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口迁徙改变了历史。

    材料一   自西晋末年至刘宋为止,许多少数民族自西、北方徙居中原,与汉族杂居(见下图)。中原地区陷入动荡也造成中原人士离开故土。北来的侨民多集中在长江流域。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为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

    ——摘编自曹文柱等《乾坤众生——阅读中国·社会卷》

    材料二   1620-1770年英属北美殖民地部分人口统计(单位:人)

    1620年

    1680年

    1720年

    1750年

    1770年

    白人

    2,282

    144,536

    397,346

    934,340

    1,688,254

    黑人

    20

    6,971

    68,839

    236.420

    459,822

    ——李剑鸣《美国殖民地时期的人口变动及其意义》

    (1)、依据材料一,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此阶段的人口迁徙对“社会的久远进步”的作用。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英属北美殖民地人口的变化并说明原因。分析这种变化给英属北美殖民地带来了哪些影响?
    (3)、人口迁徙是历史和现实中存在的一种常见现象。综上所述,请从人口迁徙的原因、特点、影响中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对人口迁徙问题的认识。
  • 2、

    开启全球化时代

    材料一   新航路的开辟,有着深刻的经济根源和社会根源。由于欧洲各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对铸造货币的黄金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商业危机促使欧洲人开辟新的航路。因为陆上交通被奥斯曼帝国切断,同时开辟新航路的客观条件也具备。欧洲的葡萄牙和西班牙率先开始了海上探险。

    (1)根据材料一,概括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原因。

    材料二   欧洲的海外扩张和陆上扩张,使人类的眼界前所未有地扩大了,逐渐形成了新的全球性视野;欧洲人的发现还导致新的全球性种族分布,人类种族的混合必然伴随着动植物的相应混合,整个世界都卷入了这种交流;全球性的经济关系开始形成,世界各地都不自觉地成为整体的一部分。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带来的影响。
  • 3、“他的伟大并不在于他白璧无瑕,而在于他完成了伟大的革命事业”,“他在革命中解放了奴隶,团结群众发挥了聪明才智,打垮西班牙殖民者,解放了南美北部的六个国家。他还为拉美国家的团结、社会的发展竭尽了自己的心血。”他是(     )
    A、章西女王 B、玻利瓦尔 C、圣马丁 D、狄盖特
  • 4、有学者指出:“过去送别,有十里长亭一程连一程的缠绵悱恻……但在轮船火车的时代,这些场面都已不合时宜,‘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这反映出近代(       )
    A、轮船火车彻底取代传统交通 B、聚少离多的社会现实 C、乘坐轮船火车成为时代潮流 D、时代变迁影响社会生活
  • 5、法国大革命期间,上尉利勒创作出旋律激昂、充满爱国精神的《马赛曲》。法国士兵在《马赛曲》的激励下一次又一次顶住了外敌的入侵,保卫了家园。由此可见,《马赛曲》成为法国国歌的主要原因是(       )
    A、传播革命思想 B、彰显民族精神 C、打击教皇权威 D、促进社会转型
  • 6、1775年4月,北美人民开始在一面代表所有殖民地的旗帜——“大陆旗”下战斗,它的内侧上方还保留着英国国旗的图案;1776年6月14日,大陆会议批准把星条旗作为美利坚合众国的正式国旗,擦除了英国国旗的图案。旗帜内容的变化,表达了美国人民(     )

    A、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 B、建设民主政治的意愿 C、打碎封建枷锁的勇气 D、推翻殖民统治的决心
  • 7、“来,约翰王!在这份《大宪章》上签字。请注意!尊敬的陛下,依据宪章第六十一条,如果你犯错了,我们可以用‘打’的方式让你改。”这表明英国(       )
    A、推崇“君权神授”理论 B、市民政治权利扩大 C、确立“王在法下”的原则 D、国王拥有无限权力
  • 8、在美式英语中,一些单词来自非洲黑人方言,如tote(搬运)、okra(秋葵)、yam(薯)。其历史渊源是(     )
    A、非洲粮食品种丰富 B、三角贸易贩卖黑奴 C、黑人奴隶获得解放 D、启蒙思想传入北美
  • 9、1616年4月23日,莎士比亚、塞万提斯同一天辞世。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列作品中,属于莎士比亚创作的是(     )
    A、《神曲》 B、《哈姆雷特》 C、《蒙娜丽莎》 D、《掷铁饼者》
  • 10、它生动描绘了阿拉伯帝国丰富的社会生活,反映了阿拉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被高尔基称为世界民间文学创作中“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它是(     )
    A、《医学集成》 B、《格林童话》 C、《天方夜谭》 D、《伊索寓言》
  • 11、《资本的年代》写到:“1868年,日本(天皇)决心励精图治,锐意改革。……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军事:大学归功于美国。”这说明,日本明治维新(       )
    A、积极地向西方学习 B、迫切希望国家独立 C、决心建立新式军队 D、鼓励兴办现代工厂
  • 12、下图是罗马斗兽场外部的拱门,它把作为希腊古代建筑精华的柱式和罗马人深为自豪的拱门合二为一。据此可知,罗马建筑(     )

    A、恪守民族文化 B、追求外形精美 C、专注学习和照搬 D、善于传承和创新
  • 13、西方文明是以欧洲文明为其源头和主体,发轫于欧洲,有其辉煌的成就,也具备极富力量的扩张性。西方文明发源于(       )
    A、古巴比伦 B、古希腊 C、古罗马 D、古印度
  • 14、余秋雨在《千年一叹》中写道: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5世纪,东西方社会几乎同时诞生了一批伟大的思想先哲。其中一个人在黄河边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一个人在恒河边思考人与人神的关系;一个人在爱琴海边思考人的灵魂、美德和幸福的问题。其中在恒河边思考的人(     )
    A、创立了佛教 B、改造了古印度的计数法 C、制定了阴历 D、建立了严格的种姓制度
  • 15、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中,才可能对历史有准确的理解。对下图所示文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产生于北非的尼罗河流域 B、人类四大文明最晚文明发祥地 C、此地人们发明了楔形文字 D、奥林匹克运动会源于此地
  •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356年,商君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法令规定:废除土地国有制,国家承认私人的土地所有权。凡是努力从事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免除徭役,作为奖励。禁止弃农经商。凡是在战场上杀敌立功的人,赏给爵位或官职。全国设31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去治理。

    材料二

       

    鲜卑姓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贺兰

    丘穆陵

    独孤

    步六孤

    贺楼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君”是谁。变法的措施中,反映中央集权思想的措施是哪一项?遭到贵族强烈反对的是哪一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材料中的皇帝采取了哪两项改革措施。
    (3)、简要指出以上两次改革(变法)的历史作用分别是什么。
    (4)、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以上两次改革(变法)对我国当今的改革开放有什么启示。
  • 17、某校七年级(1)班针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一主题开展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1)、以上农作物中,有一种是河姆渡居民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它是(填字母序号);有两种是西汉时从西域传到中原的,它们是(填字母序号)。
    (2)、春秋时期的手工业有哪些种类?
    (3)、西汉时,刘邦减轻田租,还采取什么措施增加农业劳动力?
    (4)、通过以上探究,你认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汉武帝大事记

    序号

    时间

    大事

    大事1

    公元前153年

    4岁以皇子的身份被封为胶东王。次年改立为太子

    大事2

    公元前141年

    16岁即皇位

    大事3

    公元前138年

    派使臣出使西域

    大事4

    公元前134年

    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的主张被采纳

    大事5

    公元前127年

    颁布“推恩令”

    大事6

    公元前119年

    打击匈奴取得重大胜利

    大事7

    公元前106年

    将全国分成了十三个监察区,每个区派一名刺史

    (1)、上表大事3为哪一通道的开辟奠定了基础?为我国“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怎样的现实意义?
    (2)、上表中与诸侯王封地有关的大事发生在哪年?
    (3)、秦朝设立的一个职位与大事7中所记职能相同,秦朝这一职位名称是什么?
    (4)、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汉武帝所采取的措施对西汉发展有何影响。
  • 19、根据图一、图二回答问题。

                          图一 鼓风冶铁                                                                                               图二青铜牛尊

    (1)、从图一我们可以推测战国时的农具比起前代有了什么明显进步?
    (2)、根据图二青铜牛鼻子上的圆环与当时的农业生产有何联系?
    (3)、从北京人生活的年代到春秋战国时期。劳动工具经历了哪些发展变化?从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 20、“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   生活的生动写照(  )
    A、汉族 B、北方游牧民族 C、女真族 D、西南少数民族
上一页 1116 1117 1118 1119 112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