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杰出人物可以推动历史发展的进程。历史小组围绕“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制作人物专栏,请你根据人物专栏内容,回答问题。
【专栏一裱糊匠李鸿章】
1863年,李鸿章在致曾国藩的信函中说道:“若火器能与西洋相埒,平中国有余,敌外国亦无不足。”同时还指出中国因学识与技巧之间缺乏配合,需要培养新式人才。却在其晚年评价自己的洋务事业不过是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1)根据专栏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了实现“火器能与西洋相埒”,李鸿章和曾国藩等人提出了怎样的主张?他为什么在晚年时评价自己的洋务事业是“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专栏二哀时客梁启超】
1895年8月,《中外纪闻》在北京创刊,梁启超等人负责撰稿,宣传西学,鼓吹变法。次年《时务报》在上海创办,梁启超担任主笔,发表了《变法通议》等文章,比较系统地宣传了维新变法的主张,在知识界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和共鸣。
(2)根据专栏二,指出梁启超等人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哪一事件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专栏三先行者孙中山】
孙中山制定三民主义学说作为指导思想,旨在建立一个民有、民治、民享的共和国,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博爱的和谐社会,他宣誓要以“博爱”、“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为己任,实现中国和世界文明共享,共同进步,建立一个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造就和谐安康幸福的人类社会。
(3)专栏三提到的“三民主义”主要包括哪些内容?该学说的提出有何历史意义?【专栏四吹号人陈独秀】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1917年初,陈独秀接受新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聘请,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
(4)陈独秀提出的哪两大口号成为新文化运动所标举的两面旗帜?他还在哪篇文章中明确提出要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
2、
列强通过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自此中国开始了百年的屈辱历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曾说英国的大炮首先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被暴力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旧制度解体的过程。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
(1)材料一中“英国的大炮”“暴力”具体是指什么战争?它给中国带来的最严重的影响是什么?材料二 开埠前的天津是一个封建性城市。开埠通商后,天津很快发展为我国较早建立新式工业、新式采掘业和新式交通的城市之一;成为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大商业和港口城市、北方最大金融中心。
——摘自《近代城市记忆之天津开埠》
(2)材料二中天津开埠通商与清政府被迫签订的哪一条约有关?该条约是如何破坏中国领土完整的?材料三 1895年1月23日,日本海军司令写信给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信中说:“今天我给你写信不为私仇,只为国事……清国海、陆二军,连战连败,如果心平气和地考察一下,原因很简单。……清朝之所以会有今天的失败,不是某位大臣的一己之罪,这都是因为你们朝廷墨守成规、不知变通……你如果能来日本,海军中将、枢密顾问随便你当。”
——摘自唐德刚《从晚清到民国》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封信与中日之间的哪场战役有关?材料中日本海军司令认为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材料四 这个条约使清政府感激涕零,愿意从此更加忠顺不二地做列强的孝子贤孙;而列强由此就更直接地成为清政府的监护人。各国使团成为中国实际上的太上政府,凌驾于紫禁城中的朝廷之上。
——陈旭麓引[澳]骆惠敏编《清末民初政情内幕》(上)
(4)材料四中“这个条约”的哪项内容最能体现清政府已经成为“列强的孝子贤孙”?而“太上政府”聚集的哪一区域已然成为了“国中之国”? -
3、傅斯年反思五四运动时说:“从前人们说中国民众是‘一盘散沙’,没有组织,没有活力。五四运动勃兴,各种群众组织如雨后春笋,到处涌现。”材料说明五四运动( )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开创了近代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 C、促进了广大民众的觉醒 D、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结合起来
-
4、“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新文化运动的躁动,就没有五四运动这样空前规模的爱国群众运动,也不可能形成独特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这说明新文化运动( )A、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坚实基础 B、沉重打击了尊孔复古的思想逆流 C、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D、壮大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力量
-
5、1926年胡适在英国进行了三次演讲。英方为胡适做广告时使用了“中国文艺复兴之父”来推介。英方所称的“中国文艺复兴”是指A、洋务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百日维新
-
6、“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于是而民愈不聊生矣……时民国七年十二月三十日,孙文自序于上海。”材料抨击的主要问题是( )A、袁世凯倒行逆施,复辟帝制 B、北洋政府军阀割据,战乱不断 C、清政府丧权辱国,统治腐朽 D、西方列强瓜分中国,民不聊生
-
7、孙中山在《讨袁檄文》中写道:“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文中的“民贼”最终覆灭与下列哪一革命运动直接相关( )A、辛亥革命 B、二次革命 C、护国战争 D、护法运动
-
8、《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编纂体例上,将“人民”专章紧列于“总纲之后”、“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等章之前,并且规定了人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其广泛性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由此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体现了民主自由的原则 C、实现了政治民主化目标 D、彰显了分权制衡的特点
-
9、正确地计算历史时间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民国日报》于民国十三年成为中国国民党的机关报。民国十三年换算成公元纪年是公元( )A、1915年 B、1921年 C、1924年 D、1925年
-
10、孙中山撰写挽联“江户矢丹忱,感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挽联中纪念的革命烈士与哪次起义相关( )A、安庆起义 B、萍浏醴起义 C、广西起义 D、黄花岗起义
-
11、历史老师在课堂上展示了一幅图片,让同学们据此对相关史实展开讨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辛丑条约》签订的场景
A、小明:参与此次签约的国家一共有八个 B、小华:通过签约,西方列强获得了在华设厂的权利 C、小慧:条约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给日本 D、小智:签约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
12、央视纪录片《孙中山先生》生动地讲述了孙中山先生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不懈奋斗的一生。在这部纪录片里我们可能看到的是他( )A、追随洪秀全,撰写《资政新篇》 B、上书光绪帝,参与维新变法 C、创建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 D、成立华兴会,领导武昌起义
-
13、“戊戌六君子被杀的时候,不少老百姓其实是叫好的,他们都认为国家杀了奸臣。对老百姓而言,康梁就是奸臣。”材料表明戊戌变法( )A、没有提出先进的思想主张 B、损害了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C、维护了列强的侵华利益 D、缺乏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
-
14、近代中国,许多报刊在传播新思想、新知识、新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图片所示报刊主要宣传了哪种新思想( )
A、师夷长技,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B、变法图强,挽救中华民族危亡 C、民主共和,推翻清朝封建统治 D、民主科学,学习西方思想文化 -
15、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时,美国虽姗姗来迟,却是最大赢家。主要因为美国提出了( )A、开埠通商 B、开设工厂 C、门户开放 D、贸易自由
-
16、有学者研究认为:与《南京条约》相比,中日《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列强侵华的新特点。这里的“新特点”主要是指( )A、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B、列强的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 C、列强开始获得贸易和投资特权 D、外国侵略势力开始深入中国腹地
-
17、用图示法理清历史事件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常用方法。如下图图示理清的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
18、清朝末年,广西桂平、石龙地区曾流传过这样一段歌谣:“跟着洪杨打江山,胸膛挺挺头昂昂,赤手空拳擒清将,矛枪打败火绳枪。”与歌谣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虎门销烟 B、鸦片战争 C、金田起义 D、安庆陷落
-
19、在学校组织的“以史为鉴·振兴中华”景点推介活动中,八年级(二)班的小林同学制作了如下景点推介卡,填入划线处最恰当的是( )
名称:圆明园大水法遗址

推介词:大水法是海晏堂十景之一,其中欧式喷泉景观是中西方文化的代表,它综合了中西建筑的精华,举世闻名。作为历史遗址它承载了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
A、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暴行的见证 B、凸显了中西方文化艺术的完美融合 C、集中展现了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技术之大成 D、体现出了清朝封建统治阶级的奢侈腐化 -
20、第一鸦片战争后,列强只拥有在中国沿海合法转运洋货获得特权;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势力进一步深入攫取了中国主干河流长江的航行权,该变化反映出中国( )A、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逐步丧失主干河流航运主权 C、半殖民地半封建进一步加深 D、长江流域大片领土沦丧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