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图是某同学的期末历史复习提纲。据此判断,他复习的专题最有可能是(   )

    1.中共十五大邓小平理论

    2.中共十六大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中共十八大科学发展观

    4.中共十九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的建设 C、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2、加入世贸组织20多年来,中国向44个最不发达国家提供免关税待遇,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接近30%,让全世界共享中国发展红利。这说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
    A、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B、适应了文化多样化趋势 C、维护了国际和平与安全 D、推进了社会信息化建设
  •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东省委向中央提交报告:“允许华侨、港澳商人直接投资办厂,也允许某些外国厂商投资设厂,或同他们兴办合营企业和旅游等业····既要维护我国的主权,遵守我国的外汇管理和海关制度,又要在经济上实行开放政策。”此后,中央(   )
    A、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B、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C、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 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4、粮票、布票是上世纪50年代中期,国家发放的供城乡居民购买生活用品的凭证。80年代起,它们逐渐退出流通,1993年,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这反映了(   )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推广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
  • 5、1984年11月,联邦德国退休专家威尔纳·格里希获聘担任武汉柴油机厂厂长一职。在其两年的任期内,通过整顿劳动纪律、革新管理模式,对工厂实施系统性重组,显著提升了工厂的经济效益,并得到中央认可。武汉柴油机厂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 )
    A、企业经营自主权的不断扩大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动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影响
  • 6、中共十二大召开后,“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逐步被打破。1984年,全国范围内基本完成农村政社分设工作。促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在于(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B、公有化的规模不断扩大 C、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贯彻执行 D、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
  • 7、会议重申了党的思想路线,决定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来,解决了党的历史上所遗留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该会议是(   )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 8、我国第一座工人纪念馆坐落于大庆市,它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一一石油魂》为主题,展示了铁人精神,成为石油工人的精神家园,是我国最具石油特色的文化景观。该“精神”的代表人物是(   )
    A、焦裕䘵 B、王进喜 C、钱学森 D、袁隆平
  • 9、1954年,一位记者在记录一场盛事时写道:“他们从车床边来,从田地里来,从矿井来,从海岸的防哨来。放下钳子,放下犁耙,放下笔杆、圆规···…·同他们所爱戴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一起,商量着国家大事。”这反映出当时(   )
    A、人民民主主体具有广泛性 B、中国社会阶级已完成重构 C、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D、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完善
  • 10、据1952年统计,手工业占工农业总产值约13%,从业人数约1000万人,他们一方面是劳动者,另一方面又是私有者,其生产不能纳入国家计划轨道,因而生产力就难以提高,手工业者的贫穷落后状态就难以改变。这强调了(   )
    A、进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 B、手工业缺乏强劲的竞争力 C、个体手工业者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 D、资本主义经营的弊端显著
  • 11、下面是1949年、1953年和1957年大学生分科比例(%)变化情况表。这一变化

    年份

    工科

    农科

    林科

    师范

    文科

    理科

    财经

    政法

    体育

    艺术

    1949年

    26.0

    8.4

    0.5

    10.3

    10.2

    6.0

    16.6

    6.3

    0.2

    2.4

    1953年

    32.7

    6.1

    1.2

    18.8

    6.7

    5.8

    6.4

    4.8

    0.5

    1.3

    1957年

    37.0

    7.7

    1.4

    26.0

    4.4

    6.5

    2.7

    1.9

    0.7

    0.6

    A、表明教育系统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B、建成了学科专业齐全的院校体系 C、适应了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 D、提高了广大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
  • 12、下图是中国人民银行1953年发行的部分分币的样币。你认为该图的主题体现了(   )

    A、农村土地改革取得巨大成就 B、发展汽车制造的决心勇气 C、国民经济比例出现严重失调 D、改善交通运输的美好愿景
  • 13、小明同学在学习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与抗美援朝时制作了如下示意图,图中问号处可填(   )

    A、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 B、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C、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力量 D、赢得了稳定的国际环境
  • 14、1951年4月22日,阿沛·阿旺晋美率领的西藏代表团抵达北京,开启和平谈判。谈判经历了对立、僵持、相互退让、再度出现僵持,过程虽一波三折,但最终签订了《十七条协议》,实现了西藏的和平解放。这反映了(   )
    A、祖国大陆实现和平统一 B、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D、西藏和平解放的艰难性
  • 15、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称谓都是以“人民”来定义的。如政府叫“人民政府”货币叫“人民币”,警察叫“人民警察”。归根到底,就是主张“人民(民主)专政”。这类称谓意在彰显新中国(   )
    A、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B、保障了工人阶级权利 C、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D、传播了民主共和思想
  • 16、此次会议于1949年9月在北平隆重召开,来自党派、区域、军队、团体等各方面代表662人参加了会议。毛泽东在会议上指出:“我们的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这里的“工作”是指(   )
    A、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 B、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C、编制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D、提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 17、边疆治理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粮食三千八百种,给吐蕃粮库打下坚实的基础;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各种手艺的工匠五千五百人,给吐蕃工艺打开了发展的大门。

    ——摘编自《西藏歌谣》

    材料二

    图是元朝皇帝颁给云丹坚赞的圣旨,藏于辽宁省档案馆

    皇帝宣谕西藏各地僧俗官员、百姓:

    委任云丹坚赞为地方招讨司的招讨使,以监督完成一切差发,站户,军户地税,商税的征收等诸项事宜。

    材料三

    达赖金印班禅金印

    ——摘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下)

    驻藏大臣督办藏内事务,应与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平等。驻藏大臣每年五六月间奏明,轮流一人前往后藏巡视边界,操阅番兵。

    ——摘编自《卫藏通志》卷十二《条例》

    金奔巴瓶

    ——摘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歌谣所颂扬的历史事件,并概括其意义。
    (2)、指出材料二的史料类型,并提取其可印证的历史信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政府对西藏的治理措施。
    (4)、综上所述,谈谈你从边疆治理中获得的启示。
  • 18、经济反映社会面貌,见证历史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代前期,不少外籍商人通过大漠用骆驼将地方特产运往内地,同时又把唐内地生产的丝绸、瓷器及其他手工业品源源不断地运往西域、欧洲乃至非洲广大地区。西城商人航海而东者大多在广州碇泊,“外国之货日至,珠香、象犀、玳瑁奇物溢于中国,不可胜用”,每日到达广州的外国商船多达10余艘。

    ——摘编自曹大为等《中国大通史》

    材料二北宋对外贸易港口的增加与繁盛反映了我国古代以“丝绸之路”为主的陆路商道已让位于东南海道。南宋时,东南沿海的经济发展较快,为对外贸易提供了物质基础:海外贸易利润已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宋朝统治者一直把“招律远人,阜通货贿”作为一项重要国策积极实施。

    ——摘编自霍贺《浅析宋代的对外贸易》

    材料三到了晚明时期,由于玉米和番著等新的粮食作物的引进和推广,粮食生产有了突破性的发展。由于经济效益可观,种棉和养蚕更是蔚然成风,出现了众多手工业专业市镇和商品集散地,如松江,是明代最著名的棉纺织业中心。随着经营范围的扩大、资本的增多和竞争的激烈,开始产生了一批商业集团,也就是所谓的中国商帮。

    ——摘编自陈君、齐洋锟《晚明的商业发展与社会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代对外贸易的途径,并分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陆路商道已让位于东南海道”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朝后期社会经济出现的新发展。
  • 19、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的选拔关乎国家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夏商周实现以血缘亲疏来确定官职高下的“亲贵合一”制度。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打破了贵族制的等级界限,使一些有才能而出身卑微的人得到重用。隋唐时期,创立了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入宋,工商杂员子弟亦被允许报考,甚至僧侣道士也能应试。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材料二科举制的持久存在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创新之处就在于其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幕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摘编自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三明清科举之弊,主要在于命题和行文的固定程式。到了清代,统治者有意把八股取士与禁锢思想结合起来,以严格规范的文字程式约束士子。明清的八股取士,把“所习非所用,所用非所习”弊端发展到了极限。登科者只能空谈心性,于治国理民一无所长。儒学从整体上已经显露出不能适应形势。

    ——摘编自刘文瑞《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人才选拔制度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持久存在”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科举制的弊端。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人才选拔的认识。
  • 20、《红楼梦》背景广阔,人物众多,书中有姓名的就有700多人,其中重点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等反抗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典型形象。该书折射了(   )
    A、君主专制的崩溃 B、封建社会的衰落 C、科举制度的结束 D、民族关系的紧张
上一页 183 184 185 186 18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