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2015-2016学年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卷(五四学制)
- 2016-2017学年山东省东营市八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五四学制)
- 2015-2016学年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市天福山中学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前历史试卷(五四学制)
- 2015-2016学年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市天福山中学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五四学制)
- 2015-2016学年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市天福山中学六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五四学制)
- 2016-2017学年山东省威海市荣成三十五中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五四学制)
- 2016-2017学年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 2016-2017学年山东省济南市郑路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 2016-2017学年山东省东营市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五四学制)
- 2016-2017学年山东省德州市武城二中七年级上学期期中
-
1、雅典城邦组织戏剧演出,戏剧开演前会组织一些仪式。比如,为国牺牲公民的子女被请上舞台,城邦事务发言人会当众宣布他们可以在成年以前得到城邦抚恤金,然后这些遗孤又被请到剧场里的荣誉坐席,有时雅典公民还能看到在舞台中央展示的同盟各邦上缀的供味,这些做法的目的是( )A、保障各个阶层的权利 B、促进人文主义思想传播 C、培养公民的参政意识 D、增强城邦内部的凝聚力
-
2、“法典的颁布是因为人与人之间充满了不安全感,所以美索不达米亚人试图通过编制完备的法典来消除各种潜在的冲突。”据此可知,古巴比伦( )A、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B、有着发达的商品经济 C、完成了两河流域的统一 D、用法律调节社会关系
-
3、公元前196年,为纪念攻及国王托勒密五世登基一周年,祭司制作了罗塞塔石碑。该石碑上围绕相同的内容,分别刻有古埃及象形文字、通俗体文字以及古希腊文三种文字。这一现象表明( )A、古代埃及国王权力达到顶峰 B、祭司完全垄断了文字书写 C、文明间的交流和相互影响 D、埃及人能够阅读三种文字
-
4、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
材料一: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
材料二:商鞅一方面极力否认道德教化对人的劝导意义,主张唯有重刑才是禁奸止过的最好办法。另一方面又背离了罪刑相应的原则,主张轻罪重刑,甚至罪及无辜。他的这种重刑思想被其后的韩非继承并发展,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刑法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严刑峻罚。惩办威吓构成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刑法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给广大人民带来了许多苦难。
——《商鞅刑法思想及变法实践》
材料三: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1)、材料一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哪些内容?(2)、据材料二,指出商鞅的思想属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家?指出商鞅的刑法思想主张并说明其影响(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 -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人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
——《礼记·礼运篇》
材料二 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姜尚)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shi)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史记·周本纪》
材料三 夏桀统治时期,他自诩为天上永远不落的太阳。老百姓指着天上的太阳骂道:“你这个太阳什么时候灭亡呢?我愿和你同归于尽!”《史记·殷本纪》中记载,商纣王“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
(1)、材料一中“天下为家”的局面是从哪一位历史人物开始的?(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制度?在这一制度下,“尚父”“周公旦”“叔鲜”“叔度”等人必须承担什么义务?这一制度在当时起了什么重大作用?(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夏桀和商纣王最后被推翻的共同原因是什么?由此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
6、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考古学者在云南、北京等地发现了多处不同时期的古人类遗址。如下图位于M处的遗址最有可能是( )
A、北京人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半坡遗址 D、二里头遗址 -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
材料二


图一 图二
(1)、材料一的“神农”和“轩辕”分别指谁?他们被尊称为什么?(2)、图一图二分别是哪一个原始居民的房屋?房屋的名称分别是什么?(3)、造成这两种房屋构造不同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在此影响下,种植的农作物分别是什么?(4)、根据史实进行推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请观察以下史实和推论。史实:北京人遗址上的堆积物厚达40米以上一一较大的灰烟层有4个,第四层的灰烬层最厚处超过6米。
推论:北京人已经知道使用火。灰烬成堆说明他们已经很好地管理火,并学会了保存火种的方法。
请你按照这一思路,从以下史实中得出相应推论。
史实1:从第13层上出土了几件打制石。
推论1:
史实2:在北京人洞穴里的灰烬层中,发现了许多被烧过的石头、兽骨和树种。
推论2:
史实3:在半坡遗址中出土了大量骨制箭头、渔叉和渔钩,制作得都比较尖利。
推论3:
-
8、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根本、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论语》记载,孔子对学生不分贫富贵贱,比较贫寒的学生只要交得起十条干肉就可以接受教育。
学生冉求胆小,遇事退缩,孔子有针对性地教育他,凡事要抓紧,马上去做。学生仲由敢作敢为,但不够稳重,孔子怕他冒失,就叮嘱他凡事要请教父兄后再做。
材料二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材料三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
材料四

图一 图二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总结孔子的教育主张和教育成就。(2)、指出材料二是谁的思想主张,指出他的学派。(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非的学派,归纳韩非的主张。(4)、指出材料四图一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的朝代;指出图二的青铜器名称。(5)、综上所述,说说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
9、下面是考古发现的春秋时期的文物图片,这些文物适合用于研究( )
A、春秋时期的军事战略 B、春秋时期的农业经济 C、春秋时期的社会发展 D、春秋时期的文化发展 -
10、观察下面两幅图片,通过比较最能说明( )
A、建筑技术的发展 B、手工工艺的提高 C、生产力不断进步 D、战争武器的改进 -
11、制度创新是政治文明的体现。下面示意图反映的是( )
A、井田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禅让制 -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100多年前,中国汉代的‘先人’肩负友好和平使命,两次出使西域,开启了中国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文明之路。”
——摘自题为《弘扬人民友谊,共创美好未来》的演讲
材料二 古代中外交往交通路线图

材料三 汉代纺织技术先进,丝织品质量高,能织出锦、绣、罗、纱等许多品种的丝绸。西域开通后,大量丝帛锦绣沿着通道远销各地,西域各国的珍奇异物也陆续输入中国……商人、传教士和其它一些旅行者,也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自遥远的西方。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四 “一带一路”既传承以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古丝绸之路精神,又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21世纪时代潮流,将“中国梦”与“世界梦”有机地衔接,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全球性影响力。
(1)、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一中的“先人”指的是谁?这位“先人”开辟出的“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文明之路”被后人称为什么?(2)、根据材料二,写出这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文明之路”的起点城市①的名称。为了加强对图中③地区的管理,西汉政府采取了怎样的措施?(3)、根据材料三,归纳汉代丝织品大量远销的原因,概括这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文明之路”在当时的作用。(4)、依据材料四,指出这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文明之路”的核心精神。 -
13、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秦朝起,中国形成了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大国……他创建的许多制度,是符合当时社会需要的。后来延续两千年之久的封建体制,基本上是秦制的逐步演变。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二 秦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直到秦朝,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而其所辖的各地方,也已经不是封建性的诸侯列国并存,而是紧密隶属于中央的行政区划了。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
(1)、观察材料一中的两幅地图,反映出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什么?材料一中秦朝创立的“延续两千年之久的封建体制”是指什么政治体制?(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思考,秦朝在“其所辖各地方”实行的管理措施是什么?实行这种措施对后世有什么影响?(3)、材料三中的“六艺之科、孔子之术”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学派?材料三反映了汉武帝采取的哪项措施?实行这项措施的目的是什么?(4)、根据上述材料,概括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 -
14、改革推动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即治理国家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可以实行)……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宗室(指贵族)非有军功者,不得享属权;民有军功者,各授之上爵;民着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免其役。”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大治……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
——《汉书•食货志》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材料中的“卫鞅”,其思想理论属于春秋战国时期哪一家学派的思想?(2)、材料二中的“本业”是指什么业?据材料二概括这次事件中的主要措施。(3)、根据材料三,概括这次事件给秦国带来了哪些影响? -
15、某学习小组在探究“战国历史”的过程中搜集到下列信息。这些信息反映出( )
政治:商鞅变法
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思想文化:百家争鸣
A、社会的大变革 B、国家逐步统一 C、社会动荡变化 D、民族融合加速 -
16、
在民族危亡之际,中国人进行了近代化的早期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洋务派代表人物李鸿章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1)材料一表明洋务派在学习西方上主要学习什么内容?洋务运动的口号是什么?材料二:“这场持续了约三十五年的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采用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方面……却完全被忽视了。”
(2)由材料二可以看出,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材料三:维新运动绝不能算作是完全的失败。从一开始,它的下面便是一阵思想的巨浪。当1895年以后的政治活动展开时,它所唤起的感情和注意力反过来又加深和扩大了这阵巨浪。结果,尽管维新运动没有达到它的政治目标,但它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有着长期和全国规模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戊戌变法的主要意义是什么?(4)结合三则材料,你认为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近代中国人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有什么发展变化? -
17、
中国的近代史,既是一部侵略史,也是一部抗争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41年,英军进攻虎门,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身先士卒,与敌人肉搏而壮烈牺牲。1842年6月,英军攻陷吴淞,提督陈化成血战牺牲。8月中英双方签订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1)材料一中“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指的是什么条约?“使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指的哪项条款?条约签订之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二:《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资产阶级欣喜若狂,“一想到和三万万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发了疯似的”“只要中国人每年需用一顶棉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给不上了”。而事实是三年不到的时间内,这一梦想就开始破产,令英国资产阶级感到不满。
(2)根据材料二,分析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的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为扭转材料中“资产阶级感到不满”的局面,英国采取了什么行动?材料三:1851年的一天,大清国统治下的广西,一个偏僻的小村庄,一群头缠粗布巾的人聚集在一起,历数着清王朝的腐败,他们与众不同的装束,与帝王统治格格不入的理论,预示着一场惊天动地的风暴的到来。
(3)材料三中他们的首领是谁?“惊天动地的风暴”指哪一运动? -
18、在1858年,一位沙俄的渔夫在黑龙江以北地区捕鱼遭到清军的阻挠,可这个渔夫却说自己是合法的,他的理由是( )A、沙俄武力比中国强大 B、中俄《瑷珲条约》的规定 C、中俄《尼布楚条约》的规定 D、这里自古就是沙俄的领土
-
19、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缩减 B、广东人民大力抵制洋货进口 C、虎门销烟产生的影响 D、《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
-
20、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进者,他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辛亥革命大事记
时间
事件
1905年8月
孙中山在日本成立A
1911年4月
黄花岗起义
1911年10月10日
B
1912年元旦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C成立
1912年2月12日
宣统帝下诏退位
……
……
材料二 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写道:“任凭你像尧舜那么贤达,像秦始皇明太祖那么强暴,像曹操司马懿那么狡猾,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
(1)、材料一表格中的ABC处分别是什么事件?(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史学界对这一“辛亥革命”的评价既有成功论,也有失败论。你支持哪种观点,说说你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