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大国的雄起书写着传奇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大国的崛起】
材料一: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有三个方面的改变: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和经济的改变。
——李洪峰《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
材料二: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蒸汽机引起了欧洲生产的革命,……英国引领了这一历史发展的潮流,取得了技冠群雄、傲视全球的辉煌成果。
【大国的责任】
材料三: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这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家园,需要70多亿人共同守护。在通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上,中国的奋斗,已经改变中国的命运;中国的道路,也必将引领世界的方向,为人类开辟更加繁荣、更加安宁的美好未来。
【大国的创新】
材料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新、保护、运用。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1)、大国要崛起,“人心的改变”是关键。在14—16世纪改变欧洲“人心”的历史事件是什么?(2)、材料二中“蒸汽机引起的欧洲生产的革命”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变化?英国能够引领这一历史发展潮流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3)、根据材料三,结合与“中国的奋斗”相关的历史知识,你认为改变中国命运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中国的道路”保驾护航的思想理论有哪些?(4)、根据材料四,归纳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举措。综上所述,归纳影响大国崛起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
2、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一词,新质生产力之“新”,核心在于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
【灿烂文明领先世界】
材料一:
【学习西方工业救国】
材料二:面对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看到了中国在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方面大大落后于西方,他们继承了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的思想,并且极力把这一思想主张付诸实践。……洋务运动虽然没能救中国,却为中国的进步、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是中国近代化链条上的第一环。
——摘编自李侃《中国近代史》
【自立自强科技发展】
材料三: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在尖端技术领域汇集了一批高水平的专家,并开展了一些科研工作……同时,苏联政府也表示愿意在原子能及导弹技术方面给予中国援助。……1958年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国防科委……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已……初步建立了比较配套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
——摘编自姬文波《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国防科技工业领导管理体制的形成和发展》
【持续发展创新引领】
材料四: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保持工业经济平稳运行……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制定支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我们要以广泛深刻的数字变革,赋能经济发展、丰富人民生活、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摘编自李强《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在图A、B中选择一幅指出后人纪念他的理由。并指出图C所示作品的历史地位。(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简述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链条上的第一环”的理由。(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请列举一例20世纪50到70年代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成就。归纳20世纪五六十年代促进中国科技发展的因素。(4)、根据材料四,概括我国计划实行的“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措施。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对科技在人类社会进程中作用的认知识。 -
3、该国以“东方道德、西方技艺”为口号,向西方借用了它所盼望的东西,在19世纪末,成功成为亚洲第一个砸碎西方锁链的国家。推动该国“成功”的历史事件是( )A、商鞅变法 B、大化改新 C、明治维新 D、农奴制改革
-
4、外国媒体评论:“中国重新崛起,成为一支活跃而重要的力量,这是1978年世界事务的显著特点。”“1978年,是中国年。因为,正是在北京所发生的一切在未来会从根本上改变世界的平衡。”以上评论是基于我国( )A、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提出 B、综合经济实力得到迅速提升 C、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开启 D、与美国建交打开外交新局面
-
5、20世纪30年代的陕西西安,曾因一次“兵谏”事件成为中外各界关注的焦点。该事件的和平解决( )A、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 B、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C、揭露了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D、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
6、下图是江西省南昌市海昏侯墓园出土的汉朝本土制作的器物。这些器物反映出( )A、版图扩大促进商业繁荣 B、丝路畅通带动文化交融 C、技术进步影响大众审美 D、朝贡贸易丰富日常生活
-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现代史大事年表(1949—1956年)
时间
事件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
1950—1953年
抗美援朝战争
1953年
“一五”计划开始实行
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1956年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1)、中国彻底摧毁封建制度与上面表格中哪个事件有关?(2)、阅读以上材料,从中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确定一个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字数150字左右) -
8、
2022年2月24日,俄乌边冲突升级.冲突触发地缘政治动荡,让人们再次认识到和平的珍贵,在充斥着霸权争斗和奴役剥削的全球化道路上,始终坚持和平发展的理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主要商道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欧洲国家从殖民地掠夺大量的黄金、白银,还将美洲、非洲和亚洲的马铃著、玉米、等作物运回欧洲;把欧洲的葡萄酒、啤酒和毛纺织品销往殖民地。
——摘编自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答出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材料二 英国先后打败西班牙、荷兰、法国,建立了世界霸权。到19世纪中后期,英国实现了工业化,英国的霸权达到高潮。
——摘编自潘兴明《英国霸权转移的历史考察》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确立世界霸权的根本原因。材料三 见下图
(3)写出材料三图中的两大军事集团名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形容为“绞肉机”的是哪次战役?材料四 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1943年,战争中最艰难的日子已经过去,大反攻的日子终于来了。美、英盟军抢滩登陆,苏联军队的进攻所向披雕,龟缩在柏林避弹室里的希特勒已成为瓮中之鳖。
——摘自《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4)材料四中“最艰难的日子已经过去”的重要标志性事件是什么?材料中“美、英盟军抢滩登陆”指的是什么事件?举一例二战中反法西斯国家在政治上互相配合的事例。材料五
(5)依据材料五年代尺,指出20世纪下半叶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当今支撑、协调世界经济和政治的两大支柱是什么? -
9、
中学历史课程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解释】
材料一 如下图
1926—1928年中共党员比例情况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1926—1928年中共工农党员比例的变化做出合理解释。
【时空观念】
材料二 如下图
新中国 新征程 新时代
1949年 1978年 2017年
开国大典 中共十九大会场
(2)材料二中场景,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开启新征程的伟大时刻。根据所学知识,将“ ”处补充完整,并任选一个场景,简述其“新”的含义。
【唯物史观】
材料三 曾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说:“我们党是一个实事求是、有错必纠、严肃认真、光明磊落的马克思主义革命政党,我们要恢复党的优良传统,要恢复毛泽东思想的本来面目,就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必须贯彻在党的全部实际活动中。为刘少奇平反,以及为一系列冤假错案——平反,正是为了使党和人民永远记取这个沉痛的教训,使这类错误永远不致重演。”
(3)刘少奇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污蔑为“叛徒、内奸、工贼”反映了当时什么政治原则受到践踏?
(4)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中国共产党为刘少奇等国家领导人平反是对党的哪些优良传统的恢复和继承?
【史料实证】
材料四 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可以说是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外开放,让世界进入中国;第二个阶段还是对外开放,但中国开始走向世界;第三个阶段依然是对外开放,中国已经开始改变世界。
(5)第一阶段“让世界进入中国”开始于我国政府的哪一举措?请用具体事例说明“中国已经开始改变世界”?
【家国情怀】
材料五 在这期间,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开展宣传学习英雄模范人物及其先进事迹的运动,时代呼唤英雄人物,英雄人物应运而生,这个期间各条战线涌现出大批英雄人物和优秀集体,雷锋、王进喜、焦裕禄就是这期间涌现出的光辉榜样。
——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6)材料五中人物体现了哪些优秀精神品质?
-
10、如图是一幅《山姆大叔(指美国)忙坏了》的漫画。该漫画可用来说明美国( )A、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B、积极与苏联争夺第三世界 C、坚决打击恐怖主义的决心 D、坚定维护世界和平的意愿
-
11、诸葛亮说:“曹军南下,远道而来,犹如强弩之末,又不习水战,孙刘合作定能取胜。曹操败后势必北撤,三分天下的局面自然形成。”下列能验证这一观点的战役是( )A、长平之战 B、楚汉之争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
12、甘肃林家遗址(距今约5300—4600年),发现了墓葬中的男女骨骼、半地穴式房屋、粟粒标本、家猪骨骼、通体磨光的石质镰刀。据此可知,林家遗址( )A、为旧石器时代研究提供证据 B、定居人口已经发展原始农业 C、生产生活面貌接近河姆渡人 D、体现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
-
13、
2023年年底,一股“尔滨”热将本年度的旅游业推向高潮。旅游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宋《西湖图》
南宋时期,类似左图的城市“图经”“地经”大量问世,图中标注有道路、里程、旅店、景点等信息,广受时人欢迎。
(1)材料一反映了南宋时期怎样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还出现了哪些社会新气象。
材料二 1841年7月5日,英国人托马斯·库克包租了一列火车,将570名旅行者从英国中部地区的莱斯特送往拉巴夫勒参加禁酒大会。往返行程24英里,每人收费1先令,被视作近代旅游业的开端……1846年,托马斯·库克带领一旅行团乘火车和轮船到苏格兰旅行。他成功地把铁路、水路和地上交通设施紧紧联系在一起。
—彭顺生《世界旅游发展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托马斯·库克在推进近代旅游业发展中用到的新式交通工具。这些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与哪一历史事件相关?
材料三 新中国旅游事业发展简表(1949-1999年)
时期
阶段
概况
1949年10月至1964年5月
拓荒阶段
1955年初到1957年10月,共接待各国自费游客3385人,其中80%来自苏联和东欧国家。
1964年6月至1978年12月
形成阶段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外国游客几乎断绝;直到70年代中期,美国和日本的游客才有所增加。
1978年12月至1984年9月
“双轨制”发展阶段
按计划完成国家旅游接待任务,外宾接待实行“定点”制,深圳等经济特区率先成为旅游开放城市。
1984年10月至1999年底
市场化发展阶段
从1995年开始,“双休日”旅游消费不断增加,国内度假型旅游产品开始盛行。1999年入境旅游人数7279万人次,外汇收入141亿美元。
(3)请从材料三中任选一个新中国旅游事业的发展阶段,说明其发展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
14、
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明的奠基】
材料一 原始先民进入定居时代,是走向文明社会的重要一步。
文字资料
“定居不是靠狩猎和捕鱼的运气,或靠野果的零星收获来满足日常生活之需。”“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把食物储藏在粮仓里和畜圈里,因而他们不得不而且也有能力大批地定居下来。”
图片资料
(1)材料一中,哪些原始先民过上了定居生活?并根据材料简述理由。
【文明的成果】
材料二
①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扁鹊已经懂得针刺、按摩、汤药等多种方法治疗疾病。
②春秋时期,铁器牛耕出现。战国时期,铁器牛耕推广,山林得到开发,耕地逐步增多。
③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工艺。后来造纸术辗转流传到世界多国。
④东汉华佗发明“麻沸散”,让病人和酒服下,失去知觉,再进行手术。
⑤唐朝时,发明推广曲辕犁。它设计精妙,轻便灵巧,操作时可自如控制入土深浅。
⑥北宋时,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后来活字印刷术传入朝鲜、日本及东南亚等地。
(2)将材料二的史实与以下观点相对应。
中医成就造福人类:
技术进步推动农业发展:
中国古代科技推动世界文明发展:
【文明的传承】
材料三
(3)写出材料三中科学家A的姓名和书法作品B的名称。根据材料三,指出这两位历史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
材料四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22年5月27日)
(4)材料四认为,我们应该如何传承中华文明?
-
15、20世纪三十年代,鲁迅介绍、出版外国木刻作品得到进步美术青年的积极响应,国内兴起了新木刻运动。下边三幅新木刻运动时期的版画作品可以提炼出的主题是( )
《怒红吧中国》1935 《黎明》1934 《怒潮》1947
A、宣传救国真理,鼓舞革命斗志 B、批判封建愚昧,呼唤思想启蒙 C、欢庆中国新生,赞颂伟大建设 D、揭露社会黑暗,呼吁改善民生 -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二战后初期……一条香烟几乎等于德国工人一个月的工资,西柏林工人清除马路上的瓦砾。一无所得,还买不到半支香烟。统治阶级忙于转嫁经济危机,人民群众更苦不堪言,对政府的不满和反抗有增无减,……苏联正在采取拖延战术,以便利用西欧各国的困难策动共产主义革命……美国认为必须加速复兴欧洲。
——摘编自社正艾、陈思《两霸争雄:美苏冷战及后冷战时代》
材料二:1960—1970年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5.7%、4.4%和5.3%,而美国仅为4.3%,同时期以上西欧三国的工业生产分别增长78.7%、75.6%和100%,而美仅增长61%,1970年法国、联邦德国在资本主义工业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比1948年分别上升了19%和6.5%,而美国却下降了16.8%;但在当时,西欧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力量与美苏相抗衡。正如阿登纳指出的那样:“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属。”
——摘自张幼香《二战后欧美经济关系的演变》
(1)、依据材料一,说明美国认为“必须加速复兴欧洲”的原因。为此,美国出台了哪一项政策?(2)、指出材料二中西欧社会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展状况。出现该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17、就全世界而言,现代化过程是各国相互关联、相互竞争相互发展过程。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少数国家“后来居上”,实现追赶或超过现代化先行国。
材料一: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工业化后来者,如果从 1750年算起的话,欧洲和北美陆续开始工业化,而中国工业化的时间滞后了100-200年,直至20世纪50年代,中国才开始正式发动工业化。
材料二:日本农业劳动力占总就业的比重,从 70%下降到50%,花了80年时间,美国花了50年时间,苏联花了33年的时间,而中国从1978年到1995年,仅花了17年时间。在这17年中,我国GDP年平均增长率为7.49,大大高于英法美国家的增长速度,打破了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化后进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最高持续时间最长的记录,堪称为东亚奇迹。
材料三: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不仅为整个国家或地区带来重大变化,而且也引起产业结构和就业的重大变化,加速促进劳动力向更高的生产力转移。而结构变化又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工人技能的改善,教育的发展,组织的改进以及国际贸易的更大程度的开放。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中国利益与使命》胡安刚、杨帆
(1)、材料一中“直至20世纪50年代,中国才开始正式发动工业化”,所指哪个历史事件?(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1978年到1995年间,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工业化发展产生的主要影响。 -
18、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往往要依赖多方面因素的推动。
材料一: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著《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哉!
——摘自班固《汉书》
材料三:据统计,东晋南北朝时期南渡人口不下百万。当时北方人口700余万,大体上每七、八人中就有一人南迁。南方人口约540万人,南朝境内的人口中有近六分之一为北方南下流民。
——摘编自詹子庆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西汉初年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政策?这一政策实施后出现了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哪一治世局面?(3)、材料三反映了哪一历史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该现象对我国古代的经济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
19、否定了“两个凡是”错误方针的思想解放运动是( )A、邓小平南方谈话 B、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C、八字方针的调整 D、对“四人帮”进行隔离审查
-
20、朝鲜的存亡与中国的安危是密切关联的,唇亡齿寒,户破则堂危。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的抗美斗 争不只是道义上的责任,而且和我国全体人民的切身利益密切关联着,是为自卫的必要性所决定的。与此可以看出中共中央政府的目的是( )A、帮助朝鲜人民 B、维护人民利益 C、打击美帝国主义 D、保家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