 12、水溶液中存在离子平衡,请回答下列问题:
    (1)、AlCl3水溶液呈(填“酸”“中”或“碱”)性,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2)、已知T℃时,纯水中c(OH)=106mol/L , 则

    ①该温度时0.1mol/L NaOH溶液的pH为

    ②该温度下,将pH=2的H2SO4溶液与pH=9的NaOH溶液按体积比1∶9混合(忽略溶液体积变化),所得混合溶液的pH为

    ③该温度下,若1体积pH1=a的某强酸溶液与10体积pH2=b的某强碱溶液混合后溶液呈中性(忽略溶液体积变化),则混合前,ab之间应满足的关系是

    (3)、常温下,向25mL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0.2mol/L醋酸溶液,滴定曲线如图所示。

    ①该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为mol/L。

    ②在B点,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关系为

    ③在D点,c(CH3COO)(填“<”“>”或“=”)c(Na+)

  • 13、充满HCl气体(标准状况)的烧瓶做完喷泉实验后得到的稀盐酸溶液,用标准氢氧化钠溶液滴定,以准确确定该稀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回答下列问题:
    (1)、若酸式滴定管的量程为25mL,调液面处于5刻度,将该滴定管中所有液体放出,则放出的溶液体积(填“大于”“小于”或“等于”)20mL。
    (2)、配制三种不同浓度的标准氢氧化钠溶液,你认为最合适的是(填序号)

    ①5.000mol/L         ②0.5000mol/L         ③0.0500mol/L

    (3)、润洗装标准氢氧化钠溶液的滴定管的操作为:从滴定管上口加入3~5mL氢氧化钠溶液,倾斜着转动滴定管,使液体润湿全部滴定管内壁,然后将液体从滴定管下部放入烧杯中。滴定前应先排气泡,排气泡时,应选择下图中的(填序号)。

    (4)、若该滴定实验用酚酞作指示剂,达到滴定终点时的现象为
    (5)、下列操作会导致所测稀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偏大的是____(填序号)。
    A、不小心将标准液滴至锥形瓶外 B、滴定前,碱式滴定管有气泡,滴定后消失 C、刚变色后则立即记下数据 D、若用含有Na2O杂质的氢氧化钠固体配制标准溶液
    (6)、若采用上述合适的标准氢氧化钠溶液滴定稀盐酸,操作步骤合理,滴定后的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实验编号

    测稀盐酸的体积(mL)

    待滴氢氧化钠溶液前刻度

    滴氢氧化钠溶液后刻度

    1

    20.00

    5.00

    22.00

    2

    20.00

    4.50

    21.52

    3

    20.00

    5.20

    22.18

    测得的稀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mol/L。

  • 14、25℃时,在10mL浓度均为0.1mol/L的NaOH和CH3COONa混合溶液中滴加0.1mol/L盐酸,所得滴定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溶液中粒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

    A、a点溶液中:c(Na+)>c(CH3COO)>c(OH)>c(H+) B、b点溶液中:c(H+)=c(OH)c(CH3COOH) C、c点溶液中:c(Na+)=c(CH3COOH)+c(CH3COO) D、d点溶液中:c(Na+)=c(H+)>c(CH3COO)>c(Cl)
  • 15、常温下,AgCl(白色)与Ag2CrO4(砖红色)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如图所示,pAg=lgc(Ag+)pX=lgc(X)X=ClCrO4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Ksp(Ag2CrO4)=1011.4 B、区域Ⅰ只存在AgCl沉淀,区域Ⅱ只存在Ag2CrO4沉淀 C、ClCrO42均为0.1mol/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硝酸银溶液,先析出AgCl沉淀 D、反应Ag2CrO4(s)+2Cl(aq)2AgCl(s)+CrO42(aq)的平衡常数K108.2
  • 16、一定温度下,水溶液中H+OH的物质的量浓度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中五点对应的Kw间的关系:B>C>A=E=D B、从A点到E点,可采用在水中加入少量NaOH或CH3COONa的方法 C、从A点到D点,所得D点溶液中水电离产生的H+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可能为106mol/L D、若处在B点时,将pH=2的硫酸溶液与pH=10的KOH溶液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呈中性
  • 17、25℃时,取pH=11的X、Y两种碱溶液各10mL,分别加水稀释到1000mL,其pH与溶液体积(V)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Y两种碱的物质的量浓度一定相等 B、稀释后,X溶液的碱性比Y溶液的碱性强 C、完全中和所取的X、Y两种溶液时,消耗同物质的量浓度盐酸的体积关系为VX>VY D、9<a<11 , 则X、Y都是弱碱
  • 18、下列关于盐类水解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Na2S溶液中加入少量Na2S固体,Na2S的水解程度增大 B、CuSO4溶液由20℃加热到60℃,溶液的pH减小 C、CH3COONa溶液中加水,溶液中c(CH3COO)c(H+)的比值减小 D、常温下,0.1mol/L的NaB溶液的pH=8,溶液中c(Na+)=c(B)+c(HB)=0.1mol/L
  • 19、低温脱硝技术可用于处理废气中的氮氧化物,发生的化学反应为2NH3(g)+NO(g)+NO2(g)180°C2N2(g)+3H2O(g)   ΔH<0。在但容的密闭容器中,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其他条件不变,使用高效催化剂,会缩短反应时间但废气中氮氧化物的转化率不变 B、其他条件不变,加入足量的NH3 , 再次平衡后氮氧化物的转化率增大 C、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会提高反应物的转化率且使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增大 D、其他条件不变,缩小容器的体积会使平衡逆向移动,再次平衡后氨气的浓度变大
  • 20、2SO2(g)+O2(g)2SO3(g)   ΔH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ΔH=E1E2 B、该反应中,反应物的总键能大于生成物的总键能 C、使用催化剂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D、该反应的逆反应为吸热反应,升高温度可提高活化分子的百分数
上一页 957 958 959 960 96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