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2016-2017学年山西省阳泉市盂县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十七课英国工业革命同步练习
- 华东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人民政权的巩固同步练习
- 华东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五课新中国的外交同步练习
- 华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电气时代的到来同步练习题
- 华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工业革命新发展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十五课现代社会生活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七课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九课中东战争同步练习题
-
1、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各种文明的交流和碰撞。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唐时期是中国文化对外交流的重要时期,尤其是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发展更是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开放和包容,使得中国文化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创造出了新的文化形式和艺术风格,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美洲的农作物,如烟草、玉米、马铃薯、甜菊、花生、西红柿传到欧洲、亚洲和非洲,增加了人类的食品种类,改变了人的饮食结构,欧洲的家畜,如马、牛、山羊则影响和改变北美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美洲的烟草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欧洲人和土耳其人的生活习惯。
——摘自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将致力于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我们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
——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唐时期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繁荣的原因。(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引发世界各地物种交流的历史事件,并分析这一事件的影响。(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今中国倡导的文明交流理念的基本内容。 -
2、下图是李华同学整理的学习卡片,据此可知,他学习的内容是( )
佃户使用领主的磨坊、酿酒机、面包炉等,都必须缴纳使用费
每年的复活节、圣诞节,佃户还要向领主送鸡蛋、鸡一类的礼物
教会也向佃户征收“什一税”
农奴的女儿嫁到庄园以外的人家,要缴纳一笔“婚姻捐”
A、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B、教会在欧洲的地位 C、西欧中世纪庄园 D、欧洲中世纪城市 -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商鞅变法的影响。
材料二:文帝重视农业,十三年下诏全免田租:景帝元年复收田租之半,即三十税一,并成为汉朝定制。文帝时,丁男役减为“三年而一事”,算赋也由每年百二十钱减为四十钱。
——摘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初统治者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的措施。这些措施促使哪一治世局面的出现?
材料三:秦汉时期出现频率较多的词汇有郡县制、秦半两钱、蒙恬、五铢钱、盐铁官营、“推恩”、霍去病等。
(3)从材料三中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关联密切的词汇,提炼出一个主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言之有理。)
-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
资料卡一:王室分封宗亲功臣的既定制度。辅之以明确天子权力和诸侯义务的周礼约束.决定了王室和诸侯之间的内在关系,使中央王国对地方诸侯的纵向联系加强。同时,西周诸侯国之间…横向联系也较以前密切。——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秦卷》
资料卡二:周王室的亲戚一旦取得了他们的土地,立刻互相疏远和进行战争,而天子则无力阻止他们。
——摘自崔瑞德、鲁惟一《剑桥中国秦汉史》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资料卡一中分封制调节的社会关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避免出现资料卡二的问题,秦朝实行的制度及影响。
(2)、材料二:汉武帝统治时期有三大问题:一是西汉初年分封的诸侯国势力已经相当强大了,是一个极不稳定的因素:二是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在发展;三是匈奴不断入侵,边境不宁。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汉武帝为解决问题一和问题三所采取的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从西周到汉朝中央对地方管理变化的趋势,并分析这一趋势对我国历史发展的作用。 -
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①

②:《史记·十二本纪·周本纪》中记载:“二月甲子昧爽,武王…诸侯兵会者车四千乘,陈师牧野。”
(1)指出材料一中①②的史料类型。并分析①②两种不同类型史料的关系。①中文物构建了“龙”这一共同形象,据此指出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特征。
材料二:
造字方法
象形字
会意字
形声字
假借字
经考古发现的国家都城、帝王陵墓、礼器、文字等就是最具代表性的物化载体,它们维系着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历史发展进程。
——摘编自刘庆柱《不断裂的文明史》
甲骨文




现代汉字
田
明
河
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骨文的造字特点。汉字能够“维系着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历史发展进程”主要得益于秦始皇采取的哪一重大举措?
(3)综合上述材料,谈一谈我国考古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价值。
-
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图中两种房屋建筑样式分别出现在哪一大河流域?形成不同建筑样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远古治水
战国治水
他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全身心投入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0多年的努力,最终消除水患。
战国时期秦国李冰为根治岷江水惠,发展川西农业,率蜀地人民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都江堰。在途经灌县的岷江修鱼嘴,分为内、外江,调节两江水量,枯水季节将水调入内江,以利灌溉,涨水季节将水调往外江,保证灌县县城的安全。
“他”是 A (人名),他治水所采用的方法是 B 。
李冰主持建造都江堰的作用是 C
(2)根据材料二完成表格,在A、B、C三处填上适当内容。
材料三:

(3)根据上图并结合所学知识,秦亡的原因有哪些?你如何认识秦朝的快速灭亡?
-
7、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又在全国范围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对商人征收车船税。这些政策旨在( )A、增强朝廷经济实力 B、加强道德思想控制 C、彻底解决王国问题 D、提高商人身份地位
-
8、有学者指出,汉武帝以后《春秋》仿佛成了治国的宪法,凡有政治上和法律上的重大问题,人们都会引《春秋》的内容来解决。这一现象说明西汉中后期( )A、奉行“无为而治”政策 B、法家思想成为主流 C、法律制度基本完备 D、儒学思想得到弘扬
-
9、对下面表格所示变化,解释合理的是( )
西汉前期人口数量变化
时间
汉高租五年(公元前202年)
汉武帝前期
人口数量(单位:万人)
1500—1800
3600
——数据引自葛剑维《中国人口史》
A、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B、统治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C、楚汉之争刘邦最终胜利 D、政府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
10、范文澜说,从陈胜、吴广开始,历史不断地发生农民反抗地主压迫的大小起义。作者旨在说明陈胜吴广起义( )A、沉重打击了暴秦统治 B、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 C、具有革命的首创精神 D、为农民起义提供纲领
-
11、图为《秦朝驰道示意图》,可用于研究秦朝( )

秦朝驰道示意图
A、修建长城的原因 B、巩固统一的措施 C、统一六国的过程 D、丝绸之路的开通 -
12、下面知识结构示意图中,①处应该填写( )
A、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B、分封制的瓦解 C、商鞅变法发挥的作用 D、都江堰的修建 -
13、下图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思维导图,据此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
A、早期国家的产生 B、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D、汉武帝巩固大一统 -
14、最新发现的二里头都邑多网格式布局(见下图),宫城位居中心,四周有贵族居住的夯土建筑和墓葬。该布局的发现,可以证明夏朝( )
A、国力衰微,民不聊生 B、等级有序,阶级分化 C、技术先进,部门齐全 D、制定刑法,设置监狱 -
15、良渚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630万平方米。此外,人工建筑的高台上建有高等级建筑,还发现约20万千克炭化谷物。这些发现反映了良渚社会( )A、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 B、先进的手工业技术 C、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 D、出现了贫富分化
-
16、我国境内直立人遗存的发现,对研究人类起源和古人类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下列能为研究这一演化进程提供“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一手史料是( )A、良诸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大汶口遗址 D、半坡遗址
-
17、2023年5月,北京某小学的25名科学小记者,参与了2023年“科学小记者+探秘房山”走进周口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活动。在遗址公园北京人生活场景想象图中,可以看到北京人( )A、用火取暖,烧烤食物 B、制作陶器,使用骨耜 C、使用磨光和钻孔技术 D、种植水稻,蒸煮米饭
-
18、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一部反侵略史,也是一部追求近代化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统治阶级内部一些开明官员,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军事和民用企业,建立了新式海陆军,同时兴办学校,培养洋务人才。
材料二 梁启超强烈地反对自强运动中的技术决定论。由于学习了日本明治维新的经验,他坚定地认为,为了使中国复兴,政治的变革比西方技术的输入更为重要。如果政治改革成功,军事和技术的革新将自然而然地会实现,而没有政治变革伴同的单纯的技术革新,其结果只能是浪费精力。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材料三 辛亥革命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事件,它更是一个伟大的社会运动。放开历史的视距,辛亥革命历史遗产的正、负面影响才有可能讲透。“共和国观念”在部分精英群体中确实“深入人心”,“共和”一语不仅仅是观念,它还有一整套政治架构,包括制度、机制乃至礼仪、服饰等等。
——摘编自章开沅《辛亥革命百年反思》
(1)、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花”和“柳”的理解。(2)、梁启超领导进行的政治近代化尝试是哪一历史事件?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梁启超对政治变革和技术革新的观念。(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史实说明辛亥革命“是一个伟大的社会运动”。 -
19、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中国人民进行了英勇的抗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凌青(原中国驻联合国大使,林则徐的后人)1990年讲话:“……150多年前,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幕,也是世界禁毒史上的一件大事。当前,中国再次成为毒品的受害国,希望社会各方面都来关心、支持禁毒事业。”
材料二 太平天国占据了中国大片江山,这是中国最繁华、最富庶的地区。虽然西方侵略者攫取了许多权益,但太平天国概不承认,这也使得侵略者攫取的权益在中国最繁华富庶的地区无法兑现,大大推迟了西方列强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阴谋。
——摘编自刘建生主编《晋商五百年·保晋风云》
材料三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拆铁道,拔线杆,紧急毁灭火轮船…
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
——《只因鬼子闹中原》揭帖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光辉的一幕”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请你简要评价该历史事件。(2)、同中国古代的农民运动相比,太平天国运动主要表现为“三新”,即治国方案新、担负任务新和失败原因新,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写出与“三新”相对应的内容。(3)、这个揭帖宣传了哪些主张?你怎样看待“大清一统靖江山”这一主张?(4)、综上所述,请你对近代中国人民的反抗谈谈你的认识。 -
20、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列强对中国发动了多次战争,给中国造成了沉重的灾难。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
——摘编自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材料二 如图所示

材料三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来自八个国家的军队用先进的武器大炮再一次敲开了清王朝的大门。他们攻大沽,占天津,夺杨村,过廊坊,直扑北京。8月14日,北京沦陷,将1840年以来中国的民族屈辱推至极点。
(1)、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人的历史使命。如何理解“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2)、材料二中图片反映了当时中国处于一种怎样的局面?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契机”。(3)、材料三涉及中国历史上哪一次战争?为什么说它“将1840年以来中国的民族屈辱推至极点”?(4)、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综合上述材料,你从近代中国屈辱历程中得到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