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反抗外来侵略,争取国家独立是民族复兴的前提。李老师为提升八年级某班同学的历史学科素养,以“侵略与反抗”为主题设计了下面的自主学习任务单,请你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任务一【表格归纳——对比重要知识】

    条约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背景

    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

    (战争)清政府战败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战败

    内容

    割地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

    赔款

    赔款2100万银元

    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

    通商口岸

    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

    其他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允许列强驻军;划定使馆界;等等

    影响

    任务二【图片解读——历史人物】

    任务三【图片解读——历史变革】

    任务四【以史为鉴——培养家国情怀】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摘编自《少年中国说》

    (1)、请将上面的表格补充完整,并分别简述表中三个条约的影响。
    (2)、结合任务三,为了改变中国落后和挨打的局面,中国的先进人士开始向西方学习,进行近代化的探索,依据上述四幅图文材料,分别写出相对应的运动名称。
    (3)、综合以上内容谈谈,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应怎样为国效力?
  • 2、1895年,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序幕的是(     )
    A、公车上书 B、武昌起义 C、戊戌政变 D、西安事变
  • 3、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清朝内部比较开明的官员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他们向西方学习的主要内容是(     )
    A、习俗 B、技术 C、制度 D、思想
  •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胥铁路投入使用以后,开平煤的销售市场由本地扩大到了上海,由只供当地民用发展到供应北洋军舰、招商局轮船、天津铁厂,以致夺洋煤之利,也使得风雨飘摇的清政府收入有所增加。继此之后,中国出现了兴建铁路的热潮,实业救国成了中国人的新思维,也涌现出了詹天佑等著名的铁路专家。

    ——摘编自孙石月《唐胥铁路修筑始末》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胥铁路修建成功的意义,指出唐胥铁路修建所体现的洋务运动的口号。

    材料二   下面是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史料

    甲午战争的失败,对中国社会的震动之大,前所未有,一向被中国看不起的“倭寇”竞全歼北洋水师,索得巨款,割走国土。而随后掀起的瓜分狂潮,进一步加剧了民族危机。

    ——摘编自杨天宏《甲午战后中国知识分子的民族主义情愫》

    ……这次战争确实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它的意义就在于激发了全民族的觉醒,一种要求改革和进步的觉醒、富强意识的觉醒、爱国主义和自救的觉醒。

    ——戴逸《甲午战争深刻影响世界历史》

    (2)材料二表中作者各是怎样评价甲午战争影响的?请分别列举史实,证明材料二中的观点。
  • 5、

    经济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基础。

    【探究一】中国经济遭受外来冲击

    材料一   鸦片战争是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折点。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逐渐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但是……西方工业产品在中国市场上销路不广。战后,鸦片走私实际上变成一种公开的、畅行无阻的贸易,仍是西方侵略者对华进行经济侵略的重要手段。战后,中国丝、茶等的生产和出口贸易,开始走上了依附外国资本的道路。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一些有识之士继承并发展了明清之际讲求“经世致用”的传统,注意研究现实问题,主张向西方学习,畅言改革,以达到强国御侮的目的。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1840—1919)》

    (1)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侵略我国的手段。指出有识之士提出的强国御侮的办法。

    【探究二】晚清财政收入结构的变化

    材料二   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部分)

    时间

    农业税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数额(万两)

    比重(%)

    数额(万两)

    比重(%)

    1849年

    3281

    77

    969

    23

    1885年

    3071

    40

    3923

    51

    (2)根据材料二,概括晚清财政收入结构发生的变化。
    (3)综上,你认为推动中国近代经济发生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 6、甲午战败后,梁启超感叹:“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而十八行省之民,犹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梁启超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社会的主要影响是
    A、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 B、刺激民众忧患意识的产生 C、中国民族危机大大加深 D、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高涨
  • 7、近年来,南海、东海危机不断,为应对日益严峻的海上挑战,我国加紧海军的现代化建设。我国的近代化海军最早建立于(     )
    A、洋务运动时期 B、甲午战争时期 C、维新变法时期 D、北伐战争时期
  • 8、徐中约《中国的奋斗》中说“(19世纪中期)运动倡导者的梦想,主要是为了使国家能够抵御外来侵略、镇压国内动荡并加强他们自己的权位。他们从未梦想要把中国锻造成一个近代化的新式国家。”由材料可知统治者发动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
    A、学习西方技术 B、巩固统治 C、发展资本主义 D、发展近代教育
  • 9、我国当代一位著名的文化学者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历史.”从圆明园遗址的废墟中,我们可以解读的历史是(     )
    A、近代中国大门被打开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洋务运动破产 D、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 10、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2年,魏源完成林则徐的嘱托,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撰出《海国图志》。这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魏源在该书序言中写道:“是书何以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摘编自刘芷玥《简论洋务运动对中国的影响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魏源编撰《海国图志》的背景和目的。

    材料二   洪仁玕在1859年发表的文件中概括地提出了强化中央集权、采用西方技术以使中国经济和交通现代化以及发展与西方列强友好关系的政策。洪仁玕所提出的开设现代银行、颁发专利权、建造铁路和轮船以及发展采矿业等建议表明,他对西方力量所在的若干因素抱着全心全意的、虽然认识很不全面的赞赏态度。这些建议是太平天国经济理论的一个重大转变。

    ——摘编自罗尔纲《太平天国史纲》

    (2)根据材料二,概括《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经济理论的一个重大转变”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主客观原因。

    材料三   孙中山前期的革命历程

    改良的破灭

    1892年(光绪十八年),孙中山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后,目睹中华民族有被西方列强瓜分的危险,决定抛弃“医人生涯”,进行“医国事业”。1894年(光绪二十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改革主张,但是李鸿章拒绝与他会面,这让28岁的孙中山对清廷的幻想彻底破灭。

    革命的探索

    1894年11月,孙中山和20多个进步华侨在美国檀香山成立了A,第一次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它的成立揭开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序幕。1905年8月20日,在孙中山的倡议下,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随后,在同盟会刊物《民报》的发刊词中,孙中山第一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为积贫积弱的中国开出了“治病”的“药方”。1906年到1910年,4年之内,孙中山领导的8次起义全部失败。

    初步的成功

    1911年(宣统三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1912年(民国元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布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溥仪)宣布退位,宣告了中国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3)回答A代表的组织。根据上表,提炼一个观点,并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史论结合,条理清晰,言之有理。)
    (4)综上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个人与国家民族命运关系的认识。
  •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思想大潮。它是中国和全世界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不断纵深推进的剧变在思想史上的强光折射。参与思想争鸣者,多聚焦于现代新思想新理论。参与论争的派别之多、论争的问题涉及之广,都是空前的。
    ——摘编自白寿彝《新文化运动何以为"新"的思想文化运动》
    根据材料一,归纳“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思想大潮”的原因,并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口号。
    (2)、材料二   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我们是明天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光荣啊!中国共青团,光荣啊!中国共青团,母亲用共产主义为我们命名,我们开创新的世界。
    ——摘自中国共青团团歌《光荣啊,中国共青团》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五月的花海”有关的节日,并解读“开创新的世界”的“新”的含义。
    (3)、材料三   这是一声砸向旧世界的锤头撞击,和着十月革命的惊天霹雳。从上海望志路到南湖的红船发力,锻造出一个民族驶向复兴彼岸的航迹。
    ——摘自朱海《信念永恒》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三中“从上海望志路到南湖的红船”的事件的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 1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船政大臣黎兆棠反复建议:“机器之用,具有至理,必须考究于平日,若临时猝办,即无及矣。故当今之急务,以开学馆,培人才为最。”

    ——摘编自邵循正等《中法战争·张树声来往函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黎兆棠所属的政治派别。并列举该派别“培人才”的具体措施。

    材料二   20世纪上半叶商务印书馆教育类出版图书简表(部分)

    书名

    编者

    初版时间

    备注

    《女子国文教科书》

    戴克敦等

    1908年

    包含不少宣扬新道德观念的内容

    《共和国新国文教科(初等小学校)书》

    庄俞、沈颐

    1912年

    以教科书的形式传播近代的民主意识,“养成共和国民之人格”

    《国语留声机教程》

    赵元任

    1925年

    采用英文编写,是为哈佛大学编写的初级汉语教材

    ——摘编自史春风《商务印书馆近代教科书出版探略》

    (2)根据材料二,简述20世纪上半叶教育类出版图书的编写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背景。
    (3)综上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近代教育的认识。
  • 1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开放图一、图二中通商口岸的条约名称,并比较两图,指出通商口岸地理位置的变化。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封建专制主义在政治领域仍占据着绝对优势,且并未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封建思想仍是统治者维护其统治的重要思想武器。……列强入侵中国后,紧紧扼住中国的经济命脉,在政治上攫取种种特权,同时又对华进行思想文化上的征服。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帝国主义的侵略,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

    ——摘编自葛仁钧《近代中国贫穷落后探源》

    (2)根据材料二,总结“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的具体表现。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中国落后的认识。

  • 14、1921年,中共“一大”在红船上胜利闭幕,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红船精神的诞生。“红船精神”的内涵是(     )
    A、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B、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C、勇往直前,敢于牺牲的精神 D、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 15、如图是《新青年》第二卷的索引部分。其内容体现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     )

    第5号:《文学改良刍议》(胡适)

    第6号:《文学革命论》(陈独秀)

    第6号:《白话文八首》(胡适)

    A、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B、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C、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D、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 16、好评如潮的历史剧《觉醒年代》展现的历史事件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最突出的贡献是(     )
    A、缓解了经济危机 B、开启了近代化进程 C、挽救了民族危亡 D、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 17、“袁世凯时代,各省的督军还多多少少对中央保持着一点服从,还能给中央上缴一点钱粮税款;但袁世凯死后,中央政府从此政令难出都门。”由此可见,军阀割据带来的严重后果是(     )
    A、中央政府陷入财政困难 B、地方战乱延续不休 C、中央政府无力控制地方 D、经济遭受严重破坏
  • 18、某校历史社团开展研究性学习,查找到一张京师第一蒙养院附设女子小学堂的文凭,落款是“中华民国元年”,其年份按公元纪年换算应是(     )
    A、1910年 B、1911年 C、1912年 D、1913年
  • 19、美国专使柔克义将《辛丑条约》内容分为四类:一是适当惩办策动排外屠杀和暴乱的分子及其参与者;二是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此类事件重演;三是对各国及其人民在暴乱中所遭受的损失予以赔偿;四是普遍改善与中国政府及中国的关系。这表明,列强当时的主要目的是(     )
    A、恢复和强化既得利益 B、扶植清政府以抵制革命的潮流 C、完成瓜分中国的阴谋 D、修复形象以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 20、下图为1901年德皇授予在中国“参战”官兵的“中国纪念奖章”。与该“奖章”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大量走私鸦片 B、洗劫并焚毁圆明园 C、八国联军侵华 D、强迫签订“二十一条”
上一页 400 401 402 403 40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