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图示为反应X=Z的能量变化图,其中X为气态化合物。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反应X=Z属于放热反应 B、反应中断裂化学键吸收的能量小于形成化学键放出的能量 C、寻找合适的电极和电解质溶液可以将X=Z反应设计成原电池 D、图示反应X=Z的能量变化为(a-c)kJ•mol-1
  • 2、下列关于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说法正确的是(  )
    A、工业浓硝酸常因溶有少量NO2而略显黄色 B、工业上常用软锰矿(主要成分MnO2)在加热条件下与浓盐酸反应制氯气 C、工业上采用电解熔融氯化铝的方法冶炼铝,需要添加冰晶石以提高导电能力 D、水泥、玻璃、碳化硅陶瓷、石墨烯都是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 3、下列实验操作中,主要不是从安全因素考虑的是(   )
    A、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 B、酒精灯不用时,必须盖上灯帽 C、未使用完的白磷要随时收集起来,并与空气隔绝 D、用氢气还原氧化铜时,要先通一会儿氢气,再加热氧化铜
  • 4、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杂质)

    除杂方法

    A

    CO2(HCl)

    将气体通过盛有饱和 Na2CO3溶液的洗气瓶

    B

    Cl2(HCl)

    将气体通过盛有 NaOH溶液的洗气瓶

    C

    Mg(Al)

    加入足量 NaOH 溶液后过滤、洗涤

    D

    CaCO3(SiO2)

    加入足量盐酸后过滤、洗涤

    A、A B、B C、C D、D
  • 5、下列关于铜、锌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铜的表面没有气泡产生 B、电子从溶液中由锌向铜定向移动 C、该原电池利用电能使锌与硫酸发生反应 D、该原电池工作一段时间后,溶液中c(H+)减小
  • 6、下列反应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但不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是(  )
    A、H2+Cl2__2HCl B、Fe2O3+3CO__2Fe+3CO2 C、Fe+2HCl=FeCl2+H2 D、SiO2+CaO__CaSiO3
  •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CO2的摩尔质量为 44 g B、2gH2含有的氢原子数6.02×1023 C、标准状况下,1molH2O的体积为22.4L D、1L1mol/LKNO3溶液中含1mol K+
  • 8、在含有大量Ba2+、OH-、Cl-的溶液中,还可能大量存在的离子是(  )
    A、HCO3- B、NO3- C、H+ D、Fe3+
  • 9、下列操作方法或仪器选择正确的是(  )
    A、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B、分离水和乙醇 C、收集氨气 D、用带玻璃塞的试剂瓶盛放NaOH溶液
  • 10、关于核素C14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碳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6 B、碳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4 C、该核素的中子数为 8 D、该核素用于测定一些文物的年代
  • 11、化学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煤的气化和液化都是化学变化 B、BaSO4在医学上用作钡餐,Ba2+对人体无毒 C、铁、铝、铜在空气中长期放置表面都会生成氧化物 D、二氧化硫可广泛用于食品的增白
  • 12、CO2的捕集和利用能有效助力“碳中和”和“碳达峰”。
    (1)、Ⅰ.工业上常用饱和NaHCO3溶液回收捕集废气中的SO2CO2 , 其流程为:

    已知:该温度下,Ka1(H2CO3)=5×107Ka2(H2CO3)=5×1011Ka1(H2SO3)=2×102Ka2(H2SO3)=7×108

    ①写出H2CO3的电离平衡常数表达式Ka1=

    pH=8的混合溶液中含碳微粒主要为(不考虑溶液中的CO2分子),c(SO32)c(HSO3)=

    (2)、Ⅱ.工业上用CO2H2催化合成甲醇,相关反应为:

    相关反应

    ΔH(kJ·mol1

    化学平衡常数(K

    CO2(g)+3H2(g)CH3OH(g)+H2O(g)

    ΔH1

    K1

    CO2(g)+H2(g)CO(g)+H2O(g)

    ΔH2

    K2

    CO(g)+2H2( g)CH3OH(g)

    ΔH3

    K3

    已知平衡常数K1K2K3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ΔH20(填“>”或“<”),判断依据为

    ΔH1ΔH3取值范围为

    (3)、一定条件下,向2 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3 mol H2和1 mol CO2只发生反应ⅰ和ⅱ,达到平衡状态后,测得平衡时气体压强是开始的0.7倍,CO2的转化率为80%。

    ①平衡时c(CH3OH)=mol⋅L1

    ②反应ii的化学平衡常数K=

  • 13、研究含氮元素物质的反应对生产、生活、科研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1)、N2O俗称“笑气”,曾用作麻醉剂。一定温度下N2O在某催化剂(cat)表面分解生成N2O2c(N2O)与催化剂面积、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①根据直线Ⅰ、Ⅱ可得出的结论是,其他条件相同时,

    ②在Ⅱ条件下,50 min内N2O平均分解速率为

    ③若N2O起始浓度c0为0.400 mol⋅L1 , 比较不同起始浓度时N2O的平均分解速率:vc0=0.200 mol⋅L1vc0=0.400 mol⋅L1)。(填“>”“=”或“<”)

    (2)、在αFe(Ⅲ)铁原子簇表面,反应N2(g)+3H2(g)2NH3(g)  ΔH的反应机理如下:

    ⅰ.H2(g)__2H(g)  ΔH1

    ⅱ.N2(g)+2H(g)__2(NH)(g)  ΔH2

    ⅲ.(NH)(g)+H(g)__(NH2)(g)  ΔH3

    ⅳ.(NH2)(g)+H(g)__NH3(g)  ΔH4

    ΔH1O(填“>”或“<”)。

    ②该机理中,速率控制步骤为 , 理由是

    (3)、利用NH3的还原性可以消除氮氧化物的污染,反应原理之一为4NH3(g)+6NO(g)5N2(g)+6H2O(l)  ΔH=1812 kJ⋅mol1 , 当该反应转移3 mol电子时,应放出热量kJ;已知该反应的ΔS=0.5 kJ⋅mol1⋅K1 , 试通过计算说明该反应常温下(298K)能否自发?
  • 14、工业上利用丙烷的裂解反应制备丙烯等化工基础原料,相关反应为:C3H8(g)C3H6(g)+H2(g)  ΔH=+123 kJ⋅mol1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反应的正反应活化能为1076 kJ⋅mol1 , 则逆反应活化能为J⋅mol1
    (2)、若C3H6(g)H2(g)的相对能量分别为+19 kJ⋅mol1、0,则C3H8(g)的相对能量为kJ⋅mol1
    (3)、利用反应CO2(g)+H2(g)CO(g)+H2O(g)反应,CO2能用于辅助C3H8生产C3H6T℃时,将固定浓度的C3H8按一定流速通过有催化剂的恒容反应器,逐渐提高CO2浓度,测得出口处C3H6、CO和H2浓度随初始CO2浓度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能代表CO浓度的曲线是(填“甲”、“乙”或“丙”);

    简述随CO2浓度增加,甲、乙曲线“开口”越来越大的原因:

    (4)、在刚性密闭容器中充入1 mol丙烷,在催化剂作用下,相同时间内丙烯的产率与温度关系如图所示。

    ①在T0℃之前,随温度升高丙烯产率升高的原因可能是;温度高于T0℃时,丙烯产率迅速降低的原因可能是

    ②某温度下,向已达平衡状态的刚性容器中再充入一定量的丙烷,再次平衡后丙烷的转化率(填“减小”、“增大”或“不变”)。

  • 15、化学反应常伴随能量变化,研究其能量变化有利于服务人类。
    (1)、一种即热饭盒的结构如图,这种饭盒使用起来非常方便,撤去底部的隔板几分钟后,饭菜就变热了。

    该即热饭盒“起热”原因主要与(填化学方程式)反应为放热反应有关。

    (2)、中和反应的热量变化,其数值Q可通过如下量热装置测量反应前后体系温度变化,用公式Q=cρVΔT计算获得。实验中用0.55 mol⋅L1 NaOH溶液和0.50 mol⋅L1盐酸各50 mL进行反应热的测定。

    ①实验中玻璃搅拌器的使用方法为(填“上下移动”、“左右移动”或“匀速旋转”)。

    ②实验中碱稍过量的原因为

    ③实验测得反应前后体系的温度值分别为T0 ℃、T1℃,则该过程放出的热量为J[c和ρ分别取4.18J/(g⋅℃)和1.0 g⋅mL1 , 忽略水以外各物质吸收的热量,下同];实验发现,若用同体积同浓度的醋酸溶液代替实验中的盐酸,(T1T0)℃减小,其原因为(用化学用语表示)。

    (3)、查阅文献:反应Zn(s)+CuSO4(aq)__ZnSO4(aq)+Cu(s)  ΔH=216.8 kJ⋅mol1 , 借鉴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方法,某同学进行如下探究(忽略温度对焓变的影响)。实验结果见下表:

    序号

    反应试剂

    体系温度/℃

    反应前

    反应后

    0.20 mol·L1 CuSO4溶液100 mL

    1.36 g Zn

    25

    b

    0.65 g Zn

    25

    c

    ①实验中应选择(填“Zn粉”或“Zn片”);温度:bc(填“>”“<”或“=”)。

    ②当b=时表明该方法可行。(保留1位小数)

  • 16、向甲、乙、丙三个恒温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A和B,发生反应(x为正整数):A(g)+xB(g)2C(g) ΔH=a kJ⋅mol1a<0),各容器的容积、反应温度、反应物起始量如表所示,

    容器

    容积

    1 L

    1 L

    1 L

    温度/℃

    T1

    T2

    T2

    反应物

    起始量

    3 mol A

    1 mol B

    3 mol A

    1 mol B

    6 mol A

    2 mol B

    其中甲、丙容器反应过程中C的浓度随时间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分析与推断错误的是( )

    A、x=1 B、不能判断T1T2相对大小 C、平衡时乙容器中c(C)=1 mol⋅L1 D、该反应在T1℃下的化学平衡常数K=4
  • 17、25℃,将10 mL溶液中c(H+)均相同HA、HB的两种溶液,加水稀释至1000 mL,溶液中c(H+)随溶液体积的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HB是弱电解质 B、中和NaOH的能力:c>d C、该条件下能计算出电离平衡常数Ka(HA) D、a点溶液:c(A)=c(B)、b点溶液c(A)>c点溶液c( B)
  • 18、下列实验方案设计、现象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

    选项

    目的

    方案设计和现象

    结论

    A

    证明CH3COOH是弱电解质

    用pH计分别测量醋酸溶液和盐酸的pH,醋酸溶液的pH大

    CH3COOH是弱电解质

    B

    探究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先将注射器充满NO2气体,然后将活塞往里推,注射器内气体颜色加深

    加压,平衡向生成NO2气体的方向移动

    C

    探究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K2CrO4(黄色)溶液中缓慢滴加硫酸,溶液由黄色变为橙色

    增大H+浓度,平衡向生成Cr2O72(橙色)方向移动

    D

    比较Fe3+Cu2+催化分解H2O2的效率

    向两份等浓度、等体积且等温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分别加入2滴等浓度的FeCl3溶液和CuSO4溶液,前者产生气泡较快

    催化效率:Fe3+>Cu2+

    A、A B、B C、C D、D
  • 19、已知:C(石墨,s)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一系列变化,如图所示:

    已知:ΔH1>0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ΔH5>ΔH4 B、0>ΔH3>ΔH5 C、ΔH2=ΔH3ΔH1ΔH4 D、C(石墨,s)+CO2(g)__2CO(g)  ΔH=2ΔH5ΔH3
  • 20、已知:亚硝酸(HNO2)是一种弱酸,亚硝酸钠(NaNO2)是一种常用的食品防腐剂。常温下,将0.1 mol⋅L1 HNO2溶液加水稀释或加入少量NaNO2晶体时,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加水稀释时,电离平衡正向移动,溶液中c(H+)增大 B、NaNO2晶体时,电离平衡逆向移动,溶液导电能力增强 C、加水稀释时,HNO2的电离程度增大,电离常数也增大 D、NaNO2晶体时,溶液的pH增大,与c(Na+)增大有关
上一页 877 878 879 880 88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