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2年,魏源完成林则徐的嘱托,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撰出《海国图志》。这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魏源在该书序言中写道:“是书何以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摘编自刘芷玥《简论洋务运动对中国的影响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魏源编撰《海国图志》的背景和目的。

    材料二   洪仁玕在1859年发表的文件中概括地提出了强化中央集权、采用西方技术以使中国经济和交通现代化以及发展与西方列强友好关系的政策。洪仁玕所提出的开设现代银行、颁发专利权、建造铁路和轮船以及发展采矿业等建议表明,他对西方力量所在的若干因素抱着全心全意的、虽然认识很不全面的赞赏态度。这些建议是太平天国经济理论的一个重大转变。

    ——摘编自罗尔纲《太平天国史纲》

    (2)根据材料二,概括《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经济理论的一个重大转变”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主客观原因。

    材料三   孙中山前期的革命历程

    改良的破灭

    1892年(光绪十八年),孙中山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后,目睹中华民族有被西方列强瓜分的危险,决定抛弃“医人生涯”,进行“医国事业”。1894年(光绪二十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改革主张,但是李鸿章拒绝与他会面,这让28岁的孙中山对清廷的幻想彻底破灭。

    革命的探索

    1894年11月,孙中山和20多个进步华侨在美国檀香山成立了A,第一次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它的成立揭开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序幕。1905年8月20日,在孙中山的倡议下,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随后,在同盟会刊物《民报》的发刊词中,孙中山第一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为积贫积弱的中国开出了“治病”的“药方”。1906年到1910年,4年之内,孙中山领导的8次起义全部失败。

    初步的成功

    1911年(宣统三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1912年(民国元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布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溥仪)宣布退位,宣告了中国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3)回答A代表的组织。根据上表,提炼一个观点,并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史论结合,条理清晰,言之有理。)
    (4)综上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个人与国家民族命运关系的认识。
  •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思想大潮。它是中国和全世界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不断纵深推进的剧变在思想史上的强光折射。参与思想争鸣者,多聚焦于现代新思想新理论。参与论争的派别之多、论争的问题涉及之广,都是空前的。
    ——摘编自白寿彝《新文化运动何以为"新"的思想文化运动》
    根据材料一,归纳“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思想大潮”的原因,并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口号。
    (2)、材料二   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我们是明天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光荣啊!中国共青团,光荣啊!中国共青团,母亲用共产主义为我们命名,我们开创新的世界。
    ——摘自中国共青团团歌《光荣啊,中国共青团》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五月的花海”有关的节日,并解读“开创新的世界”的“新”的含义。
    (3)、材料三   这是一声砸向旧世界的锤头撞击,和着十月革命的惊天霹雳。从上海望志路到南湖的红船发力,锻造出一个民族驶向复兴彼岸的航迹。
    ——摘自朱海《信念永恒》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三中“从上海望志路到南湖的红船”的事件的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船政大臣黎兆棠反复建议:“机器之用,具有至理,必须考究于平日,若临时猝办,即无及矣。故当今之急务,以开学馆,培人才为最。”

    ——摘编自邵循正等《中法战争·张树声来往函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黎兆棠所属的政治派别。并列举该派别“培人才”的具体措施。

    材料二   20世纪上半叶商务印书馆教育类出版图书简表(部分)

    书名

    编者

    初版时间

    备注

    《女子国文教科书》

    戴克敦等

    1908年

    包含不少宣扬新道德观念的内容

    《共和国新国文教科(初等小学校)书》

    庄俞、沈颐

    1912年

    以教科书的形式传播近代的民主意识,“养成共和国民之人格”

    《国语留声机教程》

    赵元任

    1925年

    采用英文编写,是为哈佛大学编写的初级汉语教材

    ——摘编自史春风《商务印书馆近代教科书出版探略》

    (2)根据材料二,简述20世纪上半叶教育类出版图书的编写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背景。
    (3)综上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近代教育的认识。
  •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开放图一、图二中通商口岸的条约名称,并比较两图,指出通商口岸地理位置的变化。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封建专制主义在政治领域仍占据着绝对优势,且并未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封建思想仍是统治者维护其统治的重要思想武器。……列强入侵中国后,紧紧扼住中国的经济命脉,在政治上攫取种种特权,同时又对华进行思想文化上的征服。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帝国主义的侵略,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

    ——摘编自葛仁钧《近代中国贫穷落后探源》

    (2)根据材料二,总结“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的具体表现。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中国落后的认识。

  • 5、1921年,中共“一大”在红船上胜利闭幕,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红船精神的诞生。“红船精神”的内涵是(     )
    A、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B、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C、勇往直前,敢于牺牲的精神 D、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 6、如图是《新青年》第二卷的索引部分。其内容体现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     )

    第5号:《文学改良刍议》(胡适)

    第6号:《文学革命论》(陈独秀)

    第6号:《白话文八首》(胡适)

    A、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B、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C、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D、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 7、好评如潮的历史剧《觉醒年代》展现的历史事件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最突出的贡献是(     )
    A、缓解了经济危机 B、开启了近代化进程 C、挽救了民族危亡 D、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 8、“袁世凯时代,各省的督军还多多少少对中央保持着一点服从,还能给中央上缴一点钱粮税款;但袁世凯死后,中央政府从此政令难出都门。”由此可见,军阀割据带来的严重后果是(     )
    A、中央政府陷入财政困难 B、地方战乱延续不休 C、中央政府无力控制地方 D、经济遭受严重破坏
  • 9、某校历史社团开展研究性学习,查找到一张京师第一蒙养院附设女子小学堂的文凭,落款是“中华民国元年”,其年份按公元纪年换算应是(     )
    A、1910年 B、1911年 C、1912年 D、1913年
  • 10、美国专使柔克义将《辛丑条约》内容分为四类:一是适当惩办策动排外屠杀和暴乱的分子及其参与者;二是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此类事件重演;三是对各国及其人民在暴乱中所遭受的损失予以赔偿;四是普遍改善与中国政府及中国的关系。这表明,列强当时的主要目的是(     )
    A、恢复和强化既得利益 B、扶植清政府以抵制革命的潮流 C、完成瓜分中国的阴谋 D、修复形象以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 11、下图为1901年德皇授予在中国“参战”官兵的“中国纪念奖章”。与该“奖章”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大量走私鸦片 B、洗劫并焚毁圆明园 C、八国联军侵华 D、强迫签订“二十一条”
  • 12、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表中的选项、史实与推论对应正确的选项是(     )

    选项

    史实

    推论

    A

    公车上书

    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B

    创办报刊

    资产阶级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C

    百日维新

    标志维新派掌握了国家政权

    D

    戊戌政变

    提高了光绪皇帝的地位

    A、A B、B C、C D、D
  • 13、1899年9月6日,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分别训令美驻英、俄、德、法、日、意等国大使,向各驻在国政府提出关于对华“门户开放”政策的照会。这一政策的直接目的是(     )
    A、保持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 B、维护和扩大美国在华利益 C、承认各国在华的既得利益 D、阻挠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 14、“九月庚子,懿旨改福建巡抚为台湾巡抚,归福建巡抚事于闽浙总督。”材料所指事件的影响是(     )
    A、巩固了我国西北边防 B、杜绝了列强对台湾的侵略 C、强化了对台湾的管理 D、开始了对台湾的经济开发
  • 15、鸦片战争后,英国人本以为“倾全国工厂的生产,也不够供应中国一省的衣料”,而现实却是“和中国开放贸易十年后,其消费能力竟不及荷兰的一半”。这一现象(     )
    A、成为列强再次扩大侵华的原因 B、说明闭关锁国政策依旧在实施 C、表明传统自然经济未发生变化 D、反映了近代民族工业抵制侵略
  • 16、中美《望厦条约》规定:“嗣后中国民人与合众国民人有争斗、词讼、交涉事件……合众国民人由领事等官捉拿审讯,照本国例治罪。”由此,美国攫取的特权是(     )
    A、设立租界的特权 B、协定关税权 C、片面最惠国待遇 D、领事裁判权
  • 17、下图中文物流失严重的第②次高峰是由于发生了(     )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8、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初二某同学准备制作一期题为《近代中国民族英雄》的墙报,并设置了相关栏目。林则徐可归入的栏目是(     )
    A、洋务先驱 B、农民领袖 C、禁毒先驱 D、变法志士
  • 19、工业革命不仅是一次技术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工业革命也使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逐渐暴露,工人运动逐渐兴起,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材料二 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它是由技术革命引起的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起点,是从工场手工业生产向以工厂制为基础的大机器工业生产的重大飞跃。它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开始摆脱长期以来的传统农业社会,代之以工业化、技术化和城市化的近代工业社会。英国是工业革命发生最早的国家,也是工业革命及其后果表现最典型的国家。

    材料三

    史实1 英国棉纺织品出口1776—1780年每年为60万英镑,1797—1880年则增加到4143万英镑;煤产量1770年为260万吨,1790年增至760万吨,1836年有增至3000万吨。

    史实2 18世纪末期,伦敦上空多次出现烟雾现象,造成植物枯死,晾晒的衣服变黑,即使白天也需要人工照明,甚至还造成许多居民患病和死亡。

    (1)、图一机器的发明者是谁?该发明在工业革命的进程中有什么影响?图二交通工具的发明者是谁?该交通工具使用的动力来源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概括,工业革命引起变化。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请分别写出材料中反应的工业革命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工业革命的认识?
  • 20、建立民主与法治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表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威廉签署由议会提出的《权利宣言》。内容包括: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能停止任何法律的效力;……不经议会同意不能征收赋税;向国王请愿是臣民的权利,侵犯即为非法;……国会内演说、辩论及议事自由,不应在国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讯问;议员选举自由。此宣言经议会正式批准定为法律,即《权利法案》。

    ——摘编自袁传旭《英国光荣革命琐谈》

    材料二   1781年,约克镇大败英军的捷报传来,国库竟然穷窘到连支付递报佳音的信差费都捉襟见肘。与会诸公只好自掏腰包,每人拿出一块钱才应付过去。弗吉尼亚不得不承认自己没有能力将支配权延伸到肯塔基一带,……华盛顿将军大为愤慨:一个刚从一场艰苦战争中获胜的国家,竟然无法在和平时期维持秩序。

    ——摘编自(美)凯瑟琳·德林克·鲍恩:《民主的奇迹》

    材料三 1804年颁布的《法国民法典》标志着现代民法的开端,他以罗马法为蓝本,巧妙地运用法律形式把刚刚形成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规则直接“翻译”成法的语言,它所反映的首先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商品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客观要求……确立了民事主体的独立地位,从根本上摧毁了封建的身份等级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权利法案》颁布的目的和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面临的困境?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是如何解决这个困境的?
    (3)、根据材料三,分析《法国民法典》颁布的历史意义。
    (4)、综合上述分析英、美、法三国在近代民主化进程中呈现出的智慧。
上一页 340 341 342 343 34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