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对下图所示工程描述恰当的诗句是(       )

    A、都江三月堰初开,雪浪云涛滚滚来 B、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戊不敢过临洮 C、石渠南北引湘漓,分水塘深下作堤 D、路平如砥直如弦,官柳千株拂翠烟
  • 2、下表是一位同学的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该表格主要反映了(     )

    年代

    遗址

    内容

    距今约5800—5000年

    牛河梁遗址

    遗址中有祭坛、女神庙和埋葬着贵族的积石冢

    距今约5300—4300年

    良渚古城遗址

    发掘了约20万千克炭化稻谷,出土了玉璧、玉琮、玉钺

    A、远古人类的活动 B、原始农业的发展 C、中华文明的起源 D、动荡的春秋时期
  • 3、央视《探索·发现》专题片《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介绍了中国远古时期人类的生活。为专题片内容提供最可靠依据的是(     )
    A、神话传说 B、专家介绍 C、化石遗址 D、史书记载
  •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秦始皇大事年表(部分)

    公元前247年

    秦庄襄王卒,子嬴政继位。

    公元前221年

    秦将王卉攻入临淄灭齐,天下归于一统。秦王政自号始皇帝。分天下为36郡,废除分封。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车同轨,书同文。

    公元前214年

    命史禄主持开灵渠。令北边筑长城,全长5000余里。

    公元前210年

    秦始皇死于沙丘平台。

    ——摘自张之健《帝王将相全传》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在地方行政管理上采取了什么措施?为发展经济又统一铸造了什么货币?
    (2)、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也有人说秦始皇是暴君。请你任选其中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不得照抄材料,字数在150字以上。)
  •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何尊记载了周初成王开始营建东都洛邑时,在何尊及其拓片,一次祭典上对宗室子弟宣布的诰命。这是最早出现“中国”字样的出土文献。

    ——许宏《最早的中国》

    材料二 中医药学是中国文化的瑰宝。1973年在河北藁(gǎo)城商代晚期遗址中发现了三十多粒供药用的桃仁和郁李仁。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的《黄帝内经》,奠定了古代医学理论基础……中国古代在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科、五官科、传染病以及各种疑难杂症的治疗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在药物学、方剂学、针灸学以及养生保健学等方面更是特色鲜明。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三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1)、依据材料一,“何尊”的用途是什么?“何尊”上出现的“中国”一词属于我国古代的哪种文字?
    (2)、根据材料二,概括古代中医药学成就的特点。
    (3)、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材料三反映了孟子怎样的思想内涵?
  •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材料二:(春秋时期)一些势力比较强大的诸侯国图谋称霸,相互之间开展了争夺土地、人口和掠取各国贡物的战争。结果,一些中小封国被邻近的大国吞并……春秋初年的百十来个国家,缩减为十几个大国。

    ——摘编自《中国通史讲义》

    材料三:商鞅于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进行变法,从经济上和政治上剥夺了贵族特权,强化了秦国的统治力量。公元前340年,商鞅大破魏军,迫使魏国交还部分秦国过去被掠夺的西河地,一步步发展壮大。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三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回答,体现“天下为公”和“天下为家”的制度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时社会上出现了哪种历史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和哪一制度的推行息息相关?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商鞅在政治和经济方面分别采取了哪些“剥夺贵族特权”的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对秦国产生的影响。
  •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都江堰是中国水利史上与传统科技的缩影与典范。都江堰建成后,不断改善成都平原的生态环境,扩大灌溉效益,它把各组成部分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用自然规律巧妙控制和调动起来,为我们所用。它追求人与自然的一体、协调,体现出一种和谐的美学价值并最终成为重要的旅游胜地。都江堰,架起了连接古今科技文化智慧和绿色发展理念的桥梁,充分反映出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先进性和可持续性。

    ——摘编自李可可《从都江堰看水利如何重拾古代智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建造出图1和图2房屋的原始人类,并分析造成这些房屋建筑风格不同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春秋时期农业领域的哪一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现象产生了什么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功能及其修建理念。
  • 8、某班学生以“王朝兴衰的奥秘”为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同学们搜集了“夏桀以人为骑尽作乐”,“周武王善用人才创霸业”,“秦二世统治残暴虐黎民”等历史主题,通过对比分析得出结论:王朝兴衰的关键是(     )
    A、是否以民为本 B、是否崇尚节俭 C、制度是否完善 D、疆域是否辽阔
  • 9、抓住关键词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与“戍守长城”“遇雨误期”“斩木揭竿”“张楚政权”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阿房宫的修建 B、蒙恬北击匈奴 C、秦朝的建立 D、大泽乡起义
  • 10、明朝张居正评价秦朝时说:“其创制立法,至今守之以为利,史称其得圣人之威”。这里强调的是秦朝(     )
    A、延续了先秦历史传统 B、开创了影响深远的制度 C、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 D、实现了多民族国家统一
  • 11、某校七年级三班黑板报上展示了下列三幅图片,请你从所给选项中为其选定一个最为准确的主题(     )

    A、原始农业各具特色 B、经济发达商业繁荣 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D、铁器铸造技艺高超
  • 12、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从各自的阶级利益出发,著书立说,到处游说,出现了“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的现象。这一现象所造成的局面(     )
    A、直接促成了各诸侯大国改革的成功 B、推动了传统文化体系最终形成 C、全面奠定后世主流思想的发展基调 D、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 13、12世纪,巴黎出现了许多教会学校和教师私人创办的学校,而我国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一位大教育家创办私学。下列选项中属于这位大教育家的思想主张是(     )
    A、“以德治国”“仁者爱人” B、“顺其自然”“清静无为” C、“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D、“兼爱非攻”“互爱互利”
  • 14、“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的情况出现在(     )
    A、西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秦朝时期
  • 15、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大分裂大动荡时期,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演变和发展时期。对该历史时期“变”的本质理解正确的是(     )
    A、思想的极度活跃,文学的空前繁荣 B、各诸侯国纷纷变法,社会动荡不安 C、奴隶制逐步瓦解,封建制逐渐形成 D、人民深受战争危害,各地爆发起义
  • 16、春秋时期,霸主肩负着协调、平衡各国关系,保护属国利益的义务,并且组织各国以盟誓的形式,公开申明反对用战争解决国与国之间的矛盾。这实质上反映出(     )
    A、周王室的地位下降 B、诸侯严格遵从礼乐秩序 C、诸侯维护王室尊严 D、霸主帮助王室处理政务
  • 17、2023年暑期热映电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讲述商王殷寿与狐妖妲己勾结,暴虐无道,引发天谴。西伯侯之子姬发逐渐发现殷寿的真实面目,反出朝歌。与这部电影的历史背景相关的著名战役是(     )
    A、涿鹿之战 B、牧野之战 C、长平之战 D、巨鹿之战
  • 18、在历史的舞台上,无数人物次第登场,为我们带来一首首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请你将下列人物按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序(     )

    ①秦孝公   ②齐桓公   ③大禹   ④商汤

    A、②③④① B、③④①② C、④①②③ D、③④②①
  • 19、五六千年前,炎帝和黄帝结成联盟,黄河流域出现的华夏族逐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这是因为炎帝和黄帝(     )
    A、带领人们治理了黄河水患 B、建立炎黄联盟,打败蚩尤部落 C、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D、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
  • 20、良渚遗址和陶寺遗址均发现了表明阶级分化的宫殿、象征权力的玉器或者象征尊贵的礼器。这些现象集中表明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     )
    A、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B、开始进入早期文明社会 C、开始步入奴隶制社会 D、这一时期财产平均分配
上一页 843 844 845 846 84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