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表是某同学的单元学习笔记(部分)。其学习的单元主题是(     )

    单元主题: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A、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D、中华民国的正式建立
  • 2、一本本发黄的旧书(如下图)诉说着100多年前的那段“观念形态的革命”历史。那段“观念形态的革命”历史是指(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 3、民国档案材料摘抄如下。袁世凯的一系列行为(     )

    1913年11月4日,解散国民党;1914年1月10日,解散国会;

    1914年5月1日,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4年12月29日,规定总统可无限期连任,可指定继承人

    A、标志着护国战争的失败 B、反映袁世凯建立独裁统治的野心 C、说明袁世凯当上了皇帝 D、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迅速传播
  •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这些规定旨在(     )
    A、倡导总统集权 B、宣传自由平等 C、维护民主共和 D、扩大统治基础
  • 5、如下是中国近代一位著名历史人物的年谱(部分)。图示“?”处的内容应该是(     )

    A、就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 B、领导武昌起义 C、发表《讨袁檄文》维护共和制 D、公布三民主义
  • 6、下图所示,重叠部分是两个历史事件的共同点,应填写(     )

    A、救亡图存 B、自强求富 C、扶清灭洋 D、三民主义
  • 7、义和团……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这些组织……转变为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反帝斗争组织。这最有助于了解义和团运动的(     )
    A、背景 B、过程 C、结果 D、影响
  • 8、吴玉章老人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的那样惨,条约又订的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文中“苛刻”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 9、轮船招商局自1872年创立后,陆续开展了一系列业务,架设电话线、投资开平矿务局、试办保税仓栈、创办南洋公学等。这些业务(     )
    A、达成了实业救国的目标 B、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C、实现了自强求富的口号 D、消灭了封建顽固派
  • 10、如下图是某同学整理的“向西方学习”专题复习(部分)。图中①最可能是(     )

    A、《资政新篇》 B、《天朝田亩制度》 C、《变法通议》 D、《敬告青年》
  • 11、仔细观察下面插图和漫画。这反映的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2、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中国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工具说进步】

    【食物话变迁】

    【住房见发展】

    材料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周易》

    (1)、请指出图二是哪个原始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图一、图二中的生产工具分别采用什么方法制作?从图一到图二生产工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2)、请分别举出以种植水稻和粟为主要农作物的原始居民。稻种和粟种的大量出土,说明了什么? 
    (3)、远古居民实现定居的原因有哪些?
  • 13、岗上遗址是以大汶口文化中晚期为主体的大型聚落遗址。在岗上墓葬中,随葬品差异很大,玉钺或石钺集中出现在高等级男性墓葬中。这可以印证  (   )
    A、国家开始产生 B、农业经济发达 C、出现贫富分化 D、君主专制强化
  • 14、出土文物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人生活状况。陕西西安半坡原始居民聚落遗址中出土了骨针、骨锥,陶制和石制的纺轮。这说明半坡居民 (   )
    A、掌握了农业生产技术 B、掌握了简单的纺织制衣技术 C、开始了原始商贸活动 D、具备了较高音乐修养
  • 15、早在约7000年前,河姆渡先民就已经开始使用榫卯技术来建造房屋了。榫卯技术历经唐宋建筑的大放异彩和明清家具的经典流传,现在仍然保留在当代木结构及家具中。材料反映了(   )
    A、中华文明有包容性 B、中华文化有开放性 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D、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 16、有学者指出:“因为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而不是采集、狩猎或收集食物——把食物储藏在粮仓里和牲圈里,他们不得不而且也有能力大批地定居下来。”材料说明   (   )
    A、农业和畜牧业分离使人类走向定居 B、定居生活限制了人类的活动距离 C、人类在采集和狩猎中学会储存食物 D、农业兴起是定居生活的重要前提
  • 17、经考古发现,中国境内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其主要文化遗存分布如下图所示,据此可以得出的合理认识是(   )

    A、基本集中于江南地区 B、黄河流域文化最发达 C、分布零散,彼此孤立 D、中华文明具有多元性
  • 18、位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距今约7 000—5 000年)以彩陶最有特色,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 300—4500年)的陶器在色彩以及纹饰方面就包含了仰韶文化的因素;而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鼎、罐、杯等陶器,有的器形与大汶口文化遗物近似甚至相同。以上材料说明(   )
    A、炎帝教民耕种,制作陶器 B、金属冶炼技术的产生及其发展 C、不同文化间存在借鉴现象 D、大汶口原始居民拥有私有财产
  • 19、下图是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这表明半坡人(   )

    A、居住在长江流域 B、有一定的审美意识 C、生活在旧石器时代 D、出现贫富分化现象
  • 20、杭州市某校举办“百件文物讲述浙江故事”图片展。下面图文为“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文物介绍。据此不能推测出 (   )

    [名称]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

    [简介]器表两面各刻有猪纹图像,形象介于野猪和家猪之间。器内壁较粗糙

    A、该文物出土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B、河姆渡居民已开始了家畜饲养 C、该文物是在旧石器时代制作的 D、河姆渡居民已经能够烧制陶器
上一页 329 330 331 332 33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