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2016-2017学年山西省阳泉市盂县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十七课英国工业革命同步练习
- 华东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人民政权的巩固同步练习
- 华东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五课新中国的外交同步练习
- 华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电气时代的到来同步练习题
- 华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工业革命新发展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十五课现代社会生活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七课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九课中东战争同步练习题
-
1、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优秀精神品质历久弥新,引导我们正确的价值追求。根据下面的图文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材料二 “(孝公)有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材料三 “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1)、名人名言启迪思想智慧。下面名言分别反映出怎样的思想内涵?(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百家争鸣的影响。(3)、根据材料二,说说材料中的“商君”推崇的是哪一学派的思想?请列举在这一学派的思想影响下, “商君”在经济方面所推行的改革措施的两项内容。(4)、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2、下图是汉字“妆”的演变历程。据此判断( )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A、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 B、汉字不具备象形特征 C、汉字造字方法固定单一 D、甲骨文反映商周历史 -
3、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观察如图示意图,据此判断该地图属于哪一历史时期( )A、西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秦朝时期
-
4、“贤臣佐明君,尊王来攘夷”。观察图片,可知图中的“明君”是( )A、晋文公 B、齐桓公 C、楚庄王 D、秦孝公
-
5、后人赞美商朝是“邦畿千里”的大国,考古工作者在今天的河北、山东、辽宁、江苏、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等地都发现了大量的殷商文化遗存。这说明( )A、商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B、商朝的统治中心在长江流域 C、商朝的统治区域已经十分广阔 D、商朝统治得到了人民的支持
-
6、新华中学计划到如图所示遗址游学,同学们可在该地了解到( )A、商纣王的残暴统治 B、“国人暴动”的原因 C、齐桓公“尊王攘夷” D、秦统一的经过
-
7、“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华夏族是单一民族发展而来 B、炎帝、黄帝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C、华夏族是众多民族在不断交往、交流中逐渐形成的 D、蚩尤为首的部落联盟逐渐形成为华夏族
-
8、山东省2021年度五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跋山遗址”,出土了丰富的打制方法制作的工具,如石锤、刮削器等,“对于……论证中国-东亚人类的连续演化……具有重大价值。”由材料我们可以推知该遗址属于( )A、农耕时代 B、旧石器时代 C、新石器时代 D、青铜时代
-
9、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探寻中华崛起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器物之路】
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采用西方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著名的有安庆内军械所、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等。这些企业经费由清政府调拨,产品分配给军队。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了另一批企业,如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等,他们希望通过创办这类企业,将产品投放市场,同外国人竞争,“分洋商之利”。
【制度变革】
材料二:1895年,北京1000多名举人在“公车上书”的呐喊声中展示了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也由此揭开了一场政治变革运动的序幕。
材料三:1894年,孙中山北上天津,上书李鸿章,提出变法自强等多项改革建议,遭到拒绝。失望之余,他开始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才能拯救中国。
——摘自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四: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建国民政府。我们实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的时候,须同时想法子改良社会经济组织,防止后来的社会革命,这真是最大的责任。
——孙中山《民族的、国民的、社会的国家》(1906年)
材料五:武昌起义爆发后,南方各省纷纷独立,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便将剪辫子纳入反清革命,剪辫子成了一股风潮。广东光复后,人们自觉剪掉辫子,广州一天剪辫子者有20多万人,城里的理发店从早到晚,排起了长队,非常拥挤。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北京2月12电:“……年幼的末代皇帝溥仪今天退位。”《泰晤士报》评论说,清朝统治不复存在,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国已经正式成为一个共和国。
(1)、根据材料一分析,洋务运动在19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创办的企业有什么不同?洋务派的器物探索之路有何意义?(2)、材料二中“政治变革运动”是指什么运动?其结果如何?(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救国方式的变化。(不得照抄原文。)(4)、根据材料四,概括孙中山救国的指导思想并指出“政治革命”的目标。(5)、材料五反映的是什么革命?根据材料三,概括这场革命的历史贡献。 -
10、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血泪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铮铮铁骨的抗争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外相巴麦尊在议会上发表的讲话声称:“(虎门销烟)把能给我们大英帝国带来无限利益的大批的商品,全部给予销毁!这是我大英帝国的奇耻大辱!我要求议会批准政府派遣远征军去惩罚那个极其野蛮的国家!要狠狠地教训它!要迫使它开放更多的港口,要保护我们天经地义的合法贸易!”
材料二: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如果说鸦片战争的震撼主要冲击了沿海地区的话,那么连头带尾持续四年之久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社会的中枢。”
材料三:在19世纪末的某历史事件后,美国纽约《世界报》刊登了下面这段话:“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而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日本今已摘下文明的假面具,暴露了野蛮的真面目。”日本侵略军在中国的凶狠残暴也是世所罕见,充分显露出日本的军事封建帝国主义本质。
材料四:到了1901年,它(清政府)已经达到了一个国家的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低到只是保持了独立主权国家极少数的属性的地步。
——摘编自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五:在外来侵略面前,中国人民进行了顽强的反抗和斗争,下图两位人物就是反抗外来侵略的代表。
(1)、材料一中为了“狠狠地教训它”,英国的举动是什么?结果怎样?(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史实,如何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社会的中枢”?(3)、结合材料三,举例说明日本的野蛮罪行。与之相关的这场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4)、你同意材料四中“到了1901年,它(清政府)已经达到了一个国家的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这一观点吗?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5)、根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分别用一句话说出上面两位人物的英勇事迹。 -
1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这说明( )A、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体现了主权在民 B、三权分立权力制衡 C、民主共和意识 D、人人平等
-
12、鲁迅先生亲身经历了辛亥革命,1924年,在其所写的短篇小说《祝福》中,描绘了辛亥革命后的祥林嫂仍然饱受封建礼教压榨,最后死在了寒冷的黑夜里,这表明辛亥革命( )A、没有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 B、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C、封建社会的基础被彻底摧毁 D、封建帝制已经被推翻
-
13、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任凭你像尧舜那么贤达,像秦始皇明太祖那么强暴,像曹操司马懿那么狡猾,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这反映了( )A、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B、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 C、封建制度彻底瓦解 D、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
-
14、下面是作家叶圣陶1911年日记的部分内容,这反映出( )
①10月12日,课毕后阅报纸,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
②14日,急阅报纸,见长沙、重庆均为革(命)党所据。
③26日,课毕后阅报纸,如南昌、西安亦已得手……广东亦有独立之说。
A、辛亥革命的原因 B、辛亥革命的发展 C、辛亥革命的胜利 D、辛亥革命的意义 -
15、孙中山在1904年讲道:“……清政府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必须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府。”这体现了孙中山正在形成的革命思想是( )A、扶清灭洋 B、平均地权 C、创立民国 D、民主科学
-
16、庚子年(1900 年)这场反帝爱国运动使侵略者惊叹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这里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B、义和团运动 C、萍浏醴起义 D、黄花岗起义
-
17、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泰西(西方)之所以富强,横绝地球者,不在其炮械军兵,而在其学校,今振兴之策,首在育人才。”基于这一观点,维新派在戊戌变法中( )A、学习西方技术 B、学习西方思想 C、训练新式军队 D、开办新式学堂
-
18、仔细分析下表,出现甲午战争前后外资在华设厂和投资数据变化的是( )
甲午战争前
甲午战争后(1895—1913年间)
外资在华设厂数量
192家
1366家
外资投资总额
2000万元
10215.3万元
A、增开重庆、苏州等为通商口岸 B、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C、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列强掀起划分“势力范围”狂潮 -
19、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的士大夫及民间舆论极力主张与日本一战,他们认为“倭不度德量力,敢与上国抗衡,实以螳臂挡车,以中国临之,直如摧枯拉朽。”这说明当时中国( )A、对中日战争存在战略误判 B、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增强 C、民众的国民意识充分觉醒 D、近代化推动国际地位提高
-
20、李鸿章1872年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使“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尽占”,三年多时间,外轮损失一千三百多万两(白银),美国旗昌洋行不堪赔累,被招商局兼并。这表明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 )A、促进了国民思想解放 B、推动了民主政治发展 C、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 D、增强了清朝海军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