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4”消毒液是常用消毒剂,某化学学习小组用下图实验装置制备“84”消毒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装置中的固体是 B、乙装置可以贮存少量 C、乙、丙装置之间必须增加除的装置 D、丁装置的主要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进入丙装置中 -
2、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若反应消耗 ,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数为 B、消耗的中含共价键数为 C、生成的中含质子数为 D、生成的溶于水中数为
-
3、一种材料由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W、X、Y乙组成,它们的核外电子数之和为28,W的核外电子数和电子层数相等,X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内层电子数的2倍,Z的价电子数和电子层数相等.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W与Y可组成强氧化性的化合物 B、X与Y可组成结构式为的化合物 C、化合物属于强酸 D、W、Y、Z可组成阴离子
-
4、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氨和碳是重要的非金属元素.和是氢元素的3种核素,元素C、位于元素周期表第14纵列.
在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中逐滴滴入稀盐酸,溶液和生成的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如下.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和都属于氢元素 B、和的化学性质不同 C、金刚石和石墨互为同素异形体 D、可在周期表中元素附近寻找新的半导体材料(2)、关于上述图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以内发生的离子反应主要为 B、以后发生的离子反应主要为 C、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呈中性 D、溶液逐滴滴入稀盐酸中产生的变化曲线与上图相同(3)、“碳捕捉技术”可实现二氧化碳的分离、储存和利用,用溶液喷淋捕捉空气中的 , 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是酸性氧化物,也是酸雨的主要成分之一 B、环节a发生的反应均为非氧化还原反应 C、反应过程中可循环的物质除外还有 D、捕捉室中发生的离子反应主要为 -
5、下列事实对应的离子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A、“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B、利用覆铜板制作印刷电路板: C、实验室检验氯离子: D、溴水加入碘化钾溶液:
-
6、在含等物质的量的和混合溶液中加入足量新制氯水,充分反应后溶液中离子物质的量变化最大的是( )A、 B、 C、 D、
-
7、类比或推理是重要的学习方法.下列类比或推理合理的是( )
选项
已知
类比或推理
A
B
C
D
A、A B、B C、C D、D -
8、微项目“检验菠菜中的铁元素”要经历下列步骤.有关实验装置或实验原理中,不合理的是( )




A.研磨
B.溶解
C.过滤
D.检验
A、A B、B C、C D、D -
9、侯氏制减法的原理为 .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中子数为10的氧原子: B、的电子式: C、中存在的化学键:离子键和共价键 D、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
-
10、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铝有强还原性,可用于制作门窗框架 B、氧化铁能与酸反应,可用作红色颜料 C、漂白粉在空气中不稳定,可用于纸张漂白 D、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可用作食品抗氧化剂
-
11、下列是与实验有关的部分图标.制备胶体的实验方案中需要标注的图标是( )
A
B
C
D

护目镜

排风

锐器

用电
A、A B、B C、C D、D -
12、纳米金是金的微小颗粒,直径在 , 具有催化作用.其形成的分散系属于( )A、溶液 B、胶体 C、悬浊液 D、乳浊液
-
13、我国典籍富载化学知识.下列记载中有焰色试验现象的是( )A、《抱朴子》:“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丹砂主要成分为) B、《本草述钩元》:“采蒿蓼之属,晒干烧灰,以原水淋汁,久则凝淀如石,浣衣发面” C、《新修本草》:“本来绿色,新出窟未见风者,正如瑠璃……烧之赤色,故名绛矾矣” D、《本草经集注》:“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硝石主要成分为)
-
14、某同学设计了如下装置,用金属钠和空气反应制取纯度较高的(不考虑空气中的 , 夹持装置已省略).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中碱石灰的作用是。(2)、装置B中试剂是。(3)、装置A中反应离子方程式是;若没有该装置,可能会导致生成的中含有(填化学式)。(4)、取C中反应后的固体物质于试管中,并做如下实验.
①使酚酞变红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②加入酸性、溶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消毒剂的消毒能力以该物质单位质量转移电子的数目衡量,和都可以用作消毒剂,的消毒能力是的倍(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
15、某工厂的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的、较多的 , 为了减少污染并促进废物利用,工厂计划从该废水中回收和金属铜.请根据以下流程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试剂①的化学式为 , 物质⑦的化学式为 , 操作②需要的玻璃仪器有。(2)、操作⑨的名称为、过滤、洗涤、干燥。(3)、鉴别溶液⑧中金属阳离子时,应滴加的试剂依次为 . 请写出该鉴别过程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4)、溶液⑧与氢氧化钠溶液生成的白色沉淀在空气中不稳定,最后会转化为红褐色沉淀,此现象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6、实验室需用480mL1.0mol/LNaOH溶液,现用NaOH固体配制该溶液。请回答下列问题:(1)、配制时需要使用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量筒、、。(2)、用托盘天平准确称取gNaOH固体。(3)、配制溶液时,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用字母表示,每个操作只能用一次)。
A.将容量瓶盖紧,振荡、摇匀
B.用托盘天平准确称量所需的NaOH,放入烧杯中,再加入适量水,用玻璃棒慢慢搅拌,使其溶解
C.用适量水洗涤烧杯和玻璃棒2~3次,洗涤液均注入容量瓶中,振荡
D.改用胶头滴管加水,使溶液凹液面恰好与刻度线相切
E.将已冷却的溶液沿玻璃棒注入容量瓶中
F.继续往容量瓶内小心加水,直到液面接近刻度线1~2cm处
(4)、定容时的操作正确,将容量瓶的玻璃塞盖紧,颠倒摇匀后取出10mL该NaOH溶液稀释至20mL,稀释后的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mol/L。(5)、配制该溶液时,玻璃棒的作用为。下列操作会造成所配溶液的浓度偏高的是(填序号)。①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②称量固体时所用的砝码生锈
③用称量纸称量氢氧化钠固体
④溶解时有溶液溅出烧杯
-
17、如图是部分短周期元素(用字母等表示)化合价与原子序数关系图.

根据判断出的元素回答问题:
(1)、g在周期表中位置是 , 该元素单质与e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r、m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用化学式表示)。(3)、上述元素中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与氧气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的化合物是(填名称)。(4)、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逐滴加入到一定体积的溶液中,并测得混合溶液的导电能力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①写出溶液与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②该小组的同学关于该图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填序号)。
A.段溶液的导电能力不断减弱,说明生成物不是电解质
B.处溶液的导电能力约为0,说明溶液中几乎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C.段溶液的导电能力不断增大,主要是由于过量的电离出的离子导电
D.时刻溶液与恰好完全中和
(5)、利用如图装置可验证同主族元素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①仪器的名称为。
②若要证明非金属性:中为淀粉-碘化钾混合溶液,B中装有固体,则中试剂的名称为 , 写出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8、向33.6g的CuO、Fe2O3和Fe组成的混合物中,加入300mL 1.5mol/LH2SO4后,各物质恰好完全溶解,且无气体生成,若要用CO充分还原等量的该混合物则可得金属质量( )A、26.4g B、15.2g C、28.2g D、27.6g
-
19、数字化实验是利用传感器和信息处理终端进行试验数据的采集与分析。某兴趣小组利用数字化实验测定光照过程中氯水的pH、氯水中氯离子的浓度、广口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三者的变化,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针对该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由图(3)可知,光照过程中HClO分解有生成 B、由图(2)可知,100s时,氯离子的浓度大约为 C、由图(1)可知,光照过程中pH减小是因为氢离子浓度变小 D、综合所有数据,可知次氯酸分解有HCl和生成 -
20、主族元素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且分占三个短周期,Z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的3倍,与可形成离子个数比为的离子化合物,原子在同周期主族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小,的原子序数之和为15,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与能形成两种常见的化合物 B、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 C、与形成的简单离子半径大小: D、与形成的化合物中,所有原子均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