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英雄是民族的脊梁,是家国的精魂。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将领,九一八事变之后,他受党组织派遣继续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与日军战斗在白山黑水之间。他孤身一人与日军在冰天雪地里周旋了20多天,面对日军的劝降,他用尽最后的力气喊道:“量你倭寇区区弹丸岛国,断无亡我中华之力”,最终壮烈殉国。这位英雄是(       )
    A、杨靖宇 B、左权 C、李宗仁 D、张自忠
  • 2、1929年,蒋介石称赞太平天国之历史“为19世纪在东方第一之光荣历史”,国民政府接着通过了《禁止污蔑太平天国案》,但1930年后国民政府对太平天国运动则进行了全面的否定和批判。蒋介石和国民政府的变化是因为
    A、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B、国共关系开始破裂 C、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D、国内工人运动高涨
  • 3、钟南山院士称其为“英雄城市”,在历史上它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重镇,有“首义之城”的美誉。这座城市是(     )
    A、南京 B、北京 C、武汉 D、上海
  • 4、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潮,当时德国的势力范围是(     )
    A、山东 B、长江流域 C、两广地区 D、福建
  • 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四五十年代从“师夷长技”思想到“采西学”“制洋器”为学习西方的发端,而学习西方“器物文明”的实践触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封闭僵化模式。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学习西方‘器物文明’的实践”指的是什么?该实践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将大笔军费和巨额赔款全部转嫁给劳动人民,导致阶级矛盾激化。由于五口通商,外国的工业产品涌进中国,使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同时,地主加紧了对农民的盘剥,土地兼并更为严重。1840—1850年,广东、广西和全国许多地区,水灾、旱灾、蝗灾连年不断,农民反抗斗争不断。1851年,洪秀全率——摘编自《中国近现代史纲论文:太平天国运动》众进行太平天国运动。

    (2)根据材料二,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

    材料三 不否定皇帝专制,就难以得到辛亥革命后的大幅进步,就难以发生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就不会有中国共产党在艰难中诞生、发展和壮大。甚至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辛亥革命反帝不彻底,辛亥革命未能成功地发动和解决农民的问题,都对后来的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启示。

    ——摘编自张海鸥《怎么看待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辛亥革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的影响。

    材料四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仿佛一道曙光划破夜空,在东方闪烁。中国革命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革命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社会主义新中国;第二次革命是要把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变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摘编自2011年4月25日《人民日报》国家。

    (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标志及中国革命翻开“崭新的一页”指什么?并写出材料四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革命”的名称。
  •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请君英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三里。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记亿万千。君知炮打肢体裂,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君知火箭破产业,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

    ——《炮子谣》

    材料二   “1839年的这场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成,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能轻易放过的。”

    材料三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遏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四   战争爆发时,当时中国投入陆军兵力约10万人,水师约1万人,船只多是木质铁皮,铁炮质量差,杀伤力小;英军约2万人,直接参战的陆海军约0.6万—0.7万人,出动战舰20艘,“船坚炮利”,其结果以中国惨败和英国胜利而结束。

    ——《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鸦片输入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危害。
    (2)、材料二中的“运动”“战争”指的是哪两个事件?有人说,没有这场“运动”就没有这场“战争”,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3)、怎样理解材料三中所说的“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4)、依据材料四,指出中国惨败的重要原因。并结合所学回答中国在这场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
  • 7、下表是1914年前后中国注册工业公司情况统计。由表可知(     )

    时间

    注册工业公司数量/个

    资本总额/元

    1914年8月前

    146

    41148205

    1914年8月—1920年

    272

    117434500

    A、实业救国思想取得成功 B、教育文化事业得到发展 C、中国传统农业发展迅速 D、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 8、《申报》见证、记录了晚清以来中国曲折复杂的发展历程,被人们称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下列选项中,对《申报》描述正确的是 (     )
    A、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B、是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的机关报 C、呈现出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 D、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文化出版机构
  • 9、外资企业凭借自己在资本、经营乃至政治上的优势,常打压和兼并民族资本竞争对手,在1917—1931年间,有18家中资纱厂被外国资本以借款抵押等方式吞并。这表明阻碍中国近代民族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     )
    A、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侵略 B、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C、清政府的君主专制统治 D、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 10、中共中央发出《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明确规定:“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为此人民解放军进行了(     )
    A、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B、渡江战役 C、淮海战役 D、解放南京
  • 11、某位同学在查阅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看到这样一段残缺不全的话:“……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省略号处应补上(     )
    A、北伐战争 B、秋收起义 C、古田会议 D、长征转移
  • 12、革命不到两个月时间便被完全镇压,这是国民党成立以来第一次南北战争,这次内战导致随后南北无休止的战争,袁世凯虽然胜利了,但随着他私欲不断膨胀,不久之后便迅速灭亡。材料中的“革命”爆发的导火线是(       )
    A、宋教仁被刺杀 B、袁世凯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C、袁世凯复辟帝制 D、国家陷入军阀割据的混战局面
  • 13、下图为漫画《辞旧迎新》,以人们欢庆元旦、辞旧迎新为主题,表现手法别具一格,以国旗的变迁来说明政权的更替。由此可判断出漫画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1911年武昌起义的爆发 B、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C、1912年宣统帝下诏退位 D、1914年《中华民国约法》的颁布
  • 14、1905年,孙中山联合其他革命团体,建立了中国同盟会。此后,同盟会会员刘道一、徐锡麟、黄兴等人陆续发动了萍浏醴起义、浙皖起义、黄花岗起义等。这反映出同盟会的建立(     )
    A、大大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B、使近代化探索由变法转为革命 C、彻底终结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 D、使三民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
  • 15、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从事科学”,学界还将scicnce音译为“赛因斯”。这体现出词语翻译(     )
    A、受时代背景的影响 B、翻译者随意性很强 C、具有明显不确定性 D、因地域差异而不同
  • 16、有人这样评价这场战争:“它使中国损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中国丧失了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它还为沙皇俄罗斯更多地割占中国西部领土制造了条件。……(这场战争后)清朝统治者开始投靠外国侵略者,……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下列事件和这场战争密切相关的是(     )
    A、香港岛割给了英国 B、鸦片贸易在中国合法化 C、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D、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 17、轮船招商局成立后,民间很快出现了“人人皆知航运之利,各省商民闻风而起创办轮船公司”的兴旺景象。这表明洋务运动(     )
    A、改变了中国传统的运输方式 B、抵御了外国资本的入侵 C、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激发了实业救国的思潮
  • 18、《天朝田亩制度》中主张绝对平均分配土地、产品,多余财富要收归国库。《资政新篇》中却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经济。这种改变(     )
    A、巩固了封建统治的根基 B、挽救了太平天国的危机 C、体现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D、促进了中国社会的改良
  • 19、林则徐曾致信英国女王称“通商已久,众夷良莠不齐,遂有夹带鸦片,诱惑华民,以致毒流各省者。谅贵国王向化倾心,定能谕令众夷,兢兢奉法,但必晓以利害,乃知天朝法度,断不可以不懍遵也。”林则徐此举意在(     )
    A、借助外交平等维护主权 B、禁止中英通商危害经济 C、严控鸦片恪守天朝法度 D、批判英国对华武装侵略
  • 20、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是一部充满交流与交融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龙并不是某种动物的单一形象,龙只是古代人们想象中的一种综合性的神化动物,是变化无穷的超自然之物,究其实则反映了远古部族的融合。

    ——《远古社会》

    龙图腾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二   通过丝绸之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摘编自人教版七年级教材

    材料三

    图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北魏帝王出御图》

    鲜卑族文化精华和汉族文化相互交融,促进了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为当时的中国注入了新的活力,“鲜卑族在走向历史的更高层次的必然趋势中失去的只是它内在的落后格局和外在的族类名称,迎来的则是它融于中华民族大家庭而在隋唐的新生和大放异彩。”

    ——焦兴青《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我国民族大交融的启示》

    材料四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促进民族团结、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在扩大各民族交往交流中促进民族交融,将推动各民族在各个方面融会贯通,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摘编自《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中华民族复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被后人尊称为华夏民族人文初祖的传说人物。并概括华夏族形成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朝和西域交流的意义。
    (3)、图《北魏帝王出御图》属于哪种类型的史料?(写序号,①实物史料②文献史料③口述史料)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我国“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认识。
上一页 991 992 993 994 99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