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2016-2017学年山西省阳泉市盂县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十七课英国工业革命同步练习
- 华东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人民政权的巩固同步练习
- 华东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五课新中国的外交同步练习
- 华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电气时代的到来同步练习题
- 华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工业革命新发展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十五课现代社会生活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七课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九课中东战争同步练习题
-
1、据史书记载,撰写《齐民要术》的贾思驾亲自养过200只羊,因饲养不当,死去大半,后向羊倌请教,才学会养羊的方法。这反映了贾思勰重视( )A、环境保护 B、理论创新 C、文化传承 D、劳动实践
-
2、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颁布了一系列政令:让士兵还乡务农;奖励从事农业生产;鼓励生育,对增添丁口者给以免服徭役二年的优待。以上政令内容体现出刘邦采取的政策是( )A、以法治国 B、休养生息 C、垦边屯田 D、闭关锁国
-
3、小郑同学在学习某一历史事件时,设计了一张资料卡(见下图)。据此推测,他( )学习的是( )A、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 C、戊戌变法 D、王安石变法
-
4、毛泽东在《贺新郎·读史》中写道:“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该词句描述的历史阶段属于( )A、石器时代 B、青铜时代 C、铁器时代 D、蒸汽时代
-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步辇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的名作之一,也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现藏于故宫博物院。该画描绘了公元640年 (贞观十四年)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场景,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摘编自《中国通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意选择一个角度,对《步辇图》进行解读。
(要求:角度明确,表述清晰)
-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提出联合国家的目标不仅是打败共同的敌人,而且要建立一个拥有“广泛而永久的普遍安全制度”的世界秩序。1943年10月,在美苏英三国外长莫斯科会议上,苏联同意了美国提出的《普遍安全宣言》草案,美英苏中四大国代表随即正式签字。“宣言”明确宣布“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以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1944年8月—10月,美英苏三国代表举行会议,具体讨论战后国际组织的章程,签署了《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建议把未来的国际组织定名为“联合国”,提出了联合国的各种安排。随后,美英中三国代表举行会议,接受了上述建议。这样,联合国宪章已具雏型。1945年2月雅尔塔首脑会议确定“五大国一致同意”的原则,五个常任理事国享有“否决权”。1945年4月——6月,联合国家国际组织会议在旧金山举行。
——摘编自徐天新、梁志明、许平主编《世界通史·当代卷 (修订版)》
(1)、根据材料,概括联合国创建过程所体现出的特点,并指出中国在联合国创建过程中的积极作用。(2)、根据材料,指出联合国的首要宗旨,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联合国是如何实现这一宗旨的。(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联合国对当今世界发展的意义。 -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中国近代史》整理
材料二 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
——孙中山《临时大总统誓词》(1912年1月1日)
(1)、请选择材料一中孙中山的一项活动,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民主革命进程的推动作用。(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的政治理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史实说明孙中山为继续实现政治理想所做的努力。(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用一句话为孙中山“画像”。 -
8、1913年到1928年, 从俄国到苏联的国民收入仅增长19%。而从1928年到1940年, 苏联国民收入增长了四倍,达到413%。同期,工业总产值几乎增长到了七倍,达到671%。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A、新经济政策 B、赫鲁晓夫改革 C、斯大林模式 D、美苏关系缓和
-
9、1869年连接地中海与红海的苏伊士运河开通,1895年沟通北海与波罗的海的基尔运河开通,1914年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巴拿马运河开通。这些运河的开通( )A、形成了和平的国际环境 B、推动了国际贸易发展 C、改变了落后的生产方式 D、确立了新的国际秩序
-
10、进入19世纪以后,英国城市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人口密集,居住拥挤,环境恶劣,犯罪增多,疾病流行,生活贫困。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当时英国( )A、垄断组织的普遍建立 B、重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C、工业革命的快速推进 D、政府治理效能的下降
-
11、在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执政官以及其他几乎所有官职对每个等级的公民都是开放的,他们都可通过抽签法当选。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每隔十天召开一次,凡年满20岁的男性公民都有权参加。据此可知,当时雅典实行( )A、元首政治 B、权力制衡 C、等级选举 D、民主政治
-
12、1960年,“头上青天一顶,脚下荒原一片”,几万人一下子集中到人烟稀少的荒原上开发大油田,吃穿住都成难题。北风“嗖嗖”,大雪飘飘,零下40多摄氏度的冬天,没有房住就挤进地窝子,口粮严重不足就拣冻白菜和菜叶子充饥。这反映出当时( )A、清正廉洁的精神 B、艰苦创业的精神 C、严谨治学的精神 D、改革创新的精神
-
13、早在19世纪就已经开始进行的中国民主革命,长时间里没有弄清革命的对象和动力,没有正面提出过反帝反封建的主张,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才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共产党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会议是( )A、中共二大 B、八七会议 C、古田会议 D、遵义会议
-
14、这场运动创办了一批军事和民用企业,建立了新式海陆军,同时兴办新式学校,培养新式人才,中国由此迈开了走向近代化的第一步。“这场运动”是指(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
15、根据图3中的信息判断,图中承载的史实发生在( )A、春秋 B、秦朝 C、唐朝 D、明朝
-
16、不同类型的史料为史学研究提供了载体,像商周的遗迹、秦汉的史书、唐宋的诗词、明清的档案等。其中史料价值最高的是( )A、商周的遗迹 B、秦汉的史书 C、唐宋的诗词 D、明清的档案
-
17、宋朝科举较唐、五代时期有较大改变,在考试内容上取消了单纯记诵类的内容,加大对儒家经典义理的阐释以及对时务对策分析的考查,强调的是语言组织、表达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反映了宋朝( )A、休养生息政策的确立 B、削弱相权的治国策略 C、官员选拔范围的扩大 D、注重素养的人才观念
-
18、公元前127年,梁王、城阳王提出,愿分部分国土与其弟。汉武帝立即批准,并下诏“诸侯王分与子弟邑者”,朝廷均予批准,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它诸子都可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这里讲述的是( )A、察举制 B、刺史制 C、推恩令 D、三司制
-
19、秦始皇在地方废除了分封制,施行郡县制,设有郡、县、乡、里四级。这一举措( )A、结束了战乱局面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实现了轻徭薄赋 D、凸显了崇文抑武
-
20、 综合探究题。一定时期的文学作品往往蕴含了丰富的时代信息。(1)、材料一
1895年,清政府割让台湾后,在内乏饷械、外无援军的情况下,不甘做亡国奴的台湾人民和部分留台清军组成义军,对日本的占领进行了顽强抵抗。台湾义军除少数人生还外,大部分战死,台湾全省沦陷,长达50年。
——据陈旭麓主编《中国近代史》
春愁
丘逢甲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注:丘逢甲,反割台义军领袖。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愁》创作的历史背景,分析这一时期中国人民反侵略受挫的原因。
(2)、材料二 埃德加·斯诺,美国记者,出生于中产家庭。他怀着对中国共产党的强烈好奇,进入陕甘宁边区,创作了纪实文学《红星照耀中国》。该书历经1937、1938、1944年等多次增补修改,在欧美引起巨大关注。部分内容梗概如下:描写了周恩来赴西安与蒋介石、张学良谈判的场景;记述了根据地要求大幅度削减地租和税收,耕种所有可耕地;介绍了游击战和持久战使日本在远离华北铁路和公路沿线的村庄据点付出了沉重代价;记录了毛泽东等领导人与群众同吃同住的场景,感叹他们竟能赢得千万民众的生死相随。斯诺向世界传递了中国抗日必胜的信心,并认为在长期的革命中,中国共产党赢得了巨大的威望,最终得出结论:这颗闪亮的“红星”必将照耀全中国。——据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从材料二中选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对应的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斯诺得出“‘红星’必将照耀全中国”这一结论的理由。
(3)、围绕“中国抗战·国际地位”,自拟论题,运用中外相关史事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结构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