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安史之乱后,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据要险,专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财富。”由此可知安史之乱致使唐朝(   )
    A、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B、出现边疆危机 C、社会遭受了空前浩劫 D、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 2、知识结构图能够帮助我们很好地构建知识框架,下列选项符合该知识结构图的最佳主标题(   )

    A、唐朝繁荣的社会经济 B、宋朝繁华的都市生活 C、明朝突出的科技成就 D、清朝成熟的商业网络
  • 3、汪珠《神童诗》载"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该诗描述的情境最初始于(   )
    A、先秦世袭制 B、汉朝察举制 C、魏普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D、隋朝科举制
  • 4、以下表格根据上海一个普通家庭的帐本制作,从一个视角反映了当代中国百姓生活的变迁。促使这一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1977年

    1987年

    1990年

    1994年

    2004年

    事例

    买第一台9寸黑白电视机

    买第一台冰箱和洗衣机

    第一次去北京旅游

    装第一部电话

    装修房子,买全套新家具

    A、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B、生活方式的变化 C、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D、城市化进程加速
  • 5、2000年以来,世界卫生组织把青蒿素类药物作为首选抗疟药物,青蒿素在全世界已挽救数百万人生命,每年治愈患者数亿人。“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之,尽服之。”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对青蒿截疟的记载中获得灵感的科学家是(   )
    A、邓稼先 B、钱学森 C、杨嘉墀 D、屠呦呦
  • 6、“神农再世,几十年育种育苗,挥汗弄泥,九旬犹是种粮汉;院士无双,十多亿远饥远饿,仓丰碗满,百姓常思扛鼎人。”这副对联纪念的是(   )
    A、王大珩 B、王淦昌 C、袁隆平 D、陈芳允
  • 7、中国举办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亚信峰会等重要国际会议,加强国际合作。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日益重要作用。这些反映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   )
    A、出现了和各国建交的热潮 B、形成了全方位的外交布局 C、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D、中美、中日等大国关系逐渐正常
  • 8、某班学生在学习某主题时,查找相关的内容“1956年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1966年组建战略导弹部队”“1974年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2012年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付海军”……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A、国防建设 B、空军建设 C、外交建设 D、海军发展
  • 9、我省的行政区划中,设置了甘南藏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等,这一设置反映了我国实行(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政治协商制度 D、基层村民选举制度
  • 10、1992年,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是(   )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 11、1992年,邓小平先后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其主要目的是(   )
    A、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实施拨乱反正 C、加强科教兴国 D、解放人们思想
  • 12、1955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斡旋下,旅美科学家钱学森终于冲破种种阻力回到祖国。国外评论家指出,“钱学森的归来,使红色中国的两弹一星提前了20年”。中国开始跨入“两弹一星”时代是在(   )
    A、20 世纪初 B、20世纪三四十年代 C、20 世纪六七十年代 D、20世纪八九十年代
  • 13、《人民日报》1954年1月25日文:“中央、华北和北京各机关选民投票的队伍中,充溢着格外热烈的气氛。好多单位的首长们和住地选区的选民们一起参加投票。”这则材料说明
    A、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效显著 B、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体系完备 C、制定宪法是建国初期的首要任务 D、人民当家作主行使国家权力
  • 14、“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伟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被誉为“铁人”的英雄模范人物是(   )
    A、王进喜 B、焦裕䘵 C、雷锋 D、邓稼先
  • 15、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技术革新能手王崇伦发明和改进了“万能工具胎”,一年完成三年的劳动定额。这一时期出现了“每一秒钟都为创造社会主义社会而劳动”的口号。材料反映的精神内涵是(   )
    A、乐于助人 B、严守纪律 C、忘我奉献 D、扶贫济困
  • 16、“没有这场深刻的社会大变动,不把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从长期的封建压迫下解放出来,中国的民主化、工业化和现代化是根本谈不上的。”这场“社会大变动”是(   )
    A、土地改革运动 B、减租减息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农业合作化运动
  • 17、美国学者罗伯特·奥古斯德在《有限战争》一书中写道:“当中国变成一个在重要战役中取得打败西方军队胜利的国家时,似乎一夜之间,中国便跃进为世界强国之列。”这说明抗美援朝战争(   )
    A、使中国赢得了民族独立 B、打破了美国对中国的封锁包围 C、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动摇了美国的世界霸权地位
  • 18、祖国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其中标志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的历史事件是(   )
    A、新疆和平解放 B、北京和平解放 C、西藏和平解放 D、青海和平解放
  •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郑和七次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夺他人一分财富.

    ——(郑和下西洋一伟大的和平使者》

    材料二:固步自封是清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自清中叶开始,请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限制贸易政策的实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很大的消极作用。它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面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中国历史十五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2)、材料二反映出清朝实行什么对外政策?这一外交政策有什么影响?
    (3)、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对外政策变化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 20、“大一统”观念源自先秦。“大”指重视、尊重,"一统”是指一体、统一、治理,大一统的含义就是重视和尊重一体、一统的治理制度体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朝的疆城)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

    ——(元史·地理志》

    材料二:元朝统治者根据各地区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关的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

    (1)、从材料一中你可以获取的主要信息是什么?
    (2)、元朝为实现对其疆域的有效管辖实行了什么制度?
    (3)、元朝时、负责管理澎湖和琉球的机构是什么?
    (4)、元朝统治者为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设置了什么机构?
    (5)、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的统一对各族之间的关系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啊?
上一页 392 393 394 395 39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