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在学完“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一课后,同学们开展了模仿“北京人生活的一天”的体验活动,在活动的场景中,与史实相符的是(     )
    A、在圆形方孔铜钱购物 B、种植水稻 C、穿着麻布衣服 D、烧烤食物
  • 2、“他”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之一,“他”是谁(     )
    A、元谋人 B、蓝田人 C、郧县人 D、北京人
  • 3、根据下面图片,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主题,写一篇小短文,要求:史论结合,反映时代背景

  •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工业建设布局图

    50年代工业成就分布图   

       80年代后主要工业区分布图

    ——选自陆大道主编《中国工业分布图集》

    (1)、根据材料,概括我国工业布局地理位置的变化情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变化的政策因素。分析50年代和80年代国家工业布局分别产生的积极影响。
    (3)、结合上述材料,谈一谈对我国工业化建设的认识。
  •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目的是(     )
    A、让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B、使市场不受任何制约 C、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D、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 6、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国历史的认知和运用。下列文化艺术成就对应错误的是(     )
    A、关汉卿—《窦娥冤》 B、汤显祖—《西厢记》 C、罗贯中—《水浒传》 D、冼星海 —《黄河大合唱》
  • 7、下图是一幅漫画作品《如此“修墙”》,一位清朝官员用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西方先进技术”)粘在墙上。下列与该漫画讽喻意义一致的历史事件是(     )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太平天国运动 D、戊戌变法
  • 8、《史记·平准书》记载:“自今上即位数命岁,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下列选项中,属于“文景之治”时期治国理念的是(     )
    A、严刑峻法 B、以德化民 C、独尊儒术 D、注重文教
  • 9、近代一位外国人这样评价戊戌变法:“如果认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在这一张变法的清单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并且条条都是可以付诸实施的;但是这种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他认为戊戌变法的缺陷在于(     )
    A、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B、变法的力量不够强大 C、缺乏充分的思想动员 D、变法的措施贪大求全
  • 10、以下可以作为研究戊戌变法的一手(直接)史料是(     )
    A、学者所著《戊戌变法史事考》 B、历史教科书中的相关内容 C、影视作品中“戊戌政变”的片段 D、维新派创办的《国闻报》
  • 11、1895年,台湾省彰化县县署张贴《台湾人民抗战檄文》,其文曰:“痛哉!吾台民,从此不得为大清国之民也!”导致台湾人民“不得为大清国之民”的原因是(     )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 B、《马关条约》的签订 C、台湾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 D、《北京条约》的签订
  • 12、日本在甲午战争时绘制的包括朝鲜和中国东北、山东半岛在内军用地形详图中,将每一条道路、每一座小山、每一个村庄,都标的清楚无误。这段材料旨在说明(     )
    A、日本侵华蓄谋已久 B、日本制图技术高超 C、朝鲜和中国东北、山东半岛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D、日本已经占领了朝鲜和中国东北、山东半岛
  • 13、洋务运动是清政府为了拯救其摇摇欲坠的统治,以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维护其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这说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
    A、抵制外来侵略 B、发展资本主义 C、维护清朝统治 D、镇压农民运动
  • 14、李大钊说:“太平天国禁止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却建设了天国,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其论述突出强调了太平天国(     )
    A、过分依赖宗教神学 B、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C、不能充分依靠人民 D、没有明确奋斗目标
  • 15、随着长江航运的大规模开发以及南京、九江、汉口、牛庄、登州、天津等通商口岸的开放,上海逐渐取代广州成为中外贸易中心,以上海为枢纽的航运体系逐渐形成。这说明(     )
    A、近代中国成为开放型外贸国家 B、《南京条约》推动中国经济发展 C、清政府积极倡导海外贸易发展 D、列强侵略改变中国城市发展格局
  •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

    材料二:“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史记》

    材料三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殉,曰,“莫如商君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1)、材料一中的“商君”是谁? 根据你的判断,商鞅是哪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2)、“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和“决裂阡陌”各指什么?
    (3)、“教民耕战”的具体措施有哪些?其作用是什么?
    (4)、“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反映了商鞅的什么主张?
    (5)、导致商鞅变法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可得到什么认识?
  • 17、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人类发展的追求之一。根据提示,完成下列探究学习   

    【走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历史】

    (1)图一、图二是我国原始居民适应自然、征服自然的结果。图一的房屋名称叫什么?居住图二房屋的原始居民叫什么?导致这两种不同房屋结构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图一和图二都是想象图,但都是根据历史遗址还原的,因此具有较高的可信度,请问我们能够获得有效历史信息的途径有哪些?(列出两项即可)       

    (3)【认识人与自然和谐的事例】

    远古时期,人类为了生存,改造自然的成功事例是什么?       

    (4)【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反思古人的做法与主张,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上,作为一名当代中学生应该怎么做?

  • 18、某学派创始人的思想言论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他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是(     )
    A、老子 B、孔子 C、韩非 D、孟子
  • 19、王国维说:“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子九流各创其学说。”他意在说明
    A、井田制的崩溃 B、争霸战争的后果 C、兼并战争的后果 D、百家争鸣的原因
  • 20、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这段材料说明了(     )
    A、商鞅变法加强中央集权 B、商鞅变法加强了对人民的有效管理 C、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民强 D、商鞅变法打击了旧贵族的利益
上一页 403 404 405 406 40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