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倭寇骚扰东南沿海”、“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这些事件表明明清时期(   )
    A、中国已经落伍于世界发展潮流 B、中国面临严重社会危机 C、西方国家开始主导世界 D、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
  • 2、元朝的陆上交通以大都为中心辐射全国,海上丝绸之路更是进入鼎盛时期。中国的创造发明通过陆路和海路输往西方,西方的药物、数学也传到中国。可见元朝发达的中外交通(   )
    A、是世界文明发展与交流的载体 B、见证了元朝辽阔的疆域 C、服务于行省制度 D、促进了回回的形成
  • 3、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总是伴随着人口的迁徙。中原汉族人民举族南下,北方各族人民大量内迁,从而形成了各民族错居杂处的局面,这一现象发生在(   )
    A、春秋战国时期 B、魏晋南北朝时期 C、隋唐时期 D、辽宋夏金元时期
  • 4、夏王桀、商纣王、秦始皇、隋炀帝都是有名的君王,以史为鉴,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吸取到的治国经验为(   )
    A、好大喜功方可提升国力 B、残暴统治才可以稳固政权 C、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D、连年战争显示军队战斗力
  • 5、2024年10月至12月期间,广西文物普查团队在防城港、崇左、百色等地采集到了石核、刮削器、石锤、动物化石等珍贵标本,这为研究古人类在广西的生产生活提供了珍贵史料。材料旨在说明我们了解古人类的重要途径是(   )
    A、考古发掘 B、史书记载 C、神话传说 D、相关纪录片
  • 6、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时期

    表现

    古代

    这三种东西(印刷术、火药与指南针)曾经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事物的状况。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中,第三种在航海上。——[英]弗兰西斯.培根

    近代

    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人与人之间的时间距离不断缩短,整个世界紧缩成一个“村落”。...平民百姓有机会享受过去帝王将相也想象不到的文明、舒适生活。....同时工业革命又促进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世界史近代史编》

    现代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上的讲话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科技创新与社会进步”的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正确,至少有2个史实证明观点,条理清晰,260字左右。)

  • 7、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文化,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是当代青年的使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丰富多彩 文化传承】

    材料一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材料中文物的历史意义。概括上述文物所处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

    (2)、【精神觉醒 革命发展】

    材料二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举例说明马克思主义对俄国革命、中国革命的影响。

    (3)、【奋斗百年 开启新途】

    材料三

     新面貌

    新中国

    新时期

    新时代

    图1 中共一大会址

    图2 《光明日报》对新中国成立的报道

    图3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

    图4 中共十八大大会场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四幅图片“新”在何处。

    (4)、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看法。
  • 8、某班历史兴趣小组正在进行知识梳理,下面是他们整理的思维导图。据此判断,他们梳理的主题是(   )

    A、工业革命推动社会进步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D、工业革命是一把双刃剑
  • 9、比较和评价历史人物是历史学科能力的重要组成。对下列人物评价最恰当的是(   )

                 

    A、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先进人物 B、领导民族独立解放的英雄领袖 C、建立军事独裁统治的专制暴君 D、建立君主立宪统治的开明君主
  • 10、德国一位法学家评价:“(它)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它”是指(   )
    A、古埃及 B、古印度 C、古希腊 D、古罗马
  • 11、20世纪90年代,在复杂的国内外政治环境下,它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是指(   )
    A、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C、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D、“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 12、1950年3月,绵阳各地先后召开了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人民代表大会的雏形),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会主任、副主任;1954年,绵阳召开了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这说明(   )
    A、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 B、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前进 C、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发展 D、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 13、下图是1938年7月在抗战刊物《号角》上发表的丰子恺先生创作的漫画《军民合作之胜券》,画的一侧写着:“军民相合作,大家站起来,最后的胜利一定属吾侪(chái)。”其创作意图是(   )

     

    A、庆祝百团大战沉重打击日寇 B、呼吁国共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C、动员一切力量进行全国反攻 D、坚定全民族抗战必胜的信念
  • 14、孙中山发表檄文:“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此后爆发了(   )
    A、护国战争 B、二次革命 C、辛亥革命 D、北伐战争
  • 15、下表反映了1860年前后中国对西方称呼的变化。这一变化体现了(   )

    1860年前

    1860年后

    英夷、法夷、美夷

    英国人、法国人、美国人 

    夷学、夷技、夷务

    西学、西法、洋务 

    华夷、夷夏

    中外、中西 

    A、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改变 B、民主平等的思想广泛传播 C、人们传统观念发生改变 D、与西方各国实现平等交往
  • 16、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史实与结论搭配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杯酒释兵权

    造成地方割据

    B

    元代设立北庭都元帅府

    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C

    郑成功收复台湾

    打击了葡萄牙殖民者

    D

    八股取士

    思想控制加强

    A、A B、B C、C D、D
  • 17、安史之乱后,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杜甫在《无家别》中有“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的描写。这说明(   )
    A、唐太宗统治后期唐朝走向衰落 B、战乱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C、农民起义加速唐朝的灭亡 D、政权分裂是历史发展必然趋势
  • 18、下图是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货币。它们都体现了(   )

    A、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B、春秋战国的货币风格 C、民族交融的密切性 D、对外经济交流频繁
  • 19、1986年,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出土的青铜立人像的穿着不同于中原地区的传统服饰,但出土的大量玉璋、玉璧等祭祀礼器与殷墟出土的玉器如出一辙。这反映出中华文明(   )
    A、独立发展 B、多元一体 C、领先世界 D、历史悠久
  • 20、世界局势风云变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全球的观点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意义恰恰在于它开始了欧洲霸权的削弱,这一过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宣告完成。这一削弱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经济衰弱、政治危机、对殖民地的控制日益减弱。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冷战结束之后,有人不断发表有关新“冷战”已经或正在出现的言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冷战结束后,导致冷战的基本前提条件即美苏为首的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不复存在。但是,目前还不能说,人类已经超越冷战了。因为冷战的影响不是短时间所能消除的。过于强调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对立、过于强调国家政治安全与军事安全以及“非友即敌”的观念等冷战思维,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发挥作用。

    ——张小明《冷战及其遗产》

    材料三 以下为《全球趋势2030:变换的世界》中描绘的四种截然不同的未来世界发展图景。

    图景类型

    特征

    大停滞的世界

    美国和欧洲不再有能力或兴趣维持全球领导地位,导致全球化停转

    大分化的世界

    经济不平等成为主要特征,世界因各层次的分裂而变得更不安全

    非国家化的世界

    非国家行为体在解决全球性挑战中扮演领导角色

    大融合的世界

    全球各国在应对全球性挑战上进行合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危机、对殖民地的控制日益减弱”中,任选一方面说明“欧洲霸权的削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冷战”没有出现的原因,并概括冷战思维的主要表现。
    (3)、请从材料三中选择你所认同的任何一种类型,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写明所选类型,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上一页 651 652 653 654 65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