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允许经济特区大量吸收利用外资,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经济成分可以让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更大些··赋子经济特区政府有较大的经济活动自主权。”根据材料,经济特区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的原因是(   )
    A、实行特殊政策和体制 B、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 C、吸收利用了大量外资 D、进行计划经济的调控
  • 2、时间轴能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帮助我们梳理历史发展的线索,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通过研读下图(图三)时间轴所示的一系列历史事件,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

    A、封建土地制度制约农村经济的正常发展 B、农业改革旨在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服务 C、生产关系的多次调整均促进生产力发展 D、政策制定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 3、“12月22日,大会闭幕。这一天是冬至,却是新中国的‘立春”,从这一天开始,中国走出了1957年下半年以来长达21年的‘左’的阴影;从这一天开始,中国走上了腾飞之路。”材料中大会所带来的“冬去春来”指的是(   )
    A、民族独立,自强自信 B、艰辛探索,重大失误 C、拨乱反正,改革开放 D、百年奋斗,复兴征程
  • 4、下图(图二)所示为1960~1965年中国工业、农业总产值的变化,变化趋势体现了(   )

    A、土地改革为工农业发展莫基 B、三大改造推动经济协调发展 C、一五计划实施促进生产恢复 D、经济调整政策取得一定成效
  • 5、以下发展进程简表(表二)的主题应是(   )

    1912年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强调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1949年

    颁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强调国家政权属于人民

    1954年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A、民主制度的建设和发展 B、法律维护秩序的功能 C、总路线制定完善的过程 D、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 6、1953年暑假,中国高校按照集中使用、重点配备原则,把学校里的理工科大学生提前一年毕业分配工作,据统计大约43%大学生被分配到重工业、国防工业等各部门。这段材料可以佐证(   )
    A、留学热潮推动教育现代化 B、工业化建设迫切需要技术人才 C、学生积极投身西部大开发 D、改革开放使企业人才招聘火热
  • 7、历史学科的学习要求我们了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联系,如历史发展的古今联系、不同史事的因果联系、不同领域的横向联系、中国与世界的联系等。以下示意图(图一)反映了重大史事间的联系,图中?处代表其共同的历史影响是(   )

    A、壮大世界和平民主力量 B、改变了当时的社会性质 C、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D、赢得了稳定的国际环境
  • 8、以下表格(表一)可用于说明(   )

    比较项

    旧中国

    新中国

    国家命运

    贫穷落后、任人宰割

    独立自主

    人民命运

    受奴役、受压迫

    当家做主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B、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的原因 C、新中国外交政策制定的背景 D、西藏实现和平解放的影响
  • 9、中国古代历代王朝均十分重视对边疆地区的治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一  元朝对边疆的控制在以前朝代的基础上更为强化。……元廷大批签发内地军民前往漠北屯田,并在一部分蒙古牧民当中传授耕作技术,使得漠北地区农业生产取得突出成就……吐蕃作为单独的大行政区,由中央宣政院直接统辖。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的《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清朝前期统治者将“修其教而不易其俗,齐其政而不易其宜”作为治理边疆方略。在新疆维吾尔族地区尊重当地习俗,只对原有的制度稍加改制;在西藏实行驻藏大臣与西藏宗教领袖联合管理的政教合一的制度;在台湾设置台湾府。这些多元化的边疆管理体制在清朝前期对维护边疆稳定和边疆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摘编自陈跃《“因俗而治”与边疆内地一体化》

    材料三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是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交融,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摘自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列举元朝边疆治理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朝边疆治理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这种边疆管理体制的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有利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因素。
  • 10、归纳历史时期的大事记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中国古代史大事记(局部)

    时间

    事件(史实)

    隋朝时期

    科举制正式确立

    唐朝时期

    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

    五代十国时期

    政权更迭与分立

    宋朝时期

    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澶渊之盟

    元朝时期

    设立行省制度;回族形成

    明朝时期

    郑和下西洋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除了归纳不同历史时期的大事记,你认为还有哪些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
    (2)、选取材料中不同时期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的事件,提炼一个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结构完整。
  • 11、乡土文化的学习是厚植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相关图片

    说明

    材料一

    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在一些重要港口开设专供外商居住的“蕃坊”。广州的蕃坊大约起源于9世纪上半叶。

    材料二

    1757年,清政府下令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规定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并管理外国商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宋代在广州设置的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并概括宋代对外贸易兴盛的原因。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相比宋代,清初我国的外交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影响。
    (3)、谈谈你从以上问题的回答中得到的启示。
  • 12、如图是七年级某学生搜集的研究性学习材料。据此可知,其研究的主题是(   )

               苏州昆剧古戏台

     

     

             清代《红楼梦》插图

                京剧剧照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传统节日的起源 C、戏曲形式的演变 D、文学艺术的发展
  • 13、清朝雍正年间,设立了一个新的中枢机构(办公场所见如图,位于故宫养心殿南侧),其官员由皇帝选派亲信大臣组成,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该机构是(   )

    A、锦衣卫 B、枢密院 C、南书房 D、军机处
  • 14、中国古代手工业发达,陶瓷业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生产部门之一。以下文物能代表明代陶瓷业工艺水平的是(   )

         

    A、唐三彩骑驼乐舞俑 B、契丹鸡冠壶 C、哥窑四方倭角小洗 D、青花扁壶
  • 15、下面是明朝的官职体系示意图,它体现了明朝政治的哪一特点?(   )

    A、皇权高度集中 B、地方权力过大 C、朝政日益腐败 D、六部各自为政
  • 16、如图为隋朝至元朝的历史时间轴,与图中①对应朝代相关的史实是(   )

    A、灭掉陈朝,统一南北 B、设置通判,重文轻武 C、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D、废除丞相,分封诸王
  • 17、泉州城是世界闻名的古城,见证了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与转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泉州历代人口统计表(公元前221——公元907年)

    历史时期

    秦汉

    三国

    南北朝

    A

    人口统计(单位:人)

    2万多

    6万多

    18万

    18.5万

    38万

    ——整理自[明]嘉靖《泉州府志》

    材料二

    州衙北市衣锦坊衣锦坊

    文儒坊文儒坊郎官坊

    光禄坊光禄坊安民坊

    官坊南市

    图1唐代泉州平面图

    材料三   明清时期,中国东南沿海遭遇海疆危机,加上对外政策的转变,泉州的海外贸易极大受限……泉州港由对外转向对内,工商集贸性质的集市更加繁荣,这使得农业人口与手工业和商业人口的比例发生了变化,商业人口从农业人口中分离出来,大多从事长途贩运……城市和商业进一步繁荣,促使泉州逐步向新兴的商业城市转型。

    ——摘编自[美]查怀安《泉州:一座典型港口城市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写出A所在的历史时期,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图2中B处的机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元泉州城市布局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对外政策的转变”的含义,并概括“对外政策的转变”对泉州城市发展带来的影响
  • 18、加强对国家的管理,是维护社会稳定和主权完整的重要保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趋势篇】

    材料一:中国历史是一连绵不断的演进过程,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内聚力不断增强。自春秋战国至清前期,虽曾经历了三次社会大分裂,但最终还是走向了秦汉、隋唐和元明清三次大统一。统一的时间越来越长,统一的规模越来越大,统一的制度基础越来越坚实。

    ——赵毅《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智慧治理篇】

    材料二: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唐太宗

    中国边疆最早确立于秦汉之际……在长期边疆治理实践的基础上,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

    ——周平、李大龙《中国的边疆治理:挑战与创新》

    【维护主权篇】

    材料三:

    但愿海波平”

    示例图3“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

    (1)、依据材料一,说出中国历史发展的演进趋势,元朝开创了哪一地方制度来巩固这一趋势。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以唐朝和清朝前期为例,说明“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有哪些?
    (3)、请任选图1或图2人物为其配一段解说词。

    示例解说词: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维护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是伟大的民族英雄。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的主要因素。
  • 19、如图是清人所绘《耕织图》册页中的一页。康熙皇帝看见后大为赞赏,下令官府工匠镂版印刷,广布天下。其意图是(   )

       《耕织图》(局部)

    A、促进文化繁荣 B、推动中外交往 C、宣传重农思想 D、提升军事实力
  • 20、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陶瓷制作流程,其记载于某部科技著作中。该著作是(   )

    A、《齐民要术》 B、《农政全书》 C、《本草纲目》 D、《天工开物》
上一页 194 195 196 197 19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