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材料解析题
【考古鉴史话文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我们的先民们创造了独特的文明。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相关问题。
材料一

图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发掘出新石器晚期的城址,城内有宫殿建筑、高级别墓葬和象征身份地位的礼器。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图中的陶寺遗址反映的历史信息。(2)、观察材料二时间轴,请回答A处的朝代名称,并概括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3)、你从这一时期的王朝更替中得到哪些认识? -
2、
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悠久而灿烂的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观察图1和图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所房屋的主人分别是哪一远古居民?写出房屋类型不同的原因。他们分别生活在哪一流域?分别种植什么农作物?材料二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华夏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材料三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孙中山祭陵词
(3)材料三中的“轩辕”是谁?他被尊称为什么?“平定蚩尤乱”指哪场战争?这首诗表达了孙中山对“轩辕”的什么感情?材料四
(4)写出图3中人物的主要贡献。(两点)他是通过哪一制度成为部落首领的? -
3、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的代表。秦长城( )A、西起嘉峪关,东到山海关 B、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C、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 D、西起辽东,东到临洮
-
4、秦始皇“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不敢南下而牧马”。这表明长城的修建目的是( )A、开发北部边疆 B、加速人口迁徙 C、抵御匈奴袭扰 D、显示皇帝功绩
-
5、识读历史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内容之一。观察下图,它反映的主要信息是( )
A、民族交融 B、诸侯争霸 C、经济发展 D、人口迁移 -
6、孔子认为,统治者应用道德规范人民的思想,用礼制冶炼人民的精神,尊重并唤醒人民的自觉意识,行“德治”“以德去刑”,可以自然地达到“无讼”和“胜残去杀”的功效。由此可知,孔子主张( )A、以法治国 B、顺其自然 C、“为政以德” D、有教无类
-
7、下列我国先秦历史朝代顺序的排列中,正确的是( )A、西周→春秋→战国→商→夏 B、夏→商→西周→春秋→战国 C、夏→商→春秋→战国→西周 D、夏→商→西周→战国→春秋
-
8、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社会大变革的根本原因是( )A、诸侯争霸 B、百家争鸣 C、商鞅变法 D、铁制农具与牛耕出现,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导致。
-
9、我们一般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和诠释。研究夏朝,可以作为第一手史料的是( )A、神话传说 B、二里头遗址 C、历史课本 D、学者的著述
-
10、夏启即位后,有扈氏对这种破坏禅让制度的做法十分不满,夏启发兵对有扈氏进行征伐,大战于甘,有扈氏战败被灭。启在钧台大宴各地首领,以期对他的地位予以确认,史称钧台之享。这段材料说明( )A、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B、禹建立起中国第一个王朝 C、与民争利,激化社会矛盾 D、夏朝建立军队,制定刑法
-
11、河姆渡遗址上普遍存在一层稻谷、稻草的堆积,层厚20~50厘米,最厚处超过1米,若折算成稻谷,可达120吨以上。由此可见河姆渡居民( )A、掌握人工取火技术 B、过着农耕定居生活 C、处于打制石器时代 D、依靠食物采集为生
-
12、《国际歌》中唱到:“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歌曲里的“真理”指的是A、人文主义思想 B、共产主义思想 C、理性主义思想 D、自然科学理论
-
13、据统计,1500年至1867年间,有1200万到2000万奴隶被迫远离非洲。结果,在美洲的非洲育奴隶人数是白人的3倍到4倍。导致这一结果的直接因素是( )A、罪恶的“三角贸易” B、新型物种传播 C、日不落帝国的形成 D、宗教冲突不断
-
14、中世纪西欧庄园内有冶铁等作坊,奶酪、衣服等也自己制作。中国黄梅戏《天仙配》有一句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两者体现的共同特征是( )A、自给自足 B、自由贸易 C、等级森严 D、市民自治
-
15、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公元前106年—公元前43年)说:“有了成文法典,他们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这部成文法典( )A、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B、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C、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任意曲解和滥用 D、构建了完整的罗马法学系统
-
16、香蕉叶饭是一种典型的印度食物,印度贵族在招待客人时,把香蕉叶当餐盘,据说是因为居上位者很忌讳接触较低阶级的人碰过的器皿,所以用后即丢的香蕉叶成了最佳的餐具。这个习俗适合来说明( )A、宗教信仰影响生活习惯 B、当地居民的风俗习惯很特殊 C、种姓制度的影响 D、印度人民注重环境保护
-
17、重温历史,做历史记忆的守护者。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材料一

结合所学,分析时间轴中相关事件的因果联系。并据此写出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
(2)、材料二


:1
致電坏大帐元帥将以全力
…到日破乎進入效後階段
照片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摄于1942年)
小说《斯大林格勒:为了正义的事业》
纪录片《决战诺曼底》
报纸《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
请你为材料二归纳一个主题。从“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的照片及文字说明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运用所学对该信息进行合理解释。
(3)、材料三 历史告诉我们,光明必将驱散黑暗,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把战犯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这两场大审判的正义性质、历史价值、时代意义不可撼动……坚定做历史记忆的守护者、发展振兴的同行者、国际公平正义的捍卫者,携手为人类前途命运争取更加光明的未来。——摘自国家主席习近平《以史为鉴 共创未来》
依据材料三,指出国际社会是如何惩治法西斯的?以史为鉴,映照出哪些教训和经验?
-
18、如果仅从一个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来看,天津还不足以称为历史悠久;但从其进入近代社会后的急速变化来考察,近代天津无疑是近代中国的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雏形:得名记】
A.民间传说: 天津因 “天子渡津”之地而得名。
B.《重修天津三官庙记》石碑: 1967年在天津旧城南门外发现此碑,刻有“我朝成祖文皇帝入靖内难,圣驾尝由此济渡沧州, 因赐名天津”。
C.《明成祖实录》记载: “己未(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设天津卫”。
上述材料中,哪一则是实物史料? (写出相应字母即可),三则材料相互印证出怎样的历史结论?
(2)、【转型:近代化】
杨柳青年画也能反映天津城市近代化的转型,从年画中找出两处社会生活新变化。(4分)结合所学,分析变化的原因。
(3)、【先行:教育篇】时间
概况
19世纪
80年代
李鸿章在天津创办北洋水师学堂、北洋电报学堂、天津武备学堂(这是中国第一所陆军学校)。
19世纪
90年代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创办北洋西学堂,后更名为北洋大学堂(天津大学前身)。
20世纪初
1905年清政府谕令停止科举考试,通令兴办学堂。1907年,爱国教育家严修、张伯苓在天津建成私立南开学校。
依据表中信息并结合所学,分析天津近代教育不同阶段的发展原因有哪些?
-
19、文化现象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材料一
为政以德,警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
奉法者强,则国强。
奉法者弱,则国弱。
——《韩非子》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这些言论分别出自什么学派?上述言论共同关注的问题是什么?
(2)、材料二 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人民错居杂处,政治、经济、文化风习相互渗透……北方民族短衣打扮的袴褶渐成主流。而少数民族也受汉朝典章礼仪影响,特别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率“群臣皆服汉魏衣冠”,使秦汉以来冠服旧制得以赓续,推动了中华服饰文化的发展。——摘编自沈从文、王予《中国服饰史》
依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服饰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4分)这些变化反映出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是什么?
(3)、材料三寂寞天宝后,园庐但高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杜甫《无家别》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一林升《题临安邸》
相通的情感,不同的境遇。材料三中两位作者通过诗歌抒发了怎样的相通情感?结合所学史实,分析作品中反映的社会背景分别是什么?
-
20、二战后期,革命浪潮席卷殖民帝国。1944年至1985年间,总共有96个国家赢得独立。这些国家大约占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对该现象理解最准确的是( )A、亚非拉地区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B、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逐渐崩溃 C、亚非拉国家主导联合国的话语权 D、亚非拉国家都实现了民主与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