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的关系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志同道合】

    材料一   “诸君知道中国的革命,有了十三年,现在得到的结果,只有民国之年号,没有民国之事实……所以,今天在这地开这个军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孙中山

    【外敌入侵】

    材料二   1927-1937年间,国民党各派军事集团的混战,特别是蒋介石发动的对红军的几次“围剿”,既给中国人民带来无穷灾难,又给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以可乘之机。1931年,日本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不到半年东北沦陷。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开始了长达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统治,抗日战争拉开序幕。

    ——摘编自光明网《首次展出,罪行披露!这一天,绝不能忘》

    【同仇敌忾】

    材料三   1936年12月12日,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经过各方面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抗击大部分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国民党爱国将士也在正面战场英勇抗击日军。

    ——摘编自人民日报社论《和平与正义是不可战胜的》

    【风云再起】

    材料四   解放战争进行一年后,战争形势发生了有利于革命力量的变化。1947年6月30日晚,刘邓大军12万余人突破黄河天险,由此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刘邓、陈谢、陈粟三路大军在中原地区展开,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使这一地区成为人民解放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基地。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

    (1)、材料一中的“军校”指的是哪一学校?指出孙中山创办这一学校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分析,日本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的背景。并指出九一八事变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该事变的发动者是谁?分析国共两党关系发生的变化。并列举一例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取得胜利的战役。
    (4)、根据材料四,指出刘邓大军“突破黄河天险”的影响。概括解放军三路大军挺进中原对人民解放战争有何作用。
    (5)、综上所述材料,围绕近代中国“国共两党的关系”自拟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清晰且价值观正确,至少列举2个史实,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有总结提升)
  • 2、近代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引发了中国原有经济结构的瓦解,促使了新的经济浪潮出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之间的半个世纪里,中国因条约而陆续开放的商埠积久渐多,其趋向由沿海入长江,并逐步进入内陆腹地。这些埠口,在中国封闭的社会体系上戳开了大大小小的窟窿……通过这些窟窿,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部分)

    收入结构

    农业税收入

    工商业杂税收入

    盐税收入

    时间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859年

    2632万两

    73.11%

    472万两

    13.13%

    495万两

    13.76%

    1885年

    2235万两

    41.97%

    3733万两

    48.44%

    739万两

    9.59%

    ——数据摘编自周育民《19世纪60-90年代清朝财政结构的变动》

    材料三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辛亥革命后,民族资产阶级便趁机跻身北洋政府内阁和地方政权,利用掌握的部分权力,制定颁布一些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条例、法规达80多项。……同时帝国主义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压迫,使民族工业发展进入“黄金时代”……一战后,外资卷土重来,凭借不平等条约攫取政治特权,抢占大批市场,加上军阀混战和滥发公债对市场的破坏,民族工业立即转入萧条与停滞状态。

    ——摘编自王磊《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探究》

    (1)、根据材料一,运用史实说明中国“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之间”开放商埠的趋势。(注意史论结合)并分析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写出晚清财政收入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并分析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过程的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影响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 3、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剧,近代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   百日维新自1898年6月11日起实施,其变法内容主要包括:改革政府机构、兴办商业体系、开办新式学堂、开放言论、废除科举制度、取消政府内部无用官职等。百日维新对传统教育的否定,促进了西式教育在中国的发展。

    ——摘编自舒新城《近代中国教育史料》

    材料三   五四运动(与以往的爱国运动)就大不相同。它所牵动的社会面非常之广,不仅有学生、工人、商人、市民、士兵,还有乡镇的农民群众等。斗争于北京发生,蔓延到全国各地……表现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顽强意志,使反动势力张皇失措……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鸿章的救国主张。为此,他付诸了哪些实践活动?
    (2)、结合所学知识说出“百日维新”是由什么派别领导的一场改革?材料二中哪一句话属于历史结论?根据材料二写出这一历史结论的依据。
    (3)、根据材料三,概括五四运动的特点。结合所学,用一句话评述五四运动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历史地位。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归纳近代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不懈努力和探索的方式。
  • 4、老照片是一部浓缩的“社会史”,蕴含着重要的历史价值。下图这组照片最适合用来研究(       )

       

    A、自由平等观念渐入人心 B、服饰文化日趋西洋化 C、女性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5、1945年,《新华日报》发表读者来信:”毛泽东先生应蒋主席的邀请,毅然来渝。毛先生来渝,证明了中共为和平、团结与民主而奋斗的诚意和决心,这的确反映和代表了我们老百姓的要求。”与这封来信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西安事变 B、武汉会战 C、重庆谈判 D、南京解放
  • 6、长征是一篇史诗,岁月的更替,意识形态的差异,都不能使之失色。途中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生死攸关转折点的是
    A、四渡赤水 B、会宁会师 C、巧渡金沙江 D、遵义会议
  • 7、有人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迎来了曙光”主要是因为(     )
    A、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 B、中共成立焕然—新 C、新文化运动思想大解放 D、长征胜利打开中国革命新局面
  • 8、大众传媒自诞生以来,记录时代的变化,引领舆论导向,深刻影响着社会各个领域。下列媒体刊物中,反映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潮流的是(     )
    A、 B、 C、 D、
  • 9、下图是中国近代某一时期政治形势示意图,该图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中国政局的特点是(     )

    A、政治腐败 B、国家统一 C、走向共和 D、军阀割据
  • 10、中华民国建立后,采用民国纪年法。1919年爆发五四运动,按民国纪年,这一年应该是
    A、民国8年 B、民国9年 C、民国10年 D、民国11年
  • 11、阅读关于京师大学堂的介绍,分析京师大学堂的设立(     )

    戊戌变法失败后,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并附设有中小学,学生总数200余人。

    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期间停办。

    1902年复校,设预备科及速成科等。

    1903年增设进士馆、译学馆、医学实业馆。

    1905年又设政法、文学、格致、工科四科。

    到1910年已设有经、法、文、格致、农、工、商七科,毕业生分别授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头衔。

    A、有助于新式教育的发展 B、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C、促进我国义务教育普及 D、完全摆脱封建思想束缚
  • 12、“19世纪90年代的这场中日战争导致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传统的世界秩序崩溃,触发了当时在东亚地区角逐的英国和俄罗斯等帝国主义列强展开领土分割竞争的契机……”材料表明(     )
    A、清政府统治全面走向瓦解 B、中国封建社会完全崩溃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中国被迫开始了近代化
  •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读图。

                                                           图一                                                                                                           图二       

    材料二:秦统一以后,人民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秦王朝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加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为我国的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自从秦统一以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在某些时期出现了分裂割据的状态,统一始终是历史主流。

    ——摘编自郭沫若《中国史稿》等

    (1)、由图一可以看出,秦朝创立了哪一种政治制度加强统治?这种制度下掌管军事事务的是什么官职?
    (2)、史料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主要包括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等多种类型。图二均属于哪一类型的史料?它们见证了秦始皇推行的哪两项措施?
    (3)、据材料二,概括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做霸主,相互征战,齐晋等一些诸侯国为了增强自己的实力,任用贤人,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到了战国时期,魏、楚、秦等各个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对本国政治,经济制度进行改革。

    材料二: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人可免除徭役和赋税,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人,连同家属罚作奴婢;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打仗有功的人;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王耀海(商君变法研究》

    材料三;(新法)行之十年,秦明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居五年,秦人富强。

    ——《史记·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特征。
    (2)、据材料二,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你认为当时的农民最支持商鞅变法中的哪项措施?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说商鞅变法的影响。
    (4)、综上所述,提炼一个历史学习主题。
  •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禹荐益(推荐伯益),而以启人为吏。及老(到禹老的时候),而以启人为不足任乎天下,传之于益。已而启与交党攻益,夺之。天下谓禹名传天下于益,已而实令启自取之。

    ——《史记·燕召公世家》

    材料二:周人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这是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属于周的创造。分封出去的邦国,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三:牧野洋洋,檀车煌煌……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诗经·大雅·大明》

    (1)、据材料一,指出启是怎样取得天下的?由此反映出首领位置更替的办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中“属于周的创造”的创新性的制度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西周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
    (3)、据材料三指出“凉彼武王,肆代大商”所指的事件及其结果。)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你从一个国家的兴衰过程中得到的启示。
  •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请分别指出图一、图二分别是哪一原始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这些生产工具分别是采用什么方法制作的?

    (2)从图一到图二生产工具的变化反映了什么?

    遗址名称

    部分考古发现

    用牛或鹿的肩胛骨制作的骨耜和刃口呈锯齿状的骨镰;大量的稻谷遗存,最厚处超过1米;干栏式建筑遗迹:刻有猪纹的陶钵等

    40多处圆形或方形的半地穴式房屋遗迹;石斧、骨针、彩陶等大量生产、生活用具;多达数斗的粟;贮存芥菜或白菜菜籽的陶罐等

    (3)请写出①②对应的遗址名称。并归纳①②处居民生产生活的共同点。

  • 17、他们“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反抗精神,“削木为兵,揭竿为旗”的斗争气魄,鼓舞着人们进行反抗斗争。他们领导的起义(       )
    A、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B、在巨鹿之战中,消灭了秦军的主力 C、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 D、率军直抵咸阳,推翻了秦朝的政权
  • 18、“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以上是评价秦始皇(       )
    A、建立统一王朝 B、设立中央政权机构 C、修筑长城 D、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
  • 19、战国时期齐国的稷下学宫,因汇集天下贤士交流辩驳学术而成为学术中心。当时的儒家代表最可能在此提倡(       )
    A、“无为而治” B、“兼爱”“非攻” C、实行“仁政”“礼治” D、以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
  • 20、戎、狄等都是春秋时期的少数民族,山戎特有的“戎菽”(大豆)因齐桓公征伐而“布于天下”;晋国与戎狄作战时,吸取了其擅长的步战,逐步放弃车战,这反映出春秋时期的战争客观上(     )
    A、加速了民族交融 B、巩固了国家统一 C、推动了政治变革 D、促进了思想发展
上一页 809 810 811 812 81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