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2016-2017学年山西省阳泉市盂县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十七课英国工业革命同步练习
- 华东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人民政权的巩固同步练习
- 华东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五课新中国的外交同步练习
- 华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电气时代的到来同步练习题
- 华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工业革命新发展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十五课现代社会生活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七课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九课中东战争同步练习题
-
1、“该条约的签订是帝国主义列强强加给中国人民的沉重枷锁,使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这一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
2、唐代,诗人元稹在《法曲》中写道:“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陈陶在《陇西行四首》中写道:“自从贵主(指文成公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诗句共同反映了唐朝的( )A、经济状况 B、政治制度 C、对外交往 D、民族关系
-
3、里耶秦简发现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里耶镇里耶古城。其中提及:秦始皇二十七年二月,洞庭郡政府下达到所辖各县的政令文书,由各县负责传达到有关官吏与部门,并予以执行。与之相关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世袭制 D、行省制
-
4、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实物史料包括器物、建筑物、遗址、遗迹,图像史料包括绘画、雕刻、照片、古地图,文献史料包括史书、档案与文书等。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①南宋诗人林升《题临安邸》
②唐朝阎立本《步辇图》
画面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得求婚使者的场景。
③敦煌发现的唐代印刷品
材料二
唐代绘画中,描绘贵族生活的人物画成就极高,如张萱《虢(guó)国夫人游春图》等,展现出了唐代贵族的日常生活图卷。到了宋代以后,社会世俗化、平民化的特征日益凸显并在绘画领域中蔚然成风。风俗画从市井民间捕捉题材,如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是宋代风俗画中最为著名的代表。
——摘编自林若然《平民化趋势下唐宋绘画观念的变迁》
材料三
10世纪以前中国重大科技成果在世界所占比例表
时间
东周~西汉
东汉~魏晋
隋唐时期
所占比例
50%
62%
71%
——根据上海人民出版社《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编制
(1)、将材料一中的史料进行分类。(写序号,多选、错选不得分)属于实物史料的是
属于文献史料的是
属于图像史料的是
(2)、依据材料二,指出唐代和宋代绘画各自的特点。(3)、根据材料三,指出10世纪以前古代科技成就最突出的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项隋唐时期中国“引领着全世界”的科技成就,并概括其意义。 -
5、唐宋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出现了许多新的发明与创新。根据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见下图)
材料二 开封从1063年起取消了灯火管制,大家于夜间可以自由行走。贸易和消遣地点直到黎明都始终开放。但将商业和手工业活动限制在特定区域(厢坊)中的规章似乎失效得更早:店铺和作坊建立于整座城市中。
——谢和耐《中国社会史》
材料三 两宋时期“国家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
——《七下历史教师用书》
(1)、图一和图二分别代表哪种生产工具?(2)、依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商业活动的特点。(3)、材料三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两方面即可)。 -
6、中国古代王朝的统治者通过不断调整政策来维护王朝统治和国家稳定。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的制度,比较注重才学,而不重门第,为普通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通过考试入仕参政创造了条件。采取考试办法,相对公平些,多少可以把更广泛的地主阶级中有用的人才选拔出来,有些“任人唯贤”的性质。……中央政府通过这一制度给普通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以政治出路,又可利用他们同士族斗争,缓和了普通地主阶级与中央政权的矛盾,使他们忠心拥戴中央皇权,从而扩大了隋朝政权的阶级基础。
——摘编自晁福林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唐(太宗)平东突厥后,将突厥降众安置在内地,让他们保持原有的生产和生活习惯,仍以其酋长统治原有部众。唐太宗对各族将领都视为一体,当时有不少战功卓著的少数民族将领,至于被任为将军而在地方任职的那就更多了。当时突厥与吐谷浑各请互市,他们从内地得到了大量的布帛,而内地一定程度上也解决了“民乏耕牛”的困难。在“四海宁一”的条件下,正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唐代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唐玄宗曾对吏部选用的县令亲自加以复试,还专门颁布了《整饬吏治诏》,对地方官的政绩进行严格考核。他下诏在全国各地兴修水利工程,大兴屯田,发展学校教育,进行图书整理和编纂工作。针对时弊的改革,使唐王朝迎来了鼎盛时期。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种“新的制度”的选官标准是什么,并概括这一制度的积极作用。(2)、根据材料二,归纳唐太宗实行开明民族政策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效果。(3)、你是否同意材料三中“针对时弊的改革,使唐王朝迎来了鼎盛时期”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
7、题图是宋元时期的政权更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宋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A、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B、民族政权并立到统一 C、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D、君主专制的逐渐加强
-
8、《元史·琉球传》记载:“琉球在南海之东,漳、泉、兴、福四州界内。澎湖诸岛与琉球相对。”后来,为管辖这一地区设置的机构是( )A、安西都护府 B、澎湖巡检司 C、宣政院 D、伊犁将军
-
9、题图示意的地方管理制度盛行于( )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
10、“和议成,立盟书,约以淮水中流画疆……岁奉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材料中签署“盟约”的两个政权分别是( )A、北宋和金 B、北宋和辽 C、南宋和辽 D、南宋和金
-
11、北宋与辽、西夏的战争,其结局都是订立和约,北宋每年送给辽、西夏大量钱物以换取和平。针对这种“以钱物换和平”的做法,南宋李焘指出,“虽每岁赠遗,较于用兵之费,不及百分之一”。李焘认为“以钱财换和平”( )A、有可取之处 B、符合人民意愿 C、是屈辱行为 D、导致北宋灭亡
-
12、题图的两枚货币反映出,契丹和西夏都( )A、建立政权于我国东北 B、与南宋政府形成对峙 C、仿效中原的制度文化 D、与宋朝经济形成隔绝
-
13、宋太宗时期,有宰相九人,但在实际政治运作过程中,有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等五十多人参与这个宰相群体。该举措(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加强君权分割相权 C、形成了三权分立 D、导致政权动荡局面
-
14、唐朝有“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名句,宋代却出现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说法,这一变化反映了宋代( )A、强干弱枝 B、尊崇儒术 C、用人唯才 D、崇文抑武
-
15、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下列措施中最符合这一治国理念的是( )A、派文臣担任地方知州 B、在边境重地设立藩镇节度使 C、分化相权,强化君权 D、地方精锐选入禁军强干弱枝
-
16、对于题表解读准确的是( )
唐朝诗人
出身
李白
未参加科举考试
杜甫
参与科考,未中
柳宗元
贞元九年中进士
白居易
贞元十六年中进士
李商隐
开成二年中进士
A、唐代诗歌发展达到顶峰 B、科举考试与唐代诗歌兴盛有一定关联 C、唐代诗人大多为平民出身 D、唐朝著名诗人都通过了科举考试选拔 -
17、《唐大和上东征传》记载:“日本国长屋王崇敬佛法,(造)千袈裟,(来施)此国大德众僧,其袈裟(缘)上绣着四句曰: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以下能够体现唐朝时中日“共结来缘”的史实是( )A、玄奘西行 B、文成公主入藏 C、鉴真东渡 D、郑和下西洋
-
18、“天可汗”不仅是一种荣誉,更具有实质意义,它的目的是使许多弱小邻国或民族可以和平相处共存共荣。据此分析,唐太宗被拥戴为“天可汗”的原因是( )A、轻赋省刑 B、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广开言路 D、提高政府的行政效能
-
19、学者吕思勉认为“唐代天宝之乱,原因孔多,边兵之重,要为其大者”。该学者认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A、出现外重内轻局面 B、君主专制遭到严重削弱 C、藩镇割据局面形成 D、地方完全脱离中央管控
-
20、题表案例表明,历史研究( )
材料类型
名称
内容
结论
诗歌
《忆昔》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唐朝处于
繁盛时期
文献
《通典•食货典》
天宝八年官仓存粮相当于
国家4年粮食收入。
A、主要依据文献记载 B、必须摒弃文学作品 C、完全凭借考古发掘 D、应该重视史料互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