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如图为红军长征过程中发布的《野战军由十月十日至二十日行动日程表》,详细地规定了7支部队每一天的行动以及各部队间的联络方法,后来实际的作战部署与日程表完全相符。这说明红军长征(     )

    A、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B、粉碎了国民党消灭红军企图 C、锻炼了军队的作战组织能力 D、做好了战略决战的充分准备
  • 2、制作于1933年4月5日的川陕苏区《土地使用证》,是川陕苏区土地革命的珍贵物证。该时期的土地政策应该是(     )
    A、打土豪,分田地 B、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C、实行耕者有其田 D、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度
  • 3、1920年5月1日,《新青年》“隆重”推出《劳动节纪念号》,李大钊在文中呼吁:“希望中国工人把它(1920年5月1日)看成觉醒的日子。”这反映出(     )
    A、工人待遇得到极大改善 B、工人力量受到知识分子关注 C、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工农运动在全国已蓬勃发展
  • 4、某历史学习小组在研究“中国近代化进程”时,将世界史与中国史结合,形成如下的学习笔记。该小组同学得出的认识中最恰当的是(     )

    A、近代中国在经济领域较西方领先 B、西方注重思想文化的发展 C、中国与西方近代化只是方向不同 D、中国近代化进程由表及里
  • 5、据《上海罢市实录》记载:“有小学生决议不购食日制之奶糖,有牙医明确标示不医仇人……至于处于社会底层的苦力、小工也上街游行,散发传单”,甚至上海的青红会邓黑帮都决议“无论罢市若干日,所有盗窃扒手,一律停止”。这一记载反映出五四运动(     )
    A、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C、取得了全面的胜利 D、以反帝反封建为斗争的目标
  • 6、如图是统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封面,选取的内容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底座上的浮雕。它体现的事件是(     )

    A、广州起义 B、武昌起义 C、南昌起义 D、秋收起义
  • 7、1900年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与清军发生冲突,被当场击毙。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派醇亲王载沣代表中国政府赴德国谢罪致歉,并在克林德被害处立碑。该事件反映了(     )
    A、清政府具备近代外交意识 B、中国倡导和平外交政策 C、清政府已沦为洋人的朝廷 D、克林德事件引发了战争
  • 8、1898年7月16日,李鸿章致其子李经方的信中称:“朝廷锐意振兴,讲求变法,近日明诏多由康有为、梁启超等怂恿而出,但法非人不行,因循衰惫者(朝廷内多因循守旧之人),岂有任事之才,不过敷衍门面而已。”此番言论反映了变法(     )
    A、严重触及旧势力利益 B、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 C、缺乏明确的变法目标 D、缺乏实行的必要条件
  • 9、近年来,国家日益重视水下考古工作的开展,要想通过水下考古进一步了解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历史信息,最合适的打捞发掘地点为如图中的(     )

    A、 B、 C、 D、
  • 10、1872年12月14日启事晋隆洋行在《申报》刊登一则“成衣机器出售”启事,上面写道:“新到外国缝纫机数辆,每辆洋价50两,欲购请来本行接洽。”这一现象的出现得益于(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 11、1762年,清朝设置“伊犁将军”,伊犁成为新疆的军政中心。1884年清朝设置新疆行省,并将省会迁至700公里外的今乌鲁木齐。这一转变(     )
    A、受到了边疆危机的影响 B、引发了海防塞防的争论 C、促进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D、强化了边疆的军事力量
  • 12、历史学者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曾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反封建的人没有办法洗净自己身上的封建东西。”下列说法最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金田起义 B、永安建制 C、北伐西征 D、天京事变
  • 13、1857年马克思在《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中写道:广州城的无辜居民和安居乐业的商人惨遭屠杀,他们的住宅被炮火夷为平地……。这一表述可用来说明(     )
    A、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B、中国抵抗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C、第二次鸦片战争必然会失败 D、清政府在战争中的软弱无能
  • 14、下图是某同学绘制的“中国近代史时间轴”内容截取,这部分的主题是(     )

    A、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B、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C、西方列强的侵略与太平天国运动 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 15、科学理论和技术革命在人类历史上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变革。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项目

    代表人物

    成就

    影响

    科学理论

    牛顿

    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微积分学、《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技术革命

    瓦特

    18 世纪中期瓦特对蒸汽机作了一系列改进,1785年瓦特改进的蒸汽机投入使用

    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动力,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从科学理论和技术革命角度,分别再列举出一项成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科学理论与技术革命任选一个角度,撰写一份简要的研究报告。 (要求:标明研究角度,结合材料信息和相关知识简要说明研究思路,结论明确)
  • 16、歌曲是时代的号角,它记录着历史的风云变幻,也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与精神。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表是抗日战争时期经典歌曲信息

    歌曲名

    创作时间

    歌词(节选)

    《义勇军进行曲》

    1935年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松花江上》

    1936年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

    《卢沟桥歌》

    1937年

    最后关头已临到,牺牲到底不屈挠……快快拼起民族命,最后胜利是吾曹。

    《到敌人后方去》

    1938年

    今天攻下来一个村,明天夺回来一座城……到敌人后方去,把鬼子赶出境!

    材料二   让我告诉世界,中国命运自己主宰,让我告诉未来,中国进行着接力赛,承前启后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啊,带领我们走进,走进那新时代。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那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开创未来。

    ——节选自1997年创作的歌曲《走进新时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表中歌曲反映了抗日战争中的哪些史实?概括这些歌曲在抗战时期起到的作用。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出材料二歌词中包含的历史事件。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歌曲创作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关系。   
  • 17、从古代都城到现代遗产,中国城市设计文化源远流长,其演变历程深刻反映了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陶寺古城是中华早期文明的典型代表遗址,其考古发现揭示了早期城市规划与功能分区的复杂性。以下是陶寺古城的部分考古发现。

    ①内城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

    ②宫城区:统治者居住和处理政务

    ③仓储区:集中储存大量的粮食和物资

    ④墓葬区:不同等级的墓葬

    ⑤手工业区:制作和销售手工艺品

    材料二

                                    元大都平面图

    材料三   2024年我国申报的“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中轴线由故宫、太庙、天坛等建筑要素组成,下表列出了北京中轴线的部分建筑及其功能。

    建筑

    介绍

    万宁桥

    北京中轴线上始建年代最早的桥,是元代北京漕运的见证

    钟鼓楼

    明清时期承担着城市计时与报时功能,为重要的城市管理设施

    故宫

    明清宫城,是皇家举办国家庆典、处理政务和生活起居的场所

    太庙

    明清两代皇家祭祀祖先的场所,是重要的国家礼制建筑

    中轴线南段道路

    明清两代国家礼仪活动的必经之路

    天坛

    承载着明清两代国家祭天礼仪与文化传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参考示例,选择一项陶寺古城的考古发现并进行合理推论。   

    示例:我选择第①项,从中可得出陶寺古城规模较大的信息,说明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组织能力较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大都的城市布局体现了它对中原文化的哪些借鉴?这些借鉴历史作用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明清时期北京城具有哪些功能?
  • 18、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后,先后宣布美国退出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巴黎气候协定》等组织,并计划要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这反映了(     )
    A、美国实施单边外交 B、美国在推行霸权主义 C、世界经济交流减少 D、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 19、近年来法国在马里、尼日尔、科特迪瓦、塞内加尔等非洲多国的强烈要求下,陆续从这些国家撤军,阿尔及利亚等一些非洲国家正在推行阿拉伯语和本土语言,逐步降低法语对本国教育体系的影响。这说明(     )
    A、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 B、亚洲国家摆脱殖民侵略 C、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D、非洲国家主权意识提高
  • 20、1984年美国上映了电影《赤色黎明》,这部电影假想苏联军队入侵美国小镇,几个美国小孩凭借一己之力击败了敌人,电影通过这种设定,渲染苏联的“侵略性”和“邪恶性”。与该电影有关的历史背景是(     )
    A、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苏联的霸权主义政策 C、罗斯福新政的开始 D、美苏两国的持续冷战
上一页 719 720 721 722 72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