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2016-2017学年山西省阳泉市盂县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十七课英国工业革命同步练习
- 华东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人民政权的巩固同步练习
- 华东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五课新中国的外交同步练习
- 华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电气时代的到来同步练习题
- 华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工业革命新发展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十五课现代社会生活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七课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九课中东战争同步练习题
-
1、一部著作中提到:如果说大革命是一场使法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政治革命的话,那么在此前发生的一场运动则是触及法国人灵魂深处的思想革命。这里所说的“此前发生的一场运动”指的是( )A、垦殖运动 B、第一国际成立 C、启蒙运动 D、美国独立战争
-
2、下表是一位教师关于英国革命的教学板书,从中得出的结论是( )
1640年议会重新召开,革命序幕拉开
1649年处死国王,成立共和国
1653年克伦威尔实行护国主政体
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A、议会重新召开是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B、1649年处死了国王路易十六 C、《权利法案》是革命结束的标志 D、英国革命具有曲折性 -
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论述:“(这场运动)关心的是人活着时的现实世界而不是人死后的世界;它关注的是非宗教的古典文化而不是基督教神学。”这场运动( )A、提倡用理性之光驱散愚昧的黑暗 B、主张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C、大力宣传自由、平等的思想 D、提倡以人为本享受现世生活
-
4、西欧庄园以产业为主,奶酪、火腿、蔬菜等食物均可自给,鞋帽、衣服也自己制作,很多庄园还有铁匠、金银匠等。材料主要说明( )A、庄园经济自给自足 B、村民享有平等权利 C、庄园不受教会影响 D、庄园依靠奴隶劳动
-
5、自2023年10月7日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超过4.1万巴勒斯坦人在冲突中死亡、逾9.6万人受伤。公元1世纪,诞生在巴以冲突的巴勒斯坦地区的宗教是(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印度教
-
6、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中指出,古丝绸之路跨越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以下属于历史上古丝绸之路跨越的“两河流域”文明的是( )A、《汉谟拉比法典》 B、象形文字 C、种姓制度 D、《十二铜表法》
-
7、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
材料一: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
材料二:商鞅一方面极力否认道德教化对人的劝导意义,主张唯有重刑才是禁奸止过的最好办法。另一方面又背离了罪刑相应的原则,主张轻罪重刑,甚至罪及无辜。他的这种重刑思想被其后的韩非继承并发展,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刑法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严刑峻罚。惩办威吓构成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刑法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给广大人民带来了许多苦难。
——《商鞅刑法思想及变法实践》
材料三: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1)、材料一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哪些内容?(2)、据材料二,指出商鞅的思想属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家?指出商鞅的刑法思想主张并说明其影响(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 -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人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
——《礼记·礼运篇》
材料二 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姜尚)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shi)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史记·周本纪》
材料三 夏桀统治时期,他自诩为天上永远不落的太阳。老百姓指着天上的太阳骂道:“你这个太阳什么时候灭亡呢?我愿和你同归于尽!”《史记·殷本纪》中记载,商纣王“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
(1)、材料一中“天下为家”的局面是从哪一位历史人物开始的?(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制度?在这一制度下,“尚父”“周公旦”“叔鲜”“叔度”等人必须承担什么义务?这一制度在当时起了什么重大作用?(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夏桀和商纣王最后被推翻的共同原因是什么?由此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
9、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考古学者在云南、北京等地发现了多处不同时期的古人类遗址。如下图位于M处的遗址最有可能是( )A、北京人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半坡遗址 D、二里头遗址
-
10、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进者,他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辛亥革命大事记
时间
事件
1905年8月
孙中山在日本成立A
1911年4月
黄花岗起义
1911年10月10日
B
1912年元旦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C成立
1912年2月12日
宣统帝下诏退位
……
……
材料二 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写道:“任凭你像尧舜那么贤达,像秦始皇明太祖那么强暴,像曹操司马懿那么狡猾,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
(1)、材料一表格中的ABC处分别是什么事件?(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史学界对这一“辛亥革命”的评价既有成功论,也有失败论。你支持哪种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们的对策是所谓的“自强”运动。这一词语本身出自儒家经典著作,在19世纪60年代,用来指通过移植西方的机械制造来保护中国的文明。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乙未二三月间,和议将成,适逢会试之年,各省举人集于北京者以万数千计,康有为创议上书拒之。梁启超乃日夜奔走,号召连署上书论国事,广东、湖南同日先上,各省从之……既而合十八省之举人聚议于北京之松筠庵……与斯会者凡千三百……其书之大意凡三事:一曰拒和,二曰迁都,三曰变法。而其宗旨则以变法为归。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三
(1)、材料一的“自强”运动指什么事件?据所学知识,举出这场运动的主要内容。(2)、指出材料一中“自强”运动的根本目的和实现“自强”的途径。(3)、材料二描绘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该事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材料三中的《万国公报》《时务报》《国闻报》这些报刊在当时的作用是什么? -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1840年以来,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一系列侵略中国的战争,以武力强迫清王朝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的领土,蹂躏中国的主权,掠夺中国的财富,使中国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材料二:农历2009年二月初二凌晨,在法国佳士得拍卖公司拍卖会上,圆明园文物铜兔首、铜鼠首被中国厦门商人蔡铭超分别以1400万欧元拍得,但蔡铭超“拍而不买”,拒绝付款!
请回答:
(1)、写出列强将中国近代社会一步步推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四次侵略战争名称。(2)、材料二中,两件兽首是在哪次战争中被劫掠的?劫掠者是谁?(3)、写出近代中国社会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和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约名称。(4)、清政府在近代屡战屡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5)、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给我们哪些启示? -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02年,在北京郊区的一个农家院落内,一位祖籍香港岛,1880年移居台湾,1897年又移居北京东交民巷,一年前被驱逐到此的历尽苦难的75岁老人,在给儿孙讲述自己60年来的经历。老人说自己这60年来的颠沛流离,跟几个不平等条约有关。
(1)、老人一生颠沛流离、受尽苦难可能与哪几个不平等条约的哪项规定有关?(2)、这几个不平等条约分别对近代中国造成了什么严重后果?(3)、导致近代中国人民饱受屈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
14、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护国运动迅速发展 B、帝国主义放弃支持袁世凯 C、北洋军阀内部分化 D、卖国和复辟不得人心
-
15、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之一,陈独秀曾被人们称为“中国思想界的清道夫”。他把“启蒙之水”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 这里的“启蒙之水”是指( )A、自强求富 B、民主共和 C、民主科学 D、三民主义
-
16、某公司筹拍《义和团》电影中,下列情节不符合历史是的是( )A、义和团攻入紫竹林租界 B、设立拳厂、神坛,练拳习武 C、英勇抗击八国联军 D、兴起于1868年广东一带
-
17、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刊物是( )A、《新青年》 B、《民报》 C、《每周评论》 D、《中外纪闻》
-
18、近代一位外国人这样评价戊戌变法:“如果认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在这一张变法的清单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并且条条都是可以付诸实施的;但是这种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他认为戊戌变法的缺陷在于( )A、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B、变法的力量不够强大 C、缺乏充分的思想动员 D、变法的措施贪大求全
-
19、以下可以作为研究戊戌变法的一手(直接)史料是( )A、学者所著《戊戌变法史事考》 B、历史教科书中的相关内容 C、影视作品中“戊戌政变”的片段 D、维新派创办的《国闻报》
-
20、1895年,台湾省彰化县县署张贴《台湾人民抗战檄文》,其文曰:“痛哉!吾台民,从此不得为大清国之民也!”导致台湾人民“不得为大清国之民”的原因是(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 B、《马关条约》的签订 C、台湾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 D、《北京条约》的签订