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印记。这些印记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诠释着中华文明的博大内涵。
【政治印记·制度留痕】
材料一 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人物印记·精神永传】
材料二 公元前138年,张骞前往西域途中被匈奴抓住。在匈奴的威胁利诱面前,张骞威武不屈,“持汉节不失”,被扣留了10余年,但他仍坚持完成使命。
【经济印记·凿空道路】
材料三 汉代纺织技术先进,丝织品质量高,能织出锦、绣、罗、纱等许多品种的丝绸。张骞出使西域后,大量丝帛锦绣沿着通道远销各地,西域各国的珍奇异物也陆续输入中原⋯⋯商人、传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者,也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到遥远的东方。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汉武帝为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各采取了什么措施。(2)、根据材料二,指出张骞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并谈谈这种精神对我们有什么启示。(3)、根据材料三,概括汉代丝织品大量远销的主要原因和丝绸之路开辟的意义。 -
2、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汉朝政府给匈奴运来8.4万匹绸缎,3.7万千克丝绵,使中亚市场饱和。在中亚和中国西部有“露天集市”“哨卡集市”和普通的城镇集市。由此可知,丝绸之路的开通 ( )A、促进商业贸易往来 B、促进宗教的传播 C、传播了西方的歌舞 D、便利了科技交流
-
3、跪坐习俗是儒家礼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垂脚高坐被视为傲慢。魏晋南北朝时,随着“胡床、胡坐”的传播,汉人的跪坐习俗逐渐变成垂脚高坐。这一转变体现了( )A、民族交融的加强 B、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 C、政权分立的加剧 D、少数民族汉化的开始
-
4、大事年表是记录历史的重要方式。以下是一位西汉将领的大事年表,这位将领是( )
时间
历史事件
公元前123年
受封冠军侯
公元前121年
指挥河西之战,直取祁连山
公元前119年
与卫青深入漠北,出击匈奴
公元前117年
23岁病逝,陪葬茂陵,追谥“景桓侯”
A、管仲 B、蒙恬 C、项羽 D、霍去病 -
5、三国两晋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越窑、瓯窑、婺州窑等著名窑址,所制器物加工精细,可与金、银器相媲美。此现象反映了当时( )A、政权分立加剧 B、南方手工业发展 C、民族交融加强 D、农业技术的进步
-
6、《三国志》记载孙吴政权“比年(近年)以来,复远遣船,越渡大海,多持货物⋯⋯浮舟百艘,沉滞津岸,贸迁有无(货物买卖,互通有无)”。材料反映了孙吴政权( )A、大力兴修水利 B、改善民族关系 C、发展海外贸易 D、开发西南地区
-
7、西汉初年“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到汉武帝时期,“牛马成群。农夫以马耕载,而民莫不骑乘”。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西汉( )A、农民的地位高 B、经济恢复发展 C、中央集权加强 D、农民负担沉重
-
8、秦代度量衡器历年来多有出土,如“铜权”(见下图),除陕西等秦国故地外,在其他六国故地都有所发现。这表明秦朝( )A、积极策划统一六国大计 B、币制混乱状况得到扭转 C、统一的度量衡得以推行 D、陆上交通道路四通八达
-
9、下表是春秋战国时期三大青铜币系信息表。据此可知 ( )
布币,形状来源于铲形农具铺
刀币,形状源于渔猎工具刀削
圆钱,形状源于纺轮
A、青铜文化达到鼎盛 B、社会生产影响货币形制 C、货币形制走向规范 D、诸侯争霸导致币制混乱 -
10、小明在参观历史博物馆的某项主题展览时,看见了以下三件物品。据此推测,该展览的主题可能是 ( )A、种类丰富的农业作物 B、远古人民的生产工具 C、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 D、和平富足的定居生活
-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材料二 西汉初年,汉高祖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并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汉高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这种政策,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材料三 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随后又找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诸侯王的叛乱,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使匈奴再无力与西汉对抗。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
(1)、据材料一及所学回答,汉初面临着一种怎样的社会境况?其原因是什么?(2)、材料二中描述的是汉初实行的哪一政策?这一政策的实行有何影响?(3)、据材料三,归纳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的措施。(4)、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归纳西汉王朝由“残破荒凉”到“进入鼎盛时期”的变化原因。 -
12、毛泽东评价东汉光武帝刘秀是“历史上最有学问,最会用人,最会打仗的皇帝”。光武帝曾下诏说:“今边郡盗谷五十斛(hú),罪至于死,开残吏妄杀之路,其竭(juān)除此法,同之内郡。”这道诏令所反映的统治措施是( )A、释放奴婢,缓和矛盾 B、监督官吏,惩处贪官 C、合并郡县,裁减官员 D、废除酷法,减轻刑罚
-
13、以下是秦汉时期实行的措施,其共同作用是 ( )
秦朝
西汉
在各郡设立监御史,监察郡内官员。郡县官员每年要把辖区内人口数量、生产状况向上级汇报
建立刺史制度,刺史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在郡设置督邮,负责监督所属县官吏的违法行为,查清罪状,上报郡守
A、完善了官员选拔制度 B、彻底打击了豪强势力 C、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
14、西汉初年,陆贾劝谏汉高祖:“事逾(更加)烦天下逾乱,法逾滋(多)而天下逾炽(混乱),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由此可知,陆贾主张 ( )A、平定叛乱 B、健全法制 C、充实兵马 D、休养生息
-
15、下面为以商鞅变法中编制户籍措施为基础不断发展演变成的基层组织结构示意图。这表明这一措施 ( )A、激化了阶级矛盾 B、提高了人口数量 C、加强了地方管理 D、扩大了统治范围
-
16、周初分封时把东方一带分封给姜尚,建立齐国。当时齐国的土地多为盐碱地,劳动力很少,生产落后。于是姜尚便鼓励妇女纺线织布,开发本地的渔盐资源,使得齐国富强起来。这说明分封制( )A、稳定了周初的政治形势 B、扩大了周王朝的统治范围 C、推动了边远区域的开发 D、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
17、]“(周人)僻居西部,面对东部的广土众民,不能不设计一套统治机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制度。”这一“制度”的实行 ( )A、便于直接管理人民 B、标志着封建王朝的产生 C、巩固周王朝的疆土 D、确保中央对地方的集权
-
18、《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尧发现舜很贤能,精于农耕,善于制作陶器,有领导才能,于是临终前就把权力正式移交给了舜。这反映了 ( )A、尧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B、尧舜禹都是治水功臣 C、尧舜按照世袭的方式传位 D、尧舜时期实行禅让制
-
19、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局纷乱复杂。某校七年级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了主题为“走进魏晋南北朝”的探究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政治局面】
【经济发展】
经过东吴至南朝刘宋时期200余年来南北方人民对三吴地区的共同开发,该地区的生产发展已经赶上甚至有局部地区超过了北方,并在实际上形成了我国的一个新的经济中心——江南经济区。
(1)、上图是小华同学制作的中国古代政权更替示意图(部分),图中 A 政权的建立者是谁?C所代表的政权统一了哪里?(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区”形成的原因。(3)、【历史思考】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可抗拒的潮流,即使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也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究,总结魏晋南北朝时期孕育统一的因素。
-
20、李老师围绕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完成相关学习任务。(1)、任务一 【制作简图————梳理历史时序】
填写图中空缺处的内容,并据此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2)、任务二【列表对比————分析历史原因】战役名称
时间
交战双方
结果
作用
官渡之战
200年
曹军和 袁军
A:
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
赤壁之战
208年
B:
曹操以 多败少
C:
D:
383年
前秦军和(东)晋军
东晋以少胜多
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
完成表格。结合所学回答,影响战役胜负的因素有哪些?
(3)、任务三 【阅读材料————进行历史解释】孝文帝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染,实对汉文化衷心欣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
阅读材料并结合具体史实,说出孝文帝推行了哪些措施使鲜卑族“整体的汉化”。(不少于四点)
(4)、结合材料分析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着怎样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