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2015-2016学年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卷(五四学制)
- 2016-2017学年山东省东营市八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五四学制)
- 2015-2016学年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市天福山中学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前历史试卷(五四学制)
- 2015-2016学年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市天福山中学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五四学制)
- 2015-2016学年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市天福山中学六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五四学制)
- 2016-2017学年山东省威海市荣成三十五中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五四学制)
- 2016-2017学年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 2016-2017学年山东省济南市郑路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 2016-2017学年山东省东营市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五四学制)
- 2016-2017学年山东省德州市武城二中七年级上学期期中
-
1、【古代变法】
材料一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商鞅
材料二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历史事件。就其现实作用而言,此次变法是针对性极强的富国强兵的政治经济军事改革,重视“耕战”是其重点,所以短期效应是非常明显的。……秦国的崛起,打破了七国并立争雄的相对平衡状态,秦国也逐渐展示出一枝独秀的战略优势,加快了战国时期统一战争的进程。
——摘编自安作璋《秦汉史十讲》
材料三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其中,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中外历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商鞅的主张体现了战国时期哪家思想。(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商鞅变法的“短期效应”和长期影响。(3)、根据材料三,分析商鞅变法成功的主要原因。 -
2、传统观点多认为秦朝灭亡是“酷刑”“暴政”所致。后来,有学者认为秦亡于吏治败坏;有学者认为秦亡于过急、过广地推行郡县制;有学者认为秦亡于北击匈奴;也有学者认为秦亡于文化政策。据此可知,关于秦朝灭亡原因的认识( )A、后期研究比传统观点更有说服力 B、有且只有一种观点正确且合理 C、逐渐偏离了历史发展的真实情况 D、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
3、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下令修建从咸阳直通北方九原的军事通道,全长700多公里。据估计,骑兵部队三天三夜就可以从咸阳赶到九原。此举( )A、加强了对北方的控制 B、确立了对文武百官的监察 C、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D、结束了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
-
4、李冰在了解岷江水势走向及当地地理状况的基础上,组织人力在玉垒山的山脊上开了一条山口,让一部分氓江水从东部流走,顺应地势引导水势,既分流泄洪,又增加了灌溉面积。这说明都江堰的修建( )A、展现了统一国家的力量 B、凝聚了古人的生态智慧 C、方便了河道航运的发展 D、推动了大一统局面出现
-
5、“夏传子,家天下。”这是《三字经》中对夏朝的描述。这可以印证的是( )A、夏朝礼乐制度完备 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C、夏朝阶级分化明显 D、夏朝诸侯争战不断
-
6、下图是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从图中能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
A、远古人类遗址集中于东南沿海 B、我国境内古人类遗址数量极少 C、我国境内古人类结成群体生活 D、远古人类大多生活在江河附近 -
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墨家、法家、纵横家等都开办私学,聚徒讲学,各家在讲学活动中创立了新的学派,在理论上自成体系,标新立异。其中以儒家和墨家的规模比较大。
——摘编自曲士培《中国大学教育史》
材料二:(他)因抱改革天下之宏愿,故政治活动之外更注意于教育事业,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了什么局面?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墨家和法家的代表人物各一位。(2)、材料二中的“他”是哪一思想学派的创始人?其中“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指的是他在教育上的什么举措?列举1条与“他”有关的教育思想或教学方法(3)、材料三中孔子提倡的治国思想是什么?他的思想核心又是什么?(4)、请写出一个你最喜欢的思想家,并说明理由。 -
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各国为了……,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推动了社会转型。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田间纵横的小路),急(积极)耕战之赏。”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把小的乡邑合并成县,全国共31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治理。变法五年后,秦国富强起来。”
——摘译自司马迁《史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根本目的和直接目的分别是什么?(2)、材料二记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体现了商君的什么措施并分析该措施的作用。(答出一个措施及其作用即可)(3)、材料三体现了商君在政治上实施的哪一措施?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商君”的变法为秦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
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上图是在北京出土的青铜器“克盉(hé)”,里面的铭文记载说:周成王封克(召公的儿子)做匽(今北京地区)的诸侯,管理羌族、驭族……克进驻匽地,接收土地,平息动乱。
材料二:周公教导成王说:“你得用心考察众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纳贡的如果礼貌不好,就是侮慢王朝,等于不纳贡。”
——《中国通史》
材料三:周王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摘译自《史记》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政治制度?从载体上来说,材料一属于什么类型的史料?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实施这项制度的目的。(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当时诸侯的权力和义务。(3)、材料三中周王封子弟同姓甚众,这体现了当时受封的主要对象是?所封子弟后来更相诛伐,可见这一制度的弊端是? -
10、
史料探究题:
材料一 看图说史

人面鱼纹彩陶盆
图一
图二
碳化稻谷
图三

骨耜
图四
(1)请问上面图一中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出土于哪个遗址?(2)图二中是何种房屋?此房屋属于哪个遗址?(3)图三和图四共同说明了当时人类进行何种生产活动?材料二 良渚遗址部分考古发现
1.良渚古城的墓葬89%的小型墓几乎没有随葬品,8座大型墓发现随葬品200多件。
2.良渚城内贵族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普通墓葬随葬品较少。
(4)根据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你有何推论?(5)综上可知,我们可以通过什途径了解历史? -
11、三星堆遗址中发现的“放大版”云雷纹、跪坐人像上的尊等可以明显看出长江中下游文明、中原文明的印记。下列选项中,对以上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巴蜀文明是中国青铜文明的核心 B、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C、三星堆遗址是巴蜀古国文明的珍宝 D、巴蜀文明隶属于中原文明
-
12、“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堵)塞水门”,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材料描述的是( )A、都江堰 B、大禹治水 C、大运河 D、灵渠
-
13、下列文物的出现反映出春秋时期( )
A、冶铁技术的成熟 B、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C、耕地面积的扩大 D、开始使用金属器皿 -
14、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春秋时期,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的是( )A、齐桓公 B、晋文公 C、秦穆公 D、楚庄王
-
15、“夏传子,家天下。”这是古时的《三字经》对夏朝的描述。那么,“夏传子,家天下”表明夏朝创立的制度是A、奴隶制度 B、皇帝制度 C、行省制度 D、世袭制
-
16、他被称为站在文明门槛上的一位伟人,他还具有“部落联盟首领”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建立者”的双重身份。“他”是A、黄帝 B、炎帝 C、尧 D、禹
-
17、《礼记·礼运》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其中,“选贤与能”指的是我国古代实行的( )A、世袭制 B、禅让制 C、等级制 D、分封制
-
18、良渚遗址出现了超大规模都邑、被称作“王陵”的高等级墓地、标志王权和军权的豪华玉钺等。据此可推测( )A、长江流域出现早期国家 B、黄河流域出现早期国家 C、良渚文明发展相对独立 D、良渚文明超越了时代
-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
材料二:文帝重视农业,十三年下诏全免田租:景帝元年复收田租之半,即三十税一,并成为汉朝定制。文帝时,丁男役减为“三年而一事”,算赋也由每年百二十钱减为四十钱。
——摘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
材料三:秦汉时期出现频率较多的词汇有郡县制、秦半两钱、蒙恬、五铢钱、盐铁官营、“推恩”、霍去病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商鞅变法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初统治者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的措施。这些措施促使哪一治世局面的出现?(3)、从材料三中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关联密切的词汇,提炼出一个主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言之有理。) -
20、探究题: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请同学们一起探究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探访农耕生活】
材料一:


【追溯人文初祖】
材料二:


【探究国家产生】
材料三: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多,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说(同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野果、野虫),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治理水患)。
——摘编自《韩非子》
材料四: 陶寺都城遗址距今4300~4000年,面积达280万平方米。这座城址中部,有一个围墙环绕的宫城。宫城内有多处大型夯土建筑基础和建筑材料。城内有大型墓葬,随葬品有陶鼓、玉钺、龙盘等礼器,还有带有刻画符号的陶壶(如图)。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中国原始农耕遗址在分布上有什么特点?这种特点形成原因是什么?列举中国原始农业取得主要成就。(2)、依据材料二中的地图和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华民族为什么尊奉黄帝和炎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有关黄帝和炎帝的传说可信吗?请举一史实说明你的观点。(3)、相传,“上古之世”中国大地上出现许多国家及国王。结合材料三、四,列举传说中有哪些“国王”?这些“国王”身上共同品质是什么?(4)、结合材料三、四,你认为材料三中的传说可信吗?为什么?(5)、综合上述材料,你对中华文明的形成有什么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