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水合肼(N2H4H2O)是一种强还原性的碱性液体,常用作火箭燃料。利用尿素法生产水合肼的原理为CO(NH2)2+2NaOH+NaClO=N2H4H2O+Na2CO3+NaCl

              甲                    乙

    (1)、实验1:制备NaClO溶液(已知:3NaClO__2NaCl+NaClO3)。
    图甲装置Ⅰ中烧瓶内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用NaOH固体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30%的NaOH溶液时,所需玻璃仪器有
    (3)、图甲装置Ⅱ中用冰水浴控制温度的目的是
    (4)、实验2:制取水合肼

    图乙中若分液漏斗滴液速度过快,部分N2H4H2O会参与A中反应并产生大量氮气,降低产品产率,该过程中反应生成氮气的化学方程式为。充分反应后,蒸馏A中溶液即可得到水合肼的粗产品。

    实验3:测定馏分中水合肼的含量

    (5)、称取馏分3.0g,加入适量NaHCO3固体(滴定过程中,调节溶液的pH保持在6.5左右),加水配成250mL溶液,移出25.00mL置于锥形瓶中,并滴加2~3滴淀粉溶液。用0.15molL1的碘的标准溶液滴定。(已知:N2H4H2O+2I2=N2+4HI+H2O

    ①该实验滴定终点的判断:

    ②滴定操作中若不加入适量NaHCO3固体,则测量结果会(填“偏大”“偏小”“无影响”)。

    ③下列能导致馏分中水合肼的含量测定结果偏高的是(填字母)。

    a.锥形瓶清洗干净后未干燥      b.滴定前,滴定管内无气泡,滴定后有气泡

    c.读数时,滴定前平视,滴定后俯视   d.盛标准液的滴定管水洗后,直接装标准液

    ④实验测得消耗I2溶液的平均值为20.00mL,馏分中水合肼(N2H4H2O)的质量分数为

  • 2、已知草酸(H2C2O4)为二元弱酸,在室温下,向一定浓度的草酸溶液中逐滴加入一定浓度的KOH溶液,溶液中H2C2O4HC2O4C2O42三种微粒分别在三者中所占的物质的量分数(δ)与溶液pH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室温时,K2C2O4的水解平衡常数Kb=1012.7 B、当溶液pH=4.27时,c(K+)>3c(C2O42) C、当溶液pH=1.3时,c(HC2O4)c(C2O42)103 D、A点溶液加水稀释,则水的电离程度减小
  • 3、一种新型的锂—空气二次电池的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电路中有2mol电子通过时,水性电解液的质量增加16g B、催化剂可以吸附氧气,促进氧气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C、电池充电时,电子从电源负极流向锂电极,锂电极作阴极 D、固体电解质既可以传递离子又可以起到隔膜的作用
  • 4、五种短周期主族元素X、Y、Z、M、Q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的2p轨道半充满,Y的s能级电子数和p能级电子数相等,Z是至今发现的电负性最大的元素,M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周期序数等于族序数的位置,Q的单质被广泛用作半导体材料。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元素的第一电离能:X<Y<Z B、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X<Y<Z C、气态氢化物分子的键角:Q>X>Y D、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X>Q>M
  • 5、下列实验操作,现象与结论匹配的是(    )

    选项

    操作

    现象

    结论

    A

    将缠绕铜丝灼烧后反复插入盛乙醇的试管,然后滴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乙醇催化氧化生成乙醛

    B

    将装有NO2的平衡球放入热水中

    颜色加深

    2NO2(g)N2O4(g)ΔH>0

    C

    向含0.1molFeI2溶液中通入0.1mol Cl2 , 再滴加淀粉溶液

    溶液变蓝色

    还原性:I>Fe2+

    D

    向碳酸钠溶液中加入稀硫酸,反应产生的气体通入苯酚钠溶液中

    溶液变浑浊

    酸性:碳酸>苯酚

    A、A B、B C、C D、D
  • 6、氢气与氮气在固体催化剂表面合成氨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①             ②            ③             ④           ⑤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②→③释放能量 B、为了提高氨的脱附速率,应适时地将氨从反应后的混合气体中分离出来 C、该过程中包含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生成 D、该催化剂可提高单位时间生成物的产率
  • 7、不能说明氯的非金属性强于溴的事实是(    )
    A、HClO4酸性强于HBrO4 B、HBr的分解温度低于HCl C、FeBr2溶液中滴少量氯水,溶液变黄 D、BrCl中氯为1
  • 8、下列表示不正确的是(    )
    A、羟基的电子式: B、氯乙烯的结构简式:ClCH=HCCl C、基态亚铁离子的电子排布式:[Ar]3d6 D、NH3分子的球棍模型:
  • 9、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常温常压下,4.48L CO中含有的分子数为NA B、100mL 0.5molL1稀盐酸中,氢原子的数目为0.05NA C、H2在足量Cl2中燃烧,消耗1mol H2时,转移的电子数为2NA D、标准状况下,22.4L H2O含有的原子数为3NA
  • 10、向下列溶液中逐渐通入NH3至过量,最终体系中无沉淀的是(    )
    A、Ba2+K+ClH2SO3 B、Na+ClHCO3H2CO3 C、Mg2+Ag+K+NO3 D、Al3+Cu2+BrCH3COO
  • 11、下列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H218O中投入Na2O2固体:2H218O+2Na2O2=4Na++4OH+O218 B、AlCl3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浓氨水:Al3++4NH3H2O=AlO2+4NH4++2H2O C、FeI2溶液中通入少量Cl22Fe2++Cl2=2Cl+2Fe3+ D、Fe3O4溶于稀硝酸的反应:3Fe3O4+28H++NO3=9Fe3++NO+14H2O
  • 12、下列过程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用黏土制作陶坯 B、甘油加水作护肤剂 C、用熟苹果催熟猕猴桃 D、用四氯化碳擦去圆珠笔油渍
  • 13、我国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将二氧化碳资源化尤为重要。
    (1)、CO2可与H2制甲醇: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以下反应:

    Ⅰ. CO2(g) + 3H2(g) ⇌ CH3OH(g) + H2O(g) ΔH1=49kJ/mol

    Ⅱ. CO2(g) + H2(g) ⇌ CO(g) + H2O(g) ΔH2=+41kJ/mol

    ①则:III.CO(g) + 2H2(g) ⇌ CH3OH(g)   △H3=

    ②若将等物质的量的CO和H2充入恒温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上述反应III,下列事实能说明此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A.生成CH3OH的速率与生成H2的速率相等    B.CO和H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定值

    C.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     D.容器内气体密度保持不变

    E.CO的体积分数保持不变

    ③将CO2与H2充入装有催化剂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Ⅰ和Ⅱ。CO2的转化率和CO、CH3OH的产率随反应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由图判断合成CH3OH最适宜的温度是;高于该温度后,随着温度的升高CH3OH的产率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答两点)

    (2)、CO2可与NH3制尿素:2NH3(g) + CO2(g) ⇌ CO(NH2)2(s) + H2O(g)  △H=-87 kJ/mol。研究发现,合成尿素的反应分两步进行。

    第1步:2NH3(g) + CO2(g) ⇌ NH2COONH4(s)  ΔH1=159.47kJmol1

    第2步:NH2COONH4(s) ⇌ CO(NH2)2(s) + H2O(g) △H2 = +72.47kJ﹒mol-1

    ①一定条件下,向刚性容器中充入3 mol NH3和4 mol CO2 , 平衡时CO2的体积分数为60%,则平衡时NH3的转化率α(NH3)=(保留一位小数),此条件下,第2步反应的Kp=a kPa,则反应2NH3(g) + CO2(g) ⇌ CO(NH2)2(s) + H2O(g) 的平衡常数Kp=(kPa)-2

    ②若要加快反应速率并提高NH3平衡转化率,可采取的措施有(任写一条)。

  • 14、氧化钴(Co2O3)在工业、电子、电讯等领域都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以铜钴矿石(主要成分为CoO(OH)CoCO3Cu2(OH)2CO3SiO2 , 还有 F e , M g , C a 的氧化物)为原料制备氧化钴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已知:常温下 K s p ( F e S ) = 6.3 × 10 18 , K s p ( C u S ) = 6.3 × 10 36 F e 3 + 完全沉淀的pH约为3.2。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浸泡”过程中,所得滤渣1中的物质是 , 写出此过程中 C o O ( O H ) N a 2 S O 3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除铜”过程中需加入FeS固体,写出该过程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为检验除铜后滤液中是否含有 F e 2 + , 取少量滤液,滴加2滴。 K 3 F e ( C N ) 6 溶液,反应的现象为产生特征的蓝色沉淀,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4)、过程Ⅰ加入Na2CO3溶液调节pH至4.0左右,其目的为
    (5)、已知某温度下Ksp(CaF2)=3.4×1011Ksp(MgF2)=6.8×1011。该温度下,步骤Ⅱ中加入足量的NaF溶液可将Ca2+Mg2+沉淀除去,若所得滤液中c(Mg2+)=1.0×105mol1L1 , 则滤液中c(Ca2+)
    (6)、工业上采取电解精炼制取Co时,常选用COCl2为电解质溶液进行电解,“粗钴”应与电源(填“正”或“负”)极相连,另一极为石墨电极,则阴极的电极反应为;Co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区。
  • 15、I.某学生用0.1000molL1NaOH标准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盐酸时,选择甲基橙作指示剂。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滴定开始和结束时,碱式滴定管中的液面如图1,则消耗NaOH标准液的体积为mL。
    (2)、下列有关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

    图2 图3

    A、用酸式滴定管取25.00mL稀盐酸放入用蒸馏水洗涤后的锥形瓶中,再滴加几滴甲基橙试液进行 滴定 B、滴定前,锥形瓶和滴定管均须用标准溶液润洗 C、将标准溶液装入滴定管时,应借助烧杯或漏斗等玻璃仪器转移 D、为除去碱式滴定管底部的气泡,应挤压玻璃球快速放出碱液,最后采用图2中的丙操作

    使尖嘴处充满碱液

    E、滴定前碱式滴定管尖嘴部分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测定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偏高 F、根据图3中pH突变范围,选择甲基橙作指示剂时所产生的误差最小
    (3)、某学生实验中记录的有关数据如下表:

    滴定次数

    待测盐酸体积/mL

    标准NaOH溶液体积

    滴定前刻度/mL

    滴定后刻度/mL

    第1次

    25.00

    0.00

    26.11

    第2次

    25.00

    1.56

    29.61

    第3次

    25.00

    0.22

    26.31

    依据表中数据,计算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4)、II.氧化还原滴定实验与酸碱中和滴定类似。某学生用“间接硝量法”测定含有CuCl22H2O晶体的试样纯度(不含与I发生反应的氧化性杂质)。过程如下:取0.36g试样溶于水,加入过量KI固体,充分反应:2Cu2++4I=2CuI+I2。用0.1000molL1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I2+2S2O32=S4O62+2I , 到达滴定终点时,消耗Na2S2O3标准溶液20.00mL

    选用作滴定指示剂,滴定终点的现是

    (5)、该试样中CuCl22H2O的质量分数为
  • 16、按要求完成下列试题:

    Ⅰ.电解质水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溶解平衡,请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部分弱酸的电离常数如表:

    弱酸

    CH3COOH

    HCN

    H2CO3

    电离常数(25℃)

    Ka=1.8×10-5

    Ka=4.3×10-10

    Ka1=5.0×10-7Ka2=5.6×10-11

    ①0.1 mol·L-1NaCN溶液和0.1 mol·L-1NaHCO3溶液中,c(CN-)c(HCO3-)(填“>”“<”或“=”)。

    ②常温下,pH相同的三种溶液:A.CH3COONa B.NaCN C.Na2CO3 , 其物质的量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填编号)。

    ③室温下,一定浓度的CH3COONa溶液pH=9,溶液中c(CH3COO-)c(CH3COOH)=

    ④将少量CO2通入NaCN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2)、室温下,SO2通入NaOH溶液中,在所得溶液中c(HSO3-)c(SO32-)=101 , 溶液的pH=。(室温下,H2SO3Ka1=1.54×10-2Ka2=1.0×10-7)
    (3)、II.元素A、B、C、D都是短周期元素,A元素原子的2p轨道上仅有两个未成对电子,B的3p轨道上有空轨道,A、B同主族,B、C同周期,C是同周期中电负性最大的,D的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试回答:

    A的最外层电子轨道表示式为;B的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有种,

    (4)、C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式为;D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 17、25℃时,向NaHCO3溶液中滴入盐酸,混合溶液的pH与离子浓度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a=2.6 B、25℃时,HCO3-+H2OH2CO3+OH-Kh=1.0×10-6.4 C、M点溶液中:c(H+)+c(H2CO3)=c(Cl)+2c(CO32)+c(OH) D、若要表示题目条件下pH与lgc(CO32-)c(HCO3-)的变化关系.则曲线应该在平行于曲线x的下方
  • 18、恒温恒压下向密闭容器中充入4mol SO2和2mol O2 , 反应如下:2SO2(g)+O2(g) ⇌ 2SO3(g) ΔH<0,2min时反应达到平衡,生成1.4mol SO3 , 同时放出热量QkJ。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若反应开始时容器体积为2L,则0~2min内v(SO3)=0.35mol/(L·min) B、2min后向容器中再通入一定量的SO3气体,重新达到平衡时,SO2的含量增大 C、若把条件“恒温恒压”改为“绝热恒压”,则平衡后n(SO3)大于1.4mol D、若把条件“恒温恒压”改为“恒温恒容”,则平衡时放出热量小于QkJ
  • 19、结合已有知识,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其对应的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将Mg片和Al片用导线相连后,同时插入NaOH溶液中

    Mg片上产生气泡

    原电池中正极可能是化学性质活泼的金属

    B

    向2支分别盛有5mL 0.1 mol·L-1、5mL 1 mol·L-1 NaHSO3溶液的试管中同时加入5mL10%H2O2溶液(H2O2过量)

    均有气泡产生且1.0molL1NaHSO3溶液产生气泡快

    浓度大的NaHSO3溶液反应速率快

    C

    CuS的悬浊液中加入饱和MnSO4溶液

    生成浅红色沉淀(MnS为浅红色)

    Ksp(CuS)>Ksp(MnS)

    D

    相同条件下,分别测量浓度为0.1mol/L0.01mol/L的醋酸溶液的导电性

    0.1mol/L醋酸溶液导电性强

    弱电解质浓度越大,电离程度越大

    A、A B、B C、C D、D
  • 20、下图是计算机模拟的在催化剂表面上水煤气变化的反应历程。吸附在催化剂表面的物种用“*”标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表示CO和H2O从催化剂表面脱离的过程 B、②和④中化学键变化相同,因此吸收的能量相同 C、相同条件下,反应速率:④>② D、由图可知CO(g)+H2O(g)=CO2(g)+H2(g)为吸热反应
上一页 916 917 918 919 92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