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2016-2017学年山西省阳泉市盂县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十七课英国工业革命同步练习
- 华东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人民政权的巩固同步练习
- 华东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五课新中国的外交同步练习
- 华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电气时代的到来同步练习题
- 华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工业革命新发展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十五课现代社会生活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七课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九课中东战争同步练习题
-
1、以下时间轴所反映的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探索,其中③处对应的是____(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2、 印刷术历经千年,从雕版到活字,它的发明、发展及应用,无不浸透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汗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发明活字印刷术的历史人物。(2)、 根据上述材料,从以下三个角度中任选一个或自定观察角度,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并用具体史实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合理,条理清楚)观察角度:(Ⅰ)科技创新 (Ⅱ)文明交流 (Ⅲ)文化发展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一日,(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
普曰:“……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摘自[宋]司马光《涑水纪闻》卷一
材料三 大部分地方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挡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
——摘编自曹永年等《蒙古民族通史》
材料四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摘自[清]张廷玉《明史·职官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图示相关的政治制度。(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面对“权”“钱”“兵”三个问题,宋太祖为此分别采取的措施。(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实行的地方制度,并概括该制度的影响。(4)、材料四反映出明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政治演变的趋势。 -
4、 千年运河,生生不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随着运河航运繁忙,沿岸城市商业日益繁荣。如运河南端的杭州,运河和长江交汇处的京口,与之隔江对峙的江都,运河和淮河交汇处的楚州都成为物资的集散地、繁盛的都会。运河的开凿,贯通了江淮水系,使得地形造成的南北阻碍被完全打通,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建立直接联系,于是文化传播,商贾贸迁,日趋便利……
——摘编自冯兵、黄俊棚《水与城的双向互动:隋唐五代时期运河变迁与城市兴衰》
材料三
明清时期运河沿线的社会文化风情
类别
内容
建筑
运河沿线的繁华地段吸引了各地商帮来此兴建会馆。会馆由各地商人请老家工匠按家乡建筑风格建筑,有的则吸取了江南园林的构筑理念
民俗
运河沿线城镇的商帮常举办庙会、灯会等民俗活动,崇奉各地神灵,改变着某地的民间信仰面貌
文学
运河的贯通为明清小说提供了丰富素材。明清小说多诞生在运河流域,大多数作品与运河文化有密切关联
观念
市民阶层壮大,追求物质享受和商品经济的观念兴起
——摘编自范金民《明清时期大运河沿线地域商帮的活动》
(1)、根据材料一,分析隋朝粮仓的分布特点。(2)、根据材料二,概括运河对城市发展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列举明清时期的两个著名商帮。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大运河的认识。 -
5、 紫禁城中的重要宫殿均坐北朝南,并在南面开设大量门窗,且采用向心的建筑风格,以四合院形式为主,这提高了紫禁城内交通的便利性。这样的设计反映了( )A、古人重视建筑的实用功能 B、建筑受异域风格影响 C、宫殿建筑理念的不断创新 D、古人开拓进取的精神
-
6、 表所示的是不同书籍对曹操的评价。由此可知( )
书名
评价
《三国志》
“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才武绝人”“超世之杰”
《资治通鉴》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三国演义》
奸诈诡变、多疑残暴、乱臣贼子
A、史书的记载一定是真实的 B、文献记载需要多方考证 C、小说能还原真实历史形象 D、历史评价具有主观色彩 -
7、 明初法律规定,官府每三日校准一次街市的各种量器,如斛、斗、秤、尺等,同时禁止官府以“和雇(政府以低价强行雇佣)”和“买(政府以低价强行购买)”的名义扰害商民。这反映出明代( )A、实行重商政策 B、规范商业活动 C、减轻赋税徭役 D、物价不断上涨
-
8、 清代,广州成为海内外商业贸易的大本营,各地商人纷纷涌向广东贩销货物,俗称“走广”。“走广”热潮出现的时代背景是清政府( )A、鼓励商业发展 B、扩大对外贸易 C、实行闭关政策 D、大兴“文字狱”
-
9、 经常为乾隆润色御诗的被呼为“老名士”的沈德潜,只因其《咏黑牡丹》中有一联为“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而被开棺戮尸,家族也被牵连。这说明清朝前期( )A、注重强化思想控制 B、科举制度衰落 C、丞相制度名存实亡 D、政治风气败坏
-
10、图所示的这些边疆地区管理措施的演变说明了( )A、外交的开放与危机 B、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C、政治制度的成熟与稳定 D、统一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
11、1792年后,达赖、班禅转世灵童的姓名须写在象牙签上,装入瓶中掣签确定,掣得者为转世活佛。象牙签牌上的名字可能使用的文字是( )A、汉文和藏文 B、满文和蒙文 C、藏文和梵文 D、汉文和回文
-
12、 清朝在政治制度构建上,既承袭了中原王朝自秦汉以来的中央集权体制,又通过增设军机处、完善奏折制度等举措来强化皇权。这体现清朝政治统治的特点是( )A、全面恢复分封制度 B、承袭历代集权体制并强化皇权 C、建立民主议事机制 D、支持地方行政机构掌握自治权
-
13、 《明史》记载:嘉靖朝“在朝之臣……奔竞成风,恬不为怪”,科道官多徇私劾奏。这说明明朝末年官僚系统的核心弊病是( )A、吏治腐败 B、机构臃肿 C、科举停废 D、武将干政
-
14、 明朝万历年间,一位日本权臣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明朝应朝鲜请求,两次出兵援助,都取得了胜利。这位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的日本权臣是( )A、源赖朝 B、大久保利通 C、织田信长 D、丰臣秀吉
-
15、 在生产方面,明朝工匠们使用由郑和下西洋时带回的苏麻离青为呈色剂,形成了永宣青花瓷颜色浓重、晕散的风格;又吸收波斯等文化的因素,研制出了新器型和新款式。这说明郑和下西洋( )A、推动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 B、传播了中国先进文化 C、促进了陶瓷生产水平的提高 D、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
-
16、 某同学在进行课程拓展的时候搜到了《俺答汗进贡图长卷与表文》相关资料,它的前半部分为图卷,内容为俺答汗的土默特进贡使团从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出发到达北京沿途的情景。与这一资料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隆庆和议 B、澶渊之盟 C、靖难之役 D、雅克萨之战
-
17、 李清照是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但她也留下很多豪言壮语,如“子孙南渡今几年,飘流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她写作此词的时代背景是( )A、宋太祖控制禁军兵权 B、靖康之难,国破家亡 C、宋与辽订立澶渊之盟 D、八王之乱,人口南迁
-
18、 元朝建立后,打通了北方和西北被阻断的陆路交通,建立了与中亚、西亚及东欧等地区的联系。海上丝绸之路随着海路航线的拓展也进入鼎盛时期。这表明元朝的建立( )A、结束了多个政权的并立 B、开创了中外交流的新局面 C、加强了各民族间的联系 D、奠定了我国今日疆域基础
-
19、 “一带一路”一端连着中国,一端连着世界。早在宋朝时期,我国的海外贸易范围就很广,东到朝鲜、日本,西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当时政府为了管理海外贸易而设置的机构是( )A、中书省 B、宣政院 C、驿站 D、市舶司
-
20、 北宋时期,朝廷通过大运河每年从南方转运的漕粮最高达800万石,布帛及专卖收入折合铜钱超千万贯。这些物资不仅支撑了都城开封的物资供应,更成为军费、官僚等财政开支的主要来源。这一现象说明( )A、人口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 B、江南经济地位逐渐提升 C、北宋时财政收入全靠南方 D、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